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但是,由于六根、六尘、六识等十八种法各有不同的功能,而这些功能又都各有差别、各有局限性,所以其和合运作之下就产生了六入——色入乃至法入,而不是同一种的入;因为有了色入乃至法入,就产生了顺心境、逆心境以及不顺不逆的舍受境界,所以使众生有了三受或五受;有了三受、五受以后,就对六入产生了贪爱——即使是苦受的违心境界受也不肯放弃而有了种 admin

2019-04-24

我们先来看,我们先来讲一个六入的这样的法义。我们来看经怎么说。《长阿含经》卷八:“如来说六正法,谓内六入: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意入。复有六法,谓外六入:色入、声入、香入、味入、触入、法入。”(长阿含经》卷八)也就是说,在六入当中,分成外六入、内六入。那什么是外六入呢?外六入就是说,外面的六尘进入了六根当中。所以说,色、声、香、味 admin

2019-04-24

所以说明了色阴之色是包括寒、热、饥饿、渴等触尘的,说一切内六入的六尘色法亦皆是色阴所摄的。又说明了受阴(痛阴)的内涵,包括觉知苦、乐、舍受的觉知与分别都是受阴。又说明想阴的“想”其实就是了知,由前五识所触知的苦、乐、舍受之中,再于意识觉知心中生起苦、乐受的了知,都是想阴的想;所以了知苦、乐受,而尚未生起语言文字妄想时的离念灵知,已经是属于 admin

2019-04-24

实乃中观应成派等,把觉囊派所说的如来藏比拟为数论外道主张的神我意识心,说是与六尘及贪瞋相应的;而真实的如来藏是六入不会,从来不贪着境界受用,从来无生死,从来不受诸苦等烦恼,从来不须解脱,因为本来就已解脱;本是寂静,所以不须修静虑。中观应成派不知其中的差异,或是故意含煳而说,所以应成派此说乃引喻失当之过,故此说亦不能成立。三、米曼差(思惟派)外道主张 admin

2019-04-01

(节录自平实导师著《金刚经宗通》第一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12年5月初版首刷)大乘菩提智 由如来藏所生的六根与六尘来出生能返观自己的意识心,然后由意识觉知心来证知如来藏的所在,来返观如来藏的不可思议自性,所以出生了般若总相智──根本无分别智;若不是因为名色〈含意根〉而有六入,就没有意识;没有意识就无法证得般若根本无分别智,而根本无分别智 admin

2018-12-27

)二乘世俗谛 世俗谛是二乘菩提,它讲的都是世俗法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以及心所法,全都属于三界中法,所以叫作世俗法;世俗法都是有因有缘而成住坏灭的,这是世俗法的真实不变的道理,就是缘起然后性空,不能久住。假使能认清五阴等世俗法的缘起与性空,就知道五阴十八界我是假我,是生灭法;却有另一个真我常住不坏,就愿意灭掉五阴、十八界自己,实证无余涅槃。 admin

2018-12-27

)中道之略解 世尊云:“众生佛性非内六入,非外六入,内外合故名为中道。”四阿含诸经中,佛说蕴处界灭尽而入无余涅槃已,仍有本际、真如、如、实际、识、心不灭,故不许比丘说“涅槃后无”,有本际如来藏不灭故;亦不许比丘说“涅槃后有”,无三界一切有故,意根意识俱灭尽故;由斯正理,《阿含经》中佛说涅槃名为中道。复次,大小品般若 admin

2018-12-27

[9]如来藏是成佛之道的根本如来藏如果把蕴处界又生出来了,就叫作不空如来藏;所以,空、不空如来藏,其实同样是一个如来藏,是一体两面,如来藏出生了五蕴,出生了十二处、十八界,然后就有了六入,接着就有万法随后产生。[3]亦如马鸣菩萨于《大乘起信论》卷1开示:【复次,真如者,依言说建立有二种别:一、真实空,究竟远离不实之相,显实体故;二、真实不空,本性具足无边 admin

2018-12-27

同在《杂阿含经》卷12,十因缘和十二因缘法的经文分别如下:「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忆宿命未成正觉时,独一静处,专精禅思,作是念:何法有故老死有?何法缘故老死有?即正思惟,生如实无间等,生有故老死有,生缘故老死有,如是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何法有故名色有?何法缘故名色有?即正思惟,如实无间等生。识有故名色有,识缘故有名色有。我作是思惟时,齐 admin

2018-12-27

实乃中观应成派等,把觉囊派所说的如来藏比拟为数论外道主张的神我意识心,说是与六尘及贪瞋相应的;而真实的如来藏是六入不会,从来不贪着境界受用,从来无生死,从来不受诸苦等烦恼,从来不须解脱,因为本来就已解脱;本是寂静,所以不须修静虑。中观应成派不知其中的差异,或是故意含煳而说,所以应成派此说乃引喻失当之过,故此说亦不能成立。三、米曼差(思惟派)外道主张 admin

2018-11-13

六祖及其门下弟子所修所证所得,都是承源于印度佛教如来藏正法,以第八识阿赖耶识作为证悟的本体,抓住了事物的本质规律和主要矛盾,触证了第八识阿赖耶识如来藏就是开悟了,以如来藏妙义、妙理开创中国禅宗,成为中华文化画龙点睛的心髓之学;而神秀及其门人,总是在现象界的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上兜兜转转,舍本逐末,始终进不了般若大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最后,被 三摩地

2018-10-14

由于四住地烦恼与贪爱永断无余,未来世依于六识而有之名色、六入、触、受,不复生起,证得未来世之阴界入无生之法,于因无明触一切法所生受之贪爱,心得离系、心得解脱。二乘圣者灭除我见与我执故证得无生之法,心得以安住忍可,所以说二乘圣者证得无生忍。二乘圣者不是认可「阴界入于将来寿量尽舍报坏灭时之寂灭相为真」,乃是于现法中证得心解脱,自知此心已得离于无明触所生 admin

2018-08-08

第二目缘觉菩提缘觉菩提的解脱果是依于五蕴而现观十二因缘法: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十二因缘在说明有情生死流转的过程,生生世世、周而复始,至于无穷,皆是因缘而有,此有故彼有;如实现观后,此灭故彼灭,把无明灭了,心的行不再出现,如是乃至生灭则老死灭,而证知一切法缘起性空,而断我 admin

2018-08-07

如是乃至五阴六入,从十二处,至十八界,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卷三「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阿难。汝性沉沦,不悟汝之见闻觉知,本如来藏。汝当观此见闻觉知(六处识心),为生为灭,为同为异。为非生灭,为非同异。汝曾不知如来藏中,性见觉明,觉精 admin

2018-08-01

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大苦阴集。阿难,齐是为语,齐是为应,齐是为限,齐是为演说,齐是为智观,齐是为众生。阿难,诸比丘于此法中如实正观,无漏心解脱。阿难,此比丘当名为慧解脱。”四阿含中说因缘法之处甚多。谓佛说:“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 三摩地

2018-08-01

世间解是说,佛陀善知因果,因此对于一切有情世间,就是一切种类有情的五阴、十八界、六入的无量过去、现在、未来,都已经完全了知、完全通达;乃至于对于东西南北四维上下等十方世界,无量无边器世间的成住坏空,也都已完全了知、完全通达。无上士是说,佛陀断惑证真,具足了无量智慧福德以及方便善巧,能够在三界人天凡圣之中,祂是最上第一无与能够比拟。所以,合起来称为世 三摩地

2018-07-23

什么叫缘起性空?就是修十二支缘起,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这就是讲此有故彼有,这正是众生轮回生死的原因啊!因为这个无明所以就有心行,有心行所以就必定会有名——必定会去投胎;因为投胎受生、名色具足,所以就有六识;因为有六识、名色,就会有六入(色声香味触法),然后就 三摩地

2018-07-23

为什么说:五阴也是一样是无常,然后受到灌溉能够长芽呢?因为无明的关系,所以造作一切善、恶业以及无记诸行,引生了六识以及名色、六入、触、受,都是苦芽。也就是刚刚所说的,无明所造作一切行都是土地,然后引生的这个识、名色、六入、触、受,就是这个芽慢慢增长。为什么叫苦芽呢?因为是要在三界中受生死。因为受的关系,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所以就引起了贪爱、执 三摩地

2018-07-23

是说真心不会六入--六入是指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与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尘相触,显然,真心既然不会六入--就是离见闻觉知。《维摩诘所说经》虽云:法(第八识真心)离见闻觉知。但下文又说:知是菩提,了众生心行。这个第八识当然不是石头,它能了众生心行,了众生心行就是它的知。这里的众生--是指前七识的妄心--众生。是说第八识真心,能知前七识想干什么,在知的 三摩地

2018-07-23

君不记:「六入根身为正报,山河大地是所依」乎!身见不灭,业何由消?宿业未消,生死何了?身兮心兮,奚可儱侗!寄语青壮行人:此身难得,韶光易逝,宜慎所习,毋贻悔于朽老之年也。如何抉择?幸祈谛审慎思。关于该则公案,请陈数语如下:1.考马祖道一禅师幼岁出家,受具于渝州,「学律习禅,皆能专之」〔注一〕,性倨傲,鲜肯接语于人,后住传法院,常日坐禅,殊非随便与人过从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