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在《楞严经讲记》第14辑中,平实导师开示:【阿赖耶识心体表现于外的真如性,属于纯无漏性,纯无漏性的心当然是清轻之心,而不是沉重之心;可是第八识心又有阿赖耶性,由于阿赖耶性能够导致众生轮回于三界中,持续出现分段生死,这又是最粗重的。】(《楞严经讲记》第十四辑,正智出版社,页50。)也就是说,阿赖耶识具有两种表面上看起来差异很大的特性,因此令众生难以理解及 | admin 2020-02-18 |
![]() |
意根并不摄在识阴中,因为意根是根,是意识或识阴六识出生所依的依根;所以意根是意识出生及运作的必要条件,是由意根与法尘为缘,意识方能从名色所缘的第八识中出生,而且必须靠意根共同运作而为助缘,意识才能继续存在及运作。《杂阿含经》卷2说道:名色因、名色缘,是故名为识阴。所以者何?若所有识,彼一切名、色缘故。(《杂阿含经》卷2)这里明确定义,识阴等六识都是名 | admin 2020-02-18 |
![]() |
一念不生是定境,不是般若,也不是中道;欲求般若的人,欲求中道的人,不要以觉知心恒处于一念不生而不分别诸法的暗冥境界中,也不要将定境当作般若慧学的修证,而是应当以觉知心去寻找从来不分别的第八识如来藏,而不是把一念不生的定境当作开悟。佛教到了今天已经被浅俗化、分割化,结果四分五裂。譬如念佛法门的人就不想参禅,有的甚至弥陀五经之外的书都不许看,说怕夹杂; | admin 2020-02-18 |
![]() |
阿罗汉虽然能够出离三界,只是自己想要迅速得解脱,对生死轮回还是有恐惧,所以不能于三界中安隐;菩萨则是不怕三界生死轮回,他要广度一切众生都能成就佛道,这种无边广大的菩提心是他成佛的动力,这种众生无边誓愿度的愿力是令人赞叹的!为何菩萨不畏生死轮回?因为菩萨有出离观,也有安隐观,他能观察五阴有生死,而我们的第八识如来藏体恒常住不坏不断,没有一刹那的生灭相 | admin 2020-02-18 |
![]() |
而想要成就佛道,一定要有真实法才能完成,如果没有真实法,那就只能是想象的;所以,有没有真实法攸关佛教的命脉,可以说没有真实法就不是佛教!可是有谁知道佛教的真实法是在讲什么?直到平实导师出来弘法之后,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个真实法就是第八识如来藏,整个佛教的精髓核心就是在讲如来藏。六祖大师赞叹说: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宇宙中能出生万法的只有一个----就是 | admin 2020-02-18 |
![]() |
佛法中的安隐观就是在讲第八识如来藏,这个如来藏的体性是常住不坏不断,永恒而无一刹那的生灭相,因此不堕于生死中。三界中的万法不能没有祂,而祂不是三界中的一法,所以祂可以不与三界万法为侣而独自存在,非常安隐,真的是不可思议。这个安隐观要从十因缘法去探究,因为十因缘法才能探究到,宇宙万法的根源。这就是为什么佛法,一定是三乘菩提都要学,而不是只有修学二乘法 | admin 2020-02-18 |
![]() |
眼耳鼻舌身意这六个识不难了知,大家都能够清楚地知道;但会讲到第七识、第八识的,唯有佛教。为什么其他宗教都说六识论,唯有佛教跟人家不同而说八识?因为这是佛来人间告诉我们的,佛才知道一切众生都有八个识,不是六个识而已;所以,六识论不是佛教,八识论才是佛教,这是千古定义,不可怀疑。怀疑佛教的八识论,您就找不到佛教在哪里了。为什么六识论的人不相信八识论?因 | admin 2020-02-18 |
![]() |
从这里就显示出来,成佛以后的第八识无垢识,跟未成佛前的第八识如来藏是有差别的。因为如来福慧两足尊,而众生各自的如来藏里面,却含藏在不同时期、不同位阶所应该要含藏的这些种子。譬如说:在七地满心之前,八地之前众生的阿赖耶识里面所含藏的业种,叫作分段生死的业种;分段生死的业种所含藏的这个阶段的第八识,就叫作阿赖耶识。断了分段生死,乃至于断了习气种子,唯留 | admin 2020-02-18 |
![]() |
譬如说他认为没有第八识如来藏,像这样子就叫做邪说,就叫做外道。除了这个之外,事实上还要知道这个所谓的法的意思就是它是一个轨则。什么样的轨则呢?它指的是就像我们物质有物理学、有化学,它是物质的轨则,所以它也是法,表示它有轨则在里面,所以我们就有物理的定律、化学的定律。除了物理的定律、化学的定律之外,事实上也有心的定律。什么叫做心的定律呢?就是行善得善的 | admin 2020-02-18 |
![]() |
我们先引用平实导师在讲经的时候所举的一个譬喻,来说明八识心王中各个识的功能差别。我们大家都知道,中国有一本非常有名的小说叫作《西游记》,它是在明朝的时候由吴承恩所著作的。这故事的内容是叙述唐朝的高僧唐三藏骑着龙马,带着弟子孙悟空、猪八戒以及沙悟净到西方去取经,沿途遭遇种种危险,最后终于取得佛经回到中国。那《西游记》和我们要谈的八识心王又有什么关联呢 | admin 2020-02-18 |
![]() |
因此,学般若的人,绝对不可以离开真心第八识而说一切法空,不可以说:一切法空就是般若,没有第八识心。在末法时代有很多人解释般若,因为先入为主地接受了古印度应成派中观师的错误观点,往往会将般若讲解为:性空唯名,如果第二转法论般若诸经中的义理真的是性空唯名的话,那么般若诸经中所说的一切实相法义就全都变成戏论了。请诸位想想看:性空是什么?唯名是什么?性空是 | admin 2020-02-18 |
![]() |
第八识与七转识之取受性有何不同?45.为何大乘缘起正理,深妙离言语,因果等说皆假施设?46.为何中道是无漏真智的异名?47.众生对内异熟果有迷,对外增上果有愚之义为何?48.一切法性离言说,为何言说知一切法?49.为何有心外回生死,觉知一心生死永弃?50.定异熟业、不定异熟业与思有何关系?51.为何中道大乘有心无境,境离心无?若大德对以上问难有所疑惑,当寻觅真善知识, | admin 2020-02-18 |
![]() |
这里我们再稍微提醒一下,就是说虽然在二乘的三三昧中,没有特别强调如来藏的观察,但是修学者必须要信受八识论,才能够成就二乘的三三昧而趣向涅槃,否则将落入于内于外有恐怖的困境中,而无法解脱。接下来我们来看大乘法中的三三昧,大乘中的三三昧,最主要是从真如心的角度来作观察,不同于二乘是从蕴处界的角度。这其中的主要差异,我们先来看在《起信论讲记》第三辑中平实 | admin 2020-02-18 |
![]() |
那六处是什么?六处就是你的五根,就是你的眼、耳、鼻、舌、身这五根,然后加上意根;这六根都是因为这个“识”去统合地、水、火、风、空,才有这个六处的出现;所以在你还没出生以前,就有个第八识,那这个第八识就是如来藏。为什么第八识是如来藏呢,我们后面再来说明。我们先来说,有人说,这个六界的地水火风空识,这个“识”就是六识,有人就提出这样 | admin 2020-02-18 |
![]() |
唯识这个识指的是八个识,但是前面七个识都是依于第八识如来藏而出生,所以说唯识还是以如来藏为根本。大家如果听到唯识这样的一个名词,就会想到“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在前面几集当中,我们已经对于“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已经作了一个详细的说明,我在这里就不再详细的解说。接下来我们来看,就有人讲说:“你们讲说唯识指的是八个识,但是有人 | admin 2020-02-18 |
![]() |
一位在新竹出家的法师,认同意识是常住不灭的,认为第八识如来藏只是一种思想的演变,只是施设的,是属于本体论的学说。但是经典中,佛陀又有教示,有一个从来不生而且永远不灭的常住如来藏是万法的本体,这个第八识本体是可知而可证的。她为了否定第八识如来藏,而造成因果律、涅槃等佛法的漏洞,于是就创造了“业果报系统”的说法,其实那个本质还是回归到她所不认 | admin 2020-02-18 |
![]() |
今天要跟大家探讨的题目就是:大乘入道乃是实证第八识实相心如来藏。如来藏亦名阿赖耶识、真如、异熟识,有种种的名字。“大乘入道亲证如来藏”,这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议题。在讨论这个议题之前,我们要先了解,既然有大乘,就有所谓的二乘,所以我们讲大乘的入道,并不是指二乘的入道;那既然要讲“入道”,就有所谓的入道、不入道的问题。在“入道 | admin 2020-02-18 |
![]() |
所以佛陀对央掘魔罗说,祂住在纯善际,那到底什么叫作纯善呢?纯善就是指我们身中的这个第八识如来藏,因为祂在六尘万法,从来都不会起分别、爱染、厌憎、觉观,所以祂是可以称之为纯善。所以在佛法当中,你所要值遇的善知识,就是能不能对您述说纯善之法的善知识。如果有因缘遇到可以对您说纯善之法的善知识,那是相当有福报的。如果有这样的一个福报,就应该要用功的加行,当 | admin 2020-02-18 |
![]() |
而想要能够初分通此经,先要怎么办呢?当然是要依照世尊祂老人家的开示,要先在六度中去广修福业,在六度中----六度万行中把三福净业中的一一去具足它;然后才进一步亲证说,本来就是清净的祂,也就是第八识或是如来藏。这样才可以称为真正的净土法门。当然,你一样可以用念佛法门作为基础,进而更转深入,然后加上其他的福慧的配合,一样也可以成办。可是这是要怎么说呢?你正 | admin 2020-02-18 |
![]() |
其内容最主要是要教育菩萨的精神,是要依于以大乘佛菩提道之四圣谛来修学佛道;也就是说,是依于第八识如来藏而说苦集灭道,想要成就学习的,乃是佛道上极其微细的苦圣谛、苦集圣谛、苦集灭圣谛、苦集灭道圣谛的智慧。其内涵不只烦恼障见惑、思惑现行的断除观行,还有烦恼障所摄习气种子的观行灭除,因为此诸内涵甚深极甚深,与二乘声闻所说的四圣谛内涵不可相提并论。故事内容 | admin 2020-02-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