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可是我们要知道,归依僧并不是归依于一个人,因为僧的意思本来就是众的意思,表示说它是僧团,是指十方三世的大乘菩萨僧团,这就是僧的意思。所以我们归依在任何一个道场,不管是道场或是表相的佛法道场,事实上我们所谓的归依都不是归依于任何一个人,而是归依于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建立的佛法的这个道理,归依于一切诸佛的领导,这个才是我们归依的意思。只是因为诸佛为了要度 三摩地

2018-07-22

这时候抚养佛陀长大的姨母大爱道夫人,与佛陀未出家前所娶的妻子耶输陀罗,率领了数百位的侍女赶着去见佛陀,请求允许她们加入僧团,佛陀前后三次拒绝。后来佛陀离开尼拘律苑,到了毗舍离,住在大寺讲堂中,大爱道夫人决心出家,也追随佛陀到达毗舍离,她们一行人把头发都剃了,穿着僧衣现出家相,再度来到佛所,表达坚决出家的意愿,但是佛陀还是没有答应。大爱道夫人被佛陀三 三摩地

2018-07-22

事和和辨事当然都是从世俗表相上来说,三人成众,事相上的和合僧自然是指三人以上的集体才称为僧众;而辨事就是办事,就是僧团中辨事,或者是作法办事,那就必须要四人以上的集团,成为僧团才能共同来辨事或共同来办事,并且依所辨正,或者所办法事性质的不同,要求的人数也就有所不同。那至于理和僧窥基大师这么说:【三人已上,虽方名僧;麟角独觉及余圣者,设独一出彼种类故 三摩地

2018-07-22

五逆中的破僧罪,通常说为破和合僧,就是在四人以上的僧团中搬弄口舌、挑拨是非,使得本来和合如一的声闻僧团,或凡夫菩萨僧团,或者胜义菩萨僧团,某些习气未尽的这个僧人,被挑拨离间因此产生误会,心有嫌隙、有隔阂,渐渐演变成两个派系互相斗诤,终于使原本和合的僧团分裂成两个僧团;那个挑拨是非、搬弄口舌的人就是破和合僧者。但是如果将破僧的意涵,限缩为只有这种表相 三摩地

2018-07-22

依声闻戒出家共住,修声闻法之僧众,名为声闻僧团;不因其于大乘法中出家修行而名菩萨。若以声闻戒及菩萨戒为依止,然依菩萨戒精神而住,修学三乘之法,不堕二乘相空之中,此诸出家二众和合共住,名为菩萨僧团,不论彼等证悟已否。若有人、天、畜生、修罗、鬼神等佛子众,皆已证入大乘见道,为弘法及共修而组成共修团体者,亦名菩萨僧团,不限比丘方名为僧,已见道故。以上所述 三摩地

2018-07-22

可是我们要知道,归依僧并不是归依于一个人,因为“僧”的意思本来就是“众”的意思,表示说它是僧团,是指十方三世的大乘菩萨僧团,这就是僧的意思。所以我们归依在任何一个道场,不管是正法道场或是表相的佛法道场,事实上我们所谓的归依都不是归依于任何一个人,而是归依于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建立的佛法的这个道理,归依于一切诸佛的领导,这个才是我们 三摩地

2018-07-22

可是我们要知道,归依僧并不是归依于一个人,因为僧的意思本来就是众的意思,表示说它是僧团,是指十方三世的大乘菩萨僧团,这就是僧的意思。所以我们归依在任何一个道场,不管是道场或是表相的佛法道场,事实上我们所谓的归依都不是归依于任何一个人,而是归依于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建立的佛法的这个道理,归依于一切诸佛的领导,这个才是我们归依的意思。只是因为诸佛为了要度 三摩地

2018-07-22

也许有人想:礼拜也算布施?算啊!当你礼敬三宝时,众生看了就说:这尊像一定有什么功德,才值得他这样头顶礼拜,这究竟是什么圣像?有何功德?就会好奇的探究起来,也就入佛门了!所以礼拜也是法布施,也会使很多人对三宝生起信心,也会增加一些人来供养三宝,僧团的道粮就不怕没着落了!因此,一礼也是施,无量礼也是施。乃至绕佛像一匝或无量匝,在如来塔庙或如来形像前右绕 三摩地

2018-07-22

】(《大宝积经》卷八十五)有一个跋陀罗他想要出家,就到佛前跟佛说他要出家作比丘,这个其实就是他想要剃发、要著染衣,要作佛弟子的,要进于僧团里面。那这个时候释尊告诉弥勒菩萨说:你应该对这个善男子(也就是说跋陀罗)剃除须发,授具足戒。也就是帮他授具足戒,那授这个声闻的这个解脱戒。那弥勒菩萨承佛教旨就对这个跋陀罗剃除须发,让他著染衣,让他出家了,而且让他 三摩地

2018-07-22

当如来决定说小乘法的时候,并没有想要将大乘法舍弃,因为对于一个信受「阿罗汉不受后有」,就是信受「阿罗汉不会再出生三界有」、「阿罗汉不会再出生于三界」的焰摩迦比丘,就只有将这「阿罗汉灭后,无有三界法」,改成「阿罗汉灭后,无有」,就是说「无有三界之法出生」改成「无有」,就被舍利弗尊者以及其他的比丘苛责,大家都认为这样是「邪恶的见解」,就是没有让这样的见 三摩地

2018-07-22

(改版补案:二○○七年起,为恢复佛世大乘菩萨僧团之住世利生,已有正受菩萨戒而不受声闻戒之出家僧宝,住持于正觉祖师堂,名为菩萨僧,如同佛世之文殊、普贤、童女迦叶等菩萨无异,与兼受声闻戒之菩萨僧和合共住;未来正觉寺兴建完成时,将扩大如是菩萨僧团规模,建立三乘之长久基业)。又如文殊、普贤、观音、势至,皆著天人华服而复蓄发,身佩璎珞庄严,亦不得以其未剃发染 三摩地

2018-07-22

也许有人想:礼拜也算布施?算啊!当你礼敬三宝时,众生看了就说:这尊像一定有什么功德,才值得他这样头顶礼拜,这究竟是什么圣像?有何功德?就会好奇的探究起来,也就入佛门了!所以礼拜也是法布施,也会使很多人对三宝生起信心,也会增加一些人来供养三宝,僧团的道粮就不怕没着落了!因此,一礼也是施,无量礼也是施。乃至绕佛像一匝或无量匝,在如来塔庙或如来形像前右绕 三摩地

2018-07-22

可是我们要知道,归依僧并不是归依于一个人,因为僧的意思本来就是众的意思,表示说它是僧团,是指十方三世的大乘菩萨僧团,这就是僧的意思。所以我们归依在任何一个道场,不管是道场或是表相的佛法道场,事实上我们所谓的归依都不是归依于任何一个人,而是归依于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建立的佛法的这个道理,归依于一切诸佛的领导,这个才是我们归依的意思。只是因为诸佛为了要度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不当说涅盘无处可觅,当说涅盘常住,而且和五蕴有密切关联,所以五蕴不能说和涅盘完全无关,此涅盘就是本际,就是一个常住心,但不是我们现下所使用的这个心,这个能够了别这个三界的心;这个常住心,从来不入断灭,也不被出生,永远常住,依此而说小乘涅盘,得以破斥诸外道边见,不落有无,不落常无常,以世间所说常见和断见,都是依据现下这个意识心而立名,根本是于五蕴 三摩地

2018-07-22

当如来决定说小乘法的时候,并没有想要将大乘法舍弃,因为对于一个信受「阿罗汉不受后有」,就是信受「阿罗汉不会再出生三界有」、「阿罗汉不会再出生于三界」的焰摩迦比丘,就只有将这「阿罗汉灭后,无有三界法」,改成「阿罗汉灭后,无有」,就是说「无有三界之法出生」改成「无有」,就被舍利弗尊者以及其他的比丘苛责,大家都认为这样是「邪恶的见解」,就是没有让这样的见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大爱道比丘尼次第供养僧团的上座,但大家都不敢收!后来只有弥勒菩萨接受了。弥勒菩萨穿著金缕衣走在路上,因为他有三十二大人相,紫磨金色身,所以众生都争著来观看他,但没有人来供养饮食。后来有一位穿珠为业的师傅看到众人没有要供养弥勒菩萨,于是跪请弥勒菩萨到家中,亲自供养弥勒菩萨饮食。弥勒菩萨用完斋后,这时穿珠师就铺设了一个小座位坐著,请求弥勒菩萨为他说 三摩地

2018-07-22

盘特的哥哥也在僧团中出家,有一次哥哥就骂盘特,你再这样子愚昧,连戒的内容都背不起来,不如还俗回家去吧!盘特听到以后非常的难过,就靠在只园精舍的门口哭泣。刚好佛经过了就问:你为什么要哭啊?盘特说:哥哥讲我再不进步的话就要我还俗,佛就安慰他说:你跟着我出家,是依靠我——佛而得到成就,不是依靠哥哥。所以呢,佛就带他到一个安静的房间,拿了一支扫把 三摩地

2018-07-22

末法时代,学佛人的指路明灯如今有真善知识所领导的大乘证悟菩萨僧团仍然住世,而此善知识不仅开悟明心和眼见佛性,甚至是实证阳焰观、如梦观,以及已经实证了犹如镜像、犹如光影现观的地上菩萨。在此胜义菩萨僧团中所修学的佛法不仅可以让人断我见实证初果,甚至可以开悟明心、乃至眼见佛性。而许多已经证悟的菩萨,正努力地继续修学般若别相智及熏习唯识种智,欲往初地迈进。 三摩地

2018-07-22

」舍利弗就问:「那孩子,你愿意出家吗?」娄沙迦就说:「像我这样不幸的人,有谁愿意收容我呢?」然后舍利弗就把这个小孩带回僧团,让他出家。虽然娄沙迦出家了,可是因为业报所感,他的钵里面只要放入一汤匙的粥,旁人就会看到这个钵里面的粥已经满出来了,所以就不会再给他东西了,因此娄沙迦从来没有吃饱过。纵使如此,娄沙迦在舍利弗的教导之下,证得了阿罗汉果。当娄沙迦 三摩地

2018-07-22

佛陀出世弘法时,虽然规定了僧团内一律平等,依照修证与经历来定前后,但是在经中常常可以看到新出家的比丘们互相比较自己在家出身的这个种姓,甚至拒绝和低下种姓的僧人共同生活,可知道当时的印度种姓制度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想法,而是成为每天生活的一部分了。讲到这里,可能各位会觉得:我们不是要说坦特罗佛教不是真的佛法吗?为什么要讲印度的文化?因为了解了印度这种独特 三摩地

2018-07-21

 «上一页   1   2   …   4   5   6   7   8   9   10   …   11   12   下一页»   共224条/12页 
相关搜索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