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例如《入楞伽经》卷八〈刹那品〉说:“大慧!言刹尼迦者,名之为空;阿梨耶识名如来藏,无共意转识熏习故名为空,具足无漏熏习法故,名为不空。”是故第八识如来藏又名空、空性、不空,因为无形无色而又能生万法,故非单名为空,又说不空。此如来藏空性,在禅宗名之为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本地风光、莫邪剑、佛、法、佛法大意、石上无根树、系驴橛、花药栏、绿瓦&h | admin 2019-03-04 |
![]() |
大乘经典中也处处说八识,如《入楞伽经》卷8: “复次,大慧!言善不善法者,所谓八识。何等为八?一者阿梨耶识,二者意,三者意识,四者眼识,五者耳识,六者鼻识,七者舌识,八者身识。” 另外,小乘经典《阿含经》中也明说“三乘”、“大乘”、“如来藏”等,如《增壹阿含经》卷1〈1序品〉: 「如是阿含增一 | admin 2019-02-14 |
![]() |
」《入楞伽经》卷8:「所谓八识,何等为八?一者阿梨耶识,二者意,三者意识,四者眼识,五者耳识,六者鼻识,七者舌识,八者身识。」世尊说人人皆有八识心王,不少亦不过于八识(除残障人士),然前六识为生灭而不能常住之缘起性空法,第七识则为诸阿罗汉舍寿时所必灭除之意根,皆是可灭之法;唯独第八识如来藏心体是常住法,亦是出生五色根、意根、六尘、六识之心体,再借六 | admin 2018-12-27 |
![]() |
」——《入楞伽经》卷8前六识于“五无心位”——眠熟无梦、闷绝、正死位、灭尽定和无想定中即灭,第七识入涅槃时可灭,唯独第八识如来藏,不生不灭,不以修得,本来自有,性如金刚。即心经所说不生不灭丶不垢不净丶不增不减;佛说众生皆有佛性,即指如来藏;亦即禅宗参禅之一念慧相应证悟的标的(真假禅和)。证悟如来藏者乃无境界法丶无入出法 | admin 2018-12-27 |
![]() |
】 21、《大乘入楞伽经》【内证智所行 清净真我相此即如来藏 非外道所知】 22、《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顶礼如来藏无漏不思议愿加被未来于此门无惑方便易成就堪以教阿难及末劫沈沦但以此根修圆通超余者真实心如是】 23、《大乘密严经》【圣者现法乐等引之境界人天等诸趣一切佛刹土如是染净法如来藏为因由彼悟成佛为诸乘 | admin 2018-08-09 |
![]() |
671《入楞伽经》(卷7)T16,p0556c:「佛告大慧。如来之藏是善不善因故。能与六道作生死因缘。譬如伎儿出种种伎。众生依于如来藏故。五道生死。大慧。而如来藏离我我所。诸外道等不知不觉(外道以意识觉知心种种变相境界为真心,或妄想有造物主、冥谛和梵我,总不离我和我所。只因不知不觉如来藏故)。是故三界生死因缘不断。大慧。诸外道等妄计我故。不能如实见如来藏。以诸外道 | admin 2018-08-01 |
![]() |
21、大乘入楞伽经内证智所行清净真我相此即如来藏非外道所知22、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顶礼如来藏无漏不思议愿加被未来于此门无惑方便易成就堪以教阿难及末劫沈沦但以此根修圆通超余者真实心如是23、大乘密严经圣者现法乐等引之境界人天等诸趣一切佛刹土如是染净法如来藏为因由彼悟成佛为诸乘种性24、占察善恶业报经如是数相者。显示一切众生六根之聚。皆从 | 三摩地 2018-08-01 |
![]() |
】(《大乘入楞伽经》卷8)也就是说,佛说:大慧菩萨啊!这个如来藏识就是第八识,祂的运行法相非常微细,唯有明心住于如来藏境界的菩萨能少分了知,唯有佛才究竟了知。既然只有佛跟菩萨能了知,那当然不是二乘人与外道穷尽定力与慧力所能了知。这我们可以从三德加以说明。所谓的三德,就是法身德、般若德以及解脱德。法身德,指的是祖师们透过参禅的方式,用见闻觉知往离见闻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入楞伽经》卷8由经典可知,人总共有八个识:眼、耳、鼻、舌、身五识,意识,意根,阿赖耶识。前六识当中的前五识,就是眼、耳、鼻、舌、身识,祂分别色、声、香、味、触尘;也就是说,前五识对现行的境界加以分别,祂本身是虚妄法。接下来谈意识,意识的体性是审而非恒,祂有归纳、分析、整理的体性;可是,祂却是藉意根、法尘而出生的法,所以是生灭法。祂有两类,第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大乘入楞伽经》卷三:大慧言:「世尊!岂不建立八种识耶?」佛言:「建立。」——《大乘入楞伽经》镇楼! (原标题:所谓八识。何等为八?)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有四种禅定,【大乘入楞伽经】说复次。大慧。有四种禅。何等为四。谓愚夫所行禅、观察义禅、攀缘真如禅、诸如来禅。大慧。云何愚夫所行禅。谓声闻缘觉诸修行者。知人无我。见自他身骨锁相连。皆是无常、苦、不净相。如是观察。坚著不舍。渐次增胜。至无想灭定。是名愚夫所行禅。大意是:这是二乘修观行的人,知人无我,见自己和他人的五蕴、十八界、十二处,皆是无常、苦、空、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大乘入楞伽经》【阿赖耶识亦复如是。是诸如来清净种性。于凡夫位恒被杂染。菩萨证已。断诸习气。乃至成佛常所宝持。】——《大乘密严经》【一切众生阿赖耶识。本来而有。清净。出过于世。同于涅槃。】——《大乘密严经》【大慧。阿梨耶识者。名如来藏。而与无明七识共俱。如大海波常不断绝身俱生故。离无常过离于我过自性清净。】&mdash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入楞伽经》卷2说:大慧,若阿梨耶识灭者,此不异外道断见戏论。《大方等如来藏经》卷1中亦如是说:若佛出世若不出世,一切众生如来之藏(阿赖耶识)常住不变。故第八识不生不灭,非断非常,具有中道体性:第八识本体永不转变改易——集诸佛之力也不能毁坏一个蚂蚁的第八识,于本体不变易中,其体内有诸善恶业有漏无漏法种的染净种子流注不断,不停的生灭增减变易,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大乘入楞伽经》【阿赖耶识亦复如是。是诸如来清净种性。于凡夫位恒被杂染。菩萨证已。断诸习气。乃至成佛常所宝持。】——《大乘密严经》【一切众生阿赖耶识。本来而有。清净。出过于世。同于涅槃。】——《大乘密严经》【大慧。阿梨耶识者。名如来藏。而与无明七识共俱。如大海波常不断绝身俱生故。离无常过离于我过自性清净。】&mdash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此点,佛陀早已预知授记,读者可参阅《入楞伽经》卷第九,总品第十八之一。当年世尊宣说如来藏法时,因为太胜妙了,大慧菩萨摩诃萨悲悯众生,就问:我乘内证智,妄觉非境界,如来灭世后,谁持为我说?世尊答:如来灭度后,未来当有人,大慧汝谛听:有人持我法,于南大国中,有大德比丘,名龙树菩萨,能破有无见,为人说我法,大乘无上法,证得欢喜地,往生安乐国。公元五世纪初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如佛陀在《长阿含经》中所说的一样!注3注1《入楞伽经》卷8〈14刹那品〉:所谓八识:何等为八?一者阿梨耶识,二者意,三者意识,四者眼识,五者耳识,六者鼻识,七者舌识,八者身识。(《大正藏》册16,页559,中22-25)《入楞伽经》卷7〈11佛性品〉:大慧!阿梨耶识者,名如来藏,而与无明七识共俱,如大海波常不断绝,身俱生故;离无常过,离于我过,自性清净。余七识者,心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大乘入楞伽经》疏:诸阴身谓三界六道有情之五蕴身或四蕴身。色界天及以下天人修罗畜生饿鬼地狱一切有情,皆有五蕴,故受诸受。无色界天有情虽无色蕴,仍有受想行识四蕴;蕴者聚也,依如来藏因及业爱缘、父母缘,而有色蕴;因有色蕴及末那,便有六识,识蕴具足;因于色蕴及识蕴,便有受想行觉;五蕴具足,便使众生依于五蕴而贪五尘,轮转于欲界。色界天人则依五蕴而贪定境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入楞伽经》佛性品第十一:(佛言:)「大慧!此如来心阿梨耶识如来藏诸境界,一切声闻辟支佛诸外道等不能分别,何以故?以如来藏是清净相,客尘烦恼垢染不净。」语译如下:佛说:「大慧!这个如来心──阿梨耶识──如来藏的种种境界,一切声闻、辟支佛、诸外道等人,都无法分别了知,为什么呢?由于如来藏心体是清净相,但是因为有客心七识相应的烦恼法尘染污了祂内含的种子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大乘入楞伽经》卷5)说明如下:「大慧菩萨!有善与不善的心识共有八个识;哪八个识?所谓如来藏、意根、意识以及前五识。」这八个识当中,如来藏是能含藏染净种子的心识,又名藏识,是本有的法,不生不灭;依照自己往昔所生的五阴,去造作种种的善恶业,最后都含藏在如来藏里,于未来世出生新的五阴身,去受种种异熟果报。譬如有时生天享福,有时下堕地狱受苦,有时生为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大乘入楞伽经》卷五)如来藏是我们造作善不善,能够出生五蕴的来造作善不善的这一个根本因;离开五蕴、离开意识、离开七转识,没有善不善可言。依于如来藏出生五蕴,五蕴造作了善恶业之后,业种由如来藏所蕴藏,依于业种而往生到三界六道的善恶趣;只要没有解脱,会继续在如来藏所普遍兴起出生的三界六道的这样子的有情的色身或是说心法(因为无色界没有色身),而不断地轮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