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近波罗蜜多修道位初地:第十回向位满心时,成就道种智一分(八识心王一一亲证后,领受五法、三自性、七种第一义、七种性自性、二种无我法),复由勇发十无尽愿,成通达位菩萨。复又永伏性障而不具断,能证慧解脱而不取证,由大愿故留惑润生。此地主修法施波罗蜜多及百法明门。证“犹如镜像”现观,故满初地心。入地前的四加行令烦恼障现行悉断,成四果解脱。分段生死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别相上的法性是指五蕴我、十八界我、十二因缘背后的实相,即法界实相的第八识如来藏。五蕴我、十八界我、十二因缘依于这个实相生灭变异、流转不息。佛确实而且究竟的了知这些实相,无一遗漏,所以佛是证得上上品的究竟解脱。三、缘智不同佛在《优婆塞戒经》卷1〈5三种菩提品〉中说:善男子!如来世尊,缘智具足;声闻、缘觉,虽知四谛,缘智不具,以是义故,不得名佛;如来世尊 | 三摩地 2018-07-21 |
![]() |
祂有无量无边的异名,就好像《阿含经》常常说我、无我、如、本际、实际、涅槃、如来藏,《般若经》里面也常常说非心心、无心相心、无念心、无住心、菩萨不念心,而在唯识诸经中也常常提到说第八识、阿赖耶识、阿陀那识、如来藏、异熟识、真如、无垢识等等。亲证了祂以后就是大乘的见道,这个跟二乘亲证蕴处界的虚妄的见道,同样施设为人无我的名称,但是,所证所观察的标的却是 | 三摩地 2018-07-21 |
![]() |
然而如来施设,将此三昧定境称之为涅槃,因此令诸外道可以欣求,乐于无为法者可以安住,因此实际为定境,如无想定说!故无余涅槃此一定境,虽甚特殊,亦无所奇,归诸定境!无想天中,无有诸念,以入甚深定境,意根有为决定,所以可以安住,信受原来意识的决定,所以其中意根不生思虑,不生决定,不发动诸行,以甚深定境而为安止,所以不可以定境而说有无意识觉知,以意根之「决 | 三摩地 2018-07-21 |
![]() |
那十信的凡夫性能够跨越这个凡夫性的标的内涵是什么呢?透过这个修证,第一个位阶的这个次第修证,在这十信位的来说,当他十信位的时候,他是信受于因果的——至少初步的信受因果,他是信受八识论;他绝不会落入断灭论的,例如六论识的断灭论或者常见的外道当中,乃至种种的一些的杂七杂八的外道,他不会,他只是说他是信受于因果,他是信受于八识论。如果是这样的人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而诸佛,则是灭尽三界分段生死无明以后,进断藏识中的一切烦恼障的习气种子随眠,而且断尽所知障的一切无明随眠,所以祂第八识中的种子流注与变易已经灭了,永不变易,名为已断变易生死;这样子证有余涅槃、无余涅槃而不住无余涅槃境界中,且已断分段生死以及变易生死,依入初地时所发的十无尽愿,度化有情而永无休止,不入涅槃也不住生死,这个叫作无住处涅槃。这个唯佛所证,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二乘法是属于解脱道的修行,也就是经由断除我见和我执以后,烦恼灭尽了而取证解脱果,从此不再受生于三界之中,因此而得以免除生死轮回之苦;而大乘菩提的修行,则是从亲证第八识入手,然后依次第进修,菩萨五十二阶位的修证过程以后,得以成就究竟的佛道。然而在这当中,大乘菩萨同样是要断除烦恼障,要修证解脱的法门;而二乘菩提的行者,虽然可以断尽烦恼取证解脱了,但是他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一切种智是指八识心王一切种子界的智慧,在触证如来藏的基础上,循序修学,历经三贤位的般若总相智、别相智及初地起所修般若别相智之种智(即八识心王一切种之智慧、唯识百法明门,千万法明门);一切种之智慧修证,则断变易生死而成佛道。佛地真如只带旧种,成佛后不受熏习,称为一切种智;因为初地乃至等觉菩萨的一切种智未,称为道种智。道种智位菩萨只有下品、中品妙观察智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当你确定以后,然后你会面临一个问题,就是如果五阴是虚妄的,那我把自己灭了以后,那我不是断灭了吗?因此这时候你要相信,有一法是常住不灭的;那么这一法呢,就是所谓的第八识!虽然你没有证得第八识,但是菩萨都证得第八识;虽然你没有证得,但是你只要相信有这一法常住,那么你就(敢依照自己的观行而)相信五阴是虚妄的。一旦你确定五阴是虚妄的,那么你的我见就断了。再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这是因为阿罗汉们在世时也与菩萨们一起听闻世尊宣说的大乘经,他们后来结集起来就成为四阿含中的一部分;所以四阿含中对这个第八识也是大致上说过了,并不是在大乘经典中才开始这么说的。那么阿罗汉既然不证法界的实相,当然不可能打破所知障,更无法断尽所知障,所以他们是无法成为菩萨的,当然更不可能成佛。 ------平实导师《人间佛教》(原标题:略说二乘圣者之解脱内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而且没有一尊佛会入涅槃,因为涅槃就是祂如来藏所显示的,如来藏在佛地称为无垢识,无垢识就是代表说再也没有无明的垢染,在没有无明垢染下,得到究竟之觉;这种情况下第六识、第七识、第八识这佛所说的这个八识的正理,这六七八就完全可以相通。你那个时候就知道,这个心完整的相貌,完全没有遗漏。虽然十地菩萨可以对诸佛的智慧起一分觉照,但是对于你究竟不是这个究竟心,不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法身就是佛的第八识──无垢识,还在因地时就称为阿赖耶识,又名如来藏;成佛的时候这个如来藏就改名为无垢识,这就是佛地的法身。佛的法身能够变生佛的庄严报身,在色究竟天宫解说一切种智,摄受诸地菩萨;那就是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一一好又各有无量好的庄严报身,这是佛的第二身,称为报身。佛陀还有第三种身,称为应身及化身;应身是说祂往世所度的徒弟们,在人间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这个过程是要断尽所知障的,也是要同时断除一切习气种子的随眠,不再有习气种子随眠在第八识中了,这样修证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就四种涅槃。佛地所具足的四种涅槃,诸位熟知的是阿罗汉所得的有余涅槃、无余涅槃;这两种涅槃,菩萨在成佛的过程当中一样要实证,但是另外两种涅槃呢?却是只有菩萨与佛才能证的。譬如说菩萨明心了,他刚刚进入见道位了,就可以现前看见自己的如来藏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佛菩提道是界的实相,也就是说明十方三世一切有情生命的真实相和一切有情法界的根源——第八识空性心。修学解脱道只能出三界,不能成佛,所以阿罗汉不能称为佛,因为不回心阿罗汉不知不证佛菩提智;必须解脱道修证完成后,再加修佛菩提道,解脱道与佛菩提道都具足了,才能成就究竟佛果。由于解脱道与佛菩提道之具足,能使人成就究竟佛道,所以才说这两门是佛法中的两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乃至对于这样子的业种轮回是如何成立的,产生了一些思维推敲,而才建立了所谓佛法当中三转法轮,这如来藏第八识、这个不生不灭法,而认为说佛法里面,您如果安立了这样一个不生不灭心,您就是自性见。甚至错误的把用来指称外道的阿赖耶外道,拿来指称这些大乘法中依三乘菩提里面三转法轮如来藏唯识经典而来演说阿赖耶识的菩萨,甚至包括玄奘大师,乃至包括《碧岩录》的克勤圜悟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一切种智谓八识心王一切种子界之智慧,由触证如来藏之基础上,循序修学。历经三贤位之般若总相智别相智,及初地起所修般若别相智之种智——八识心王一切种之智慧——唯识百法明门,千万法……明门;一切种之智慧修证,则断变易生死而成佛道——佛地真如唯带旧种,成佛后不受熏习,是名一切种智。初地乃至等觉菩萨之一切种智未故,名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证佛菩提道者,在于证得第八识如来藏,因此而起般若总相智;复由此般若之总相智,进修般若之别相智;由通达般若之别相智故,即可据以进修一切种智;未具足一切种智之前,名为道种智,即是地上菩萨之般若慧也;若得具足般若之一切种智,即成究竟佛道。如是能得三身具足,如是进修次第之内涵,方是真正成佛之道。(摘录自平实导师著,《狂密与真密》,第一辑,页91,正智出版社。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一切种智者,谓八识心王一切种子之智慧,由触证如来藏之基础上,循序修学,历经三贤位之般若总相智别相智,及初地起所修般若别相智之种智——八识心王一切种之智慧——唯识百法明门,乃至千法明门、万法明门等,一切种之智慧修证,则断变易生死而成佛道,实证佛地真如,彼时无垢识真如心中唯带旧种,成佛后已不受任何熏习,种子之流注变异已经灭尽,是名具 | 三摩地 2018-07-21 |
![]() |
那么再来说断见,断见就是把不会生灭法,当成会生灭的法;譬如说第八识是常住不灭的法,若是把第八识当成是会生灭的法,这样的见解就是落入了断见。再来说邪见,邪见就是不正确的说法;譬如说,不断(见惑、思惑)烦恼可以证得阿罗汉,那么这样的见解就是邪见;譬如说,造恶业不会得到恶报,这样也是邪见。那么再来说戒禁取见,戒禁取见就是对于什么样才是真正的解脱呢,有了错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而意根却不是自然而有,它是由第八识阿赖耶识所生出。由于十八界的法都是虚妄性,所以称为空相。声闻乘的行者就是从行、住、坐、卧当中去如实的观察十八界是无常、空而产生无我的智慧,由此断我见我执成阿罗汉的。十八界法是佛法的基础,佛子只有明了十八界的无常、苦、空、无我,才能发起大心去寻觅那常、乐、我、净的真我——真如佛性。四圣谛四圣谛者谓:一、苦谛 | 三摩地 2018-07-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