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因为这觉醒性正是意识之作用,并非不坏的第八识心体,而他们对此却一无所知,所以说这不是声闻内观禅的正确修法。真正如法的内观禅,乃是在一切举止运为之中,体会色蕴之机械性,从而确认色身非我、非我所,这时候就可以断除身见,成就身念处观。然后必须继续转入受念处观、心念处观、法念处观,依序进修才能真正断除我见,于佛无疑。身见断了之后,疑见及禁取见也同时可以断除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这在我们上一集,为大家说明这两识之间的这个转换过程当中呢,曾经为大家说明,就是因为这个第七识末那识祂的执著性,把六识的自性作为祂的自性,然后不愿意自己消失,所以就会让这个第八识阿赖耶识流注意识的种子。可是中阴当中,这个意识、这六识的功能越来越衰弱,这个时候,祂就会让这个中阴去投胎,然后再出生了新一世的五色根,然后有新一世的六识出现,那么再去领纳六尘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明心就是找到第八识本体,是菩萨参禅的时候,用见闻觉知心往离见闻觉知的方向去找本来就离见闻觉知的第八识,于因缘成熟时,一念相应慧,找到了第八识。菩萨可以现前观察祂的运作,因而发起了般若智慧,并且可以现前观察祂所出生的蕴处界虚妄。眼见佛性是菩萨用一念慧相应,找到第八识的作用,祂不是见闻觉知,但不离见闻觉知,是菩萨用父母所生的肉眼,亲眼看见身心及山河大地 | 三摩地 2018-07-21 |
![]() |
禅门经论中有关的语句处处表明,禅宗所证,即是第八识如来藏:(1)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四江府虎丘山门人绍隆等编「同古同今契物契我。正体一如非生非灭。所以道。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夫如是则生未尝生。灭未尝灭。去未尝去。来未尝来。都卢是个如来藏体真如正性。敢问。提举中奉。即今在什么处。还委悉么。无生无住着。处处是全身。」「……檀越请小参。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可是如果说,有其他的宗教它吸收了佛教的法义:譬如说主张老母娘是如来藏的,他就想要借用如来藏、借用这个第八识如来藏永恒存在的这个义理,他希望能够吸收成为他们的教义,可是他又希望说他其他的部分都不要变动;可是这个如来藏的存在跟他其他的教义必然产生种种的矛盾,而使得它的法义变成自我的冲突、自我的矛盾而不能成就,那一样是邪见,一样不能生天。如果有人认为说: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所谓的正知见,就是要有真善知识教导,告知真心离见闻觉知,告知要用见闻觉知心往离见闻觉知的方向去找本来就离见闻觉知的第八识,告知真心与妄心和合运作似一等等。所谓的定力,至少要有未到地定浅定的功夫,于亲证本来自在的真心时,才能悟得深、体验也深。所谓的福德,就是在团体所培植的福德;因为在团体培植福德比较容易。诸如等等,具有真心本来自在正知见的菩萨们才能深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一个人究竟有几个心?现代科学家把人类的心智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和层次,您可知道,释迦牟尼佛是怎么说的吗?根据释迦牟尼佛的教导,我们每个人都有八个心,在佛经里,这八个心通常被称为『八识』。『识』是指能够认知的功能:眼识是视觉功能,能分辨色彩。耳识是听觉功能,能分辨声音。鼻识是嗅觉功能,能分辨气味。舌识是味觉功能,能分辨味道。身识是触觉功能,能分辨身体的各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一个菩萨如果能够实证了第八识如来藏,能够知道法界的实相,这个时候他的妄念之相就消失了,这个时候就称为一切妄念无相。能够一切妄念无相,就是证得了第八识如来藏,祂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的这个实相,而且能够发现器世间跟一切有情,都是由第八识如来藏所出生,这样子就是证得如来的智慧。可是我们也要跟各位说明,那个妄念之相,其实是非常普遍的,而且如果有人想要修学佛法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大德来函所举彼说云:【【玄奘菩萨之「八识规矩颂」亦说明「转识成智」唯于「欢喜地」初起;第六识颂有「发起初心欢喜地」、第七识颂明「极喜初心平等性」等句。萧老师如此建立,似乎有别大乘唯识教!而萧老师于《明心与初地》一册中却只论「七住」与「初地」慧力差别,却未交代与诸经论相异因由,未免有所不足。】】此亦是彼严重误会者所作错解之说也!谓玄奘菩萨所说者与余所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心经》是佛法之中般若诸经的精华,所有言说语句皆以围绕法界实相心第八识而说,依般若智慧讲佛菩提道的次第修行,依据实相心而说解脱道的涅磐境界和佛菩提道的般若智慧境界。同时也是在说禅宗学人由证悟如来藏心、眼见佛性直至过牢关而证得有余涅磐的种种境界。《心经》所论述的解脱道并非是以二乘菩提由现观十八界和五蕴的虚妄而断我见我执,取证声闻缘觉的解脱果,证得无余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解读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当我们证得法界实相的时候,即能现前观到一个本来就自在的真心——第八识如来藏,能够如此现前观照法界实相智慧境界的菩萨便是观自在菩萨。如是依照所证知实相般若,深入观行,即具有了更深妙的法界实相智慧,有了可以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意识心的似有所缘,是说意识心所缘的六尘相分,都只是自己的第八识所变现的内相分,而这种相分也只是第八识依于外境所变现的,也是变异不住的生灭法,不是常住不坏、不变异的法性;意识心所缘的六尘,更不是外境的六尘相分,所以意识觉知心所缘的相分诸尘,就说为似有所缘,以非常住法性的缘故,以六尘相分亦是第八识上所变现的缘故,所以说为似有所缘。意识觉知心的能缘相与所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证真如是真见道位的菩萨境界,要由亲证第八识如来藏而现观祂的真实性与如如性,方能如实了知证真如之义。除此第八阿赖耶识心体之外,无别真如可证、可观,如是见道方是真正之大乘见道,故名真见道;相对于其后心中刹那刹那都不生疑(无间等)之多劫继续进修真如法相之各种别相而名为相见道,亦说如是首次证真如时为真见道。真见道是证得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之唯一途径,无别他途可 | 三摩地 2018-07-21 |
![]() |
然经论中说,第七识内执第八识见分为我,恒以第八识为境。而第六识以六尘一切法为境,既然各有所缘之境,而第七识如何将第六识分别之境加以思惟决定?此只是第六识相应之思、慧等心所于第六同缘之境上,另起思惟抉择之心所而已,称不上是第八识之作用,以第六识与第七识所缘之境不同故。另第76页谓有谓第六识分别六尘境界,第七识于中取舍作主,此乃不知第七识之所缘境者。末那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因此我们看到了猫、狗等动物,不要以为它们都笨笨的什么都不懂,其实它们和我们一样有八识心王,你在想什么它大概也知道,你板起脸来它就夹起尾巴躲到旁边去;它只是无法以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思而已,因为它的五胜义根大脑没有语言文字的功能,这是它生为畜生道的业果报。这八识心王及其相关的一切法,就叫作一切众生心。这个心为什么含摄一切世间和出世间法呢?又为什么说这八 | 三摩地 2018-07-21 |
![]() |
然而打坐修静的一念不生,都只是意识觉知心相应于定境之境界,不可能悟得般若实智,只能获得定境的世间境界受用;大慧的看话禅则不以修习一念不生境界为务,一念不生只是参禅所应具有的前方便功夫而已,还得用一念不生的功夫,不起妄想杂念而专心参禅──寻觅第八识如来藏。然而学人欲以己力参出如来藏所在,其实甚难,是故真悟之师观察因缘,施以种种手段,或以话头、或以机锋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这十一种色法,乃是八识心王及其相应之五十一心所法所共生而显示出来之影像,由于幻有幻灭,所以名之为影。色法是五位百法中的第三位法,包括了五色根、五尘与法处所摄色。眼等五色根,各有扶尘根及胜义根。扶尘根即是可见可对之五色根,譬如眼如葡萄、耳如荷叶、鼻如悬胆、舌如半月、身如肉桶;而五胜义根则是不可见而可对,能以意识觉知其性用之存在,聚集于头部也就是大脑。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成唯识论》卷七)论文的意思是说:悔、眠、寻、伺等四个法,对于善、染、无记等三性,不一定属谁;它不同于触等遍行心所,一定是遍行于八识心王;也不同于欲等别境心所,一定是遍于三界九地,因此就建立不定的名义。以下就分别说明悔、眠、寻、伺等四法作简单的介绍。首先我们来说明什么叫作悔。悔就是恶作的意思,恶作的恶字是厌恶的意思,也就是说,厌恶自己往昔所做的事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在前面的单元中,我们依序说过了一切最胜故的八识心王,与此相应故的五十一心所法,二所现影故的十一色法;今天我们则要继续说明三位差别故。所谓三位差别故,就是指心不相应行法。而心不相应行法是五位百法中的第四位法,总共有二十四个法。这二十四法为什么叫作不相应行呢?意思是说,这二十四个法不像色法、心法、心所法等有实质的体相,它是依心王、心所、色法等三法分位假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世亲菩萨的《百法明门论》把世间林林总总、不可计数的事物,分类归纳为五位百法,来统摄宇宙间的一切万法;而这五位百法是以八识心王为识之自相,以六位心所为识之相应,以十一色法为识之所变,以二十四心不相应行法为识之分位,由这四大类、总共九十四法和合运作,方能显示阿赖耶识自体之真如性。而这个真如性乃是阿赖耶识之所显法,不是能生阿赖耶识之法,更不是阿赖耶识所依 | 三摩地 2018-07-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