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这里我们再稍微提醒一下,就是说虽然在二乘的三三昧中,没有特别强调如来藏的观察,但是修学者必须要信受八识论,才能够成就二乘的三三昧而趣向涅槃,否则将落入于内于外有恐怖的困境中,而无法解脱。接下来我们来看大乘法中的三三昧,大乘中的三三昧,最主要是从真如心的角度来作观察,不同于二乘是从蕴处界的角度。这其中的主要差异,我们先来看在《起信论讲记》第三辑中平实 | admin 2020-06-08 |
|
而无论是大乘或者二乘的三三昧,其重点除了要依据信受八识论来了解之外,另一方面便是需要破除对于诸法的错误知见跟执着,因此可以达成智慧上面的心得决定而安住于智慧三昧之中,并且能够跟解脱境界相应;而大乘的三三昧,则要再加上对于真如法性的观察,因此其智慧当然能够超胜于二乘的三三昧智慧。还有一点就是:今天是以智慧的角度来说明三三昧,但是这里面定力还是非常重要 | admin 2020-06-08 |
|
这里我们再稍微提醒一下,就是说虽然在二乘的三三昧中,没有特别强调如来藏的观察,但是修学者必须要信受八识论,才能够成就二乘的三三昧而趣向涅槃,否则将落入于内于外有恐怖的困境中,而无法解脱。......(大乘三三昧)以上我们简单地说明大乘的三三昧,因此菩萨除了能够证得二乘以观察蕴处界生灭法为基础的三三昧之外,也可以证得以亲证及转依如来藏为基础的大乘三三昧。而无 | admin 2020-06-08 |
|
---------------------------------------中文名如来藏外文名तथागतगर्भ;Tathāgatagarbha又名阿赖耶识丶真如丶异熟识丶无垢识体性不生不灭、非断非常、非空非有功德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目录1如来藏概述2如来藏与十因缘十二因缘法的关系3如来藏与涅槃的关系4如来藏与中观的关系5如来藏别名的涵义6如来藏的体性和七大自性7如来 | admin 2020-06-08 |
|
再来说对我见的疑,对我见的疑大概有几个,第一个就是对于五阴虚妄有疑,对于四圣谛的法有疑,对于第八识常住不灭的法也是有疑;有这些疑,就障碍了自己出离三界生死。--------《三乘菩提之学佛正见一》<第10集三缚结的内涵>正旭老师 | admin 2020-06-08 |
|
但是,阿罗汉仍然未知、未证、未领受涅槃本际第八识如来藏,所以不能发起般若智慧,当然就无法入于中道实相之中。世尊为了度化阿罗汉们回小向大,继续进修佛菩提道,早已预埋伏笔于四阿含之中,以待后时缘熟而说胜妙之成佛法道。--------《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一》<第065集佛教的典籍真是难懂难读的吗?>正圜老师主讲 | admin 2020-06-08 |
|
94为何会感生各种异熟果报呢?三世因果又如何在异熟果报中具体实现呢?其因在于各个众生都有的第八识,也就是阿赖耶识,此识含藏着众生无始以来所熏习的善、恶、有漏、无漏的一切业种,过去所造的善业、恶业与无记业习气能影响业种的流注而不断现行。阿赖耶识由其所含藏的我见、我执烦恼业种,不愿见闻觉知的自己消失,因而引生七转识不断出生,由七转识现起种种不如理作意的分 | admin 2020-06-08 |
|
种子在阿赖耶识中不停的流注,而眼、耳、鼻、舌、身、意、末那及阿赖耶这八识心王中,各自的种子都是不断流注的;而同类种子前后相续不断,八识识种也都是如此无间的等流,因而有了世间的「显境名言」,因而成就了世间法的种种果报,故名等流果。等流果必须有异熟生(异熟果报出生),才有等流果。有情异熟正报生出后,依十种善恶业道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等流正报生出。《华严经 | admin 2020-06-08 |
|
悟后修学一切种智---如来藏系诸经,而触证五法三自性、七种第一义、七种性自性等八识心王诸心所法,证入百法明门而发起道种智者,名为分证即佛,犹非是究竟即佛也。《平实书笺》 | admin 2020-06-08 |
|
千法就是法,由百法再衍生出来的更微细的千法明门;在千法明门之中,你去证验你这个能知能觉的心——就是这个能取六尘的心——在取六尘(也就是取自心第八识如来藏所现的六尘境相)。你这个能取六尘的自心,其实就像是镜子映现出这些外面的影像的时候,其实是要靠光影来照射,才会显现出镜中的影像;你所以能够摄取这六尘,其实要靠你的这个能取的心,就是 | admin 2020-06-08 |
|
在千法明门之中,你去证验你这个能知能觉的心——就是这个能取六尘的心——在取六尘(也就是取自心第八识如来藏所现的六尘境相)。你这个能取六尘的自心,其实就像是镜子映现出这些外面的影像的时候,其实是要靠光影来照射,才会显现出镜中的影像;你所以能够摄取这六尘,其实要靠你的这个能取的心,就是你的前七识——前六识加上意根—&md | admin 2020-06-08 |
|
第八识如来藏于识别众生七识心之心行上,及于此等种种了别性上,极为伶俐,非众生七识心所能了知;唯有证悟此心之初悟菩萨,能极少分了知其识别性;证悟此心之久学菩萨,能多分了知其识别性;诸佛能究竟了知此心之识别性及余种种功能差别而无遗余,并具足了知七识心之一切识别性,故名一切种智。由如来藏具备此了别性,故维摩诘菩萨于《维摩诘所说不可思议解脱经》中,宣说此心 | admin 2020-06-08 |
|
所以大家千万不要跟着印顺法师他们,大胆的否定如来藏第八识,否则就会跟他们一样成为一阐提人,舍报的时候,就会下堕无间地狱而受长劫尤重纯苦。因为破坏佛的正法的恶业,远比世间杀人放火的恶业还要严重得多。一阐提人有两种,都是无般涅槃种性。无般涅槃的意思分为两种,第一种是菩萨种性,他们是为了慈悯众生,不忍众生轮转于生死中,所以永远不取涅槃,要尽未来际的利益众 | admin 2020-06-08 |
|
那么再来说断见,断见就是把不会生灭法,当成会生灭的法;譬如说第八识是常住不灭的法,若是把第八识当成是会生灭的法,这样的见解就是落入了断见。再来说邪见,邪见就是不正确的说法;譬如说,不断(见惑、思惑)烦恼可以证得阿罗汉,那么这样的见解就是邪见;譬如说,造恶业不会得到恶报,这样也是邪见。那么再来说戒禁取见,戒禁取见就是对于什么样才是真正的解脱呢,有了错 | admin 2020-06-08 |
|
又倡言一心唯通八识心王之说,谓若主张众生皆唯有一心者,则此一心唯可说为阿赖耶识,将七转识悉皆纳入阿赖耶识一心之中。又言阿赖耶识一名者函盖第八识如来藏与七转识,将此不生灭之第八识如来藏与其所生之七转识合为一心,即名之为阿赖耶识。是故自古以来,具有种智之人,常言一心之说唯通八识,谓阿赖耶识一心函盖八识心王也!然为利乐初机学人,大益有情令得现观八识心王体 | admin 2020-06-08 |
|
如果没有证得第八识心,就永远不能证得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永远不能证得佛地的无住处涅槃,就不可能证得《心经》所讲的究竟涅槃的佛地境界。可是究竟涅槃的道理,很少有人能在讲《心经》的时候加以解说,我们在这里为诸位稍微加以宣说。由于佛地的第八识具足了常乐我净四法,所以才称之为大般涅槃,才是《心经》所讲的究竟涅槃。这种涅槃不是定性声闻的大阿罗汉们所证的涅槃,也 | admin 2020-06-08 |
|
可是,佛不是这么说的,佛说蕴处界性空唯名的时候,祂有说名色缘识、识缘名色的第八识,祂有说无余涅槃的实际、涅槃的本际,祂有说真如,有说如来藏,祂有宣说名色因、名色习、名色本的识,祂有说名色缘(意)识、(意)识缘行、行缘无明,无明依(第八)识而有,推究到此,齐(第八)识而还,不能超过此(第八)识,所以十二因缘支不会有推之无穷无尽的过失(编案:欲知如是内 | admin 2020-06-08 |
|
你悟到了祂,这是第八识,这个阶段叫做阿赖耶识;悟了的时候,见一处住地烦恼断了,也就是见惑断了;既然明心而不退失了,就是第七住位菩萨;可是在解脱道的二乘菩提上来说,你只是等于声闻解脱道上的初果人而已,还有思惑要断。思惑断尽了以后,第八识的阿赖耶体性消失了,才改名叫做异熟识,这时才是叫做第九识,但仍然是第八识心体,只是内容有了一些改变——分段 | admin 2020-06-08 |
|
出三界生死,就是把自我灭除掉,也就是把见闻觉知的心、处处作主的思量心灭掉,不再去投胎,只剩下一个无形无色、无觉知、无思量的第八识存在。可是这个第八识离见闻觉知,祂也从来不思量、不作主,祂从来不会想要去投胎,从来不会想要保持六尘中的见闻知觉性。因为处处作主的我们——意根,不愿意自己消失掉,不愿意和六尘境界相隔绝,所以就不愿意进入真正的涅槃, | admin 2020-06-08 |
|
所谓不动无为,是指凡夫或贤圣等人,在修证禅定以后而发起第四禅境界时,不再堕入初禅到三禅定境的喜乐当中,灭除了各种的苦乐受,心得以不动,似与无为相应;依着第八识心体中所含藏不动无为法种生起现行,这时意根不动,觉知心也完全不动,所以就立名为不动无为。意思是说,不动无为乃是修除第八识心体所含藏七转识种子之贪乐厌苦,而住于无为境界,其实仍然是依止于第八识心 | admin 2020-06-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