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html烦恼应该如何修除烦恼呢?http://www.sanmodi.cn/mobile/yingyin/show-781.html要怎么作才能断除烦恼?http://www.sanmodi.cn/mobile/yingyin/show-712.html什么是烦恼障?http://www.sanmodi.cn/mobile/yingyin/show-1010.html何谓天魔阴魔烦恼魔?http://www.sanmodi.cn/mobile/yingyin/show-836.html业力与轮回六道轮回之正说http://www.sanmodi.cn/mobile/yingyin/show | 三摩地 2024-09-01 |
|
这样从因地开始修除第八识的阿赖耶性,而到达解脱道的极果;再修除烦恼障的习气种子,再修除无始无明的所有随眠,成为究竟地的真如心,成为究竟佛;这个第八识转变内涵而成为佛地真如的过程,就称为真如缘起。《心经密意》菩萨证得解脱果已,尚未具证大菩提果,乃以破参证真之见地,修入初地无生法忍,地地分破无始无明,分分断除庵摩罗识中所执藏之变易生死及异熟果之体性,藉 | admin 2020-06-08 |
|
二乘人能够比对:蕴处界是虚幻、生灭无常的,而且能够引生种种的苦;而相对的,涅槃是寂灭、清凉、常住不变;因此当然对蕴处界有为法,是不会有爱乐而想要远离的,因此能够住于无愿三昧之中,精进修除烦恼。譬如在《瑜伽师地论》卷28中,有这样的开示:【于有为中,见过失故,见过患故,无所祈愿;无祈愿故,依此建立无愿解脱门。于有为中,无祈愿故,便于涅槃深生祈愿,见极寂 | admin 2020-06-08 |
|
二乘人能够比对:蕴处界是虚幻、生灭无常的,而且能够引生种种的苦;而相对的,涅槃是寂灭、清凉、常住不变;因此当然对蕴处界有为法,是不会有爱乐而想要远离的,因此能够住于无愿三昧之中,精进修除烦恼。譬如在《瑜伽师地论》卷28中,有这样的开示:【于有为中,见过失故,见过患故,无所祈愿;无祈愿故,依此建立无愿解脱门。于有为中,无祈愿故,便于涅槃深生祈愿,见极寂 | admin 2020-06-08 |
|
这样从因地开始修除第八识的阿赖耶性,而到达解脱道的极果;再修除烦恼障的习气种子,再修除无始无明的所有随眠,成为究竟地的真如心,成为究竟佛;这个第八识转变内涵而成为佛地真如的过程,就称为真如缘起。--------平实导师《心经密意》附录 | admin 2020-06-08 |
|
开悟明心时所找到的如来藏--阿赖耶识,因为悟后起修,眼见佛性、过牢关后,修除烦恼,断尽一念无明而没有流转生死的种子,改名为异熟识、庵摩罗识,成为菩萨阿罗汉或菩萨八地。虽然断尽一念无明而改名第九识--异熟识、庵摩罗识,但仍有一念无明的习气和法执的异熟种子,仍须继续修行。直到佛地断尽习气及尘沙无明,才改名为第十识--无垢识、真如。未到佛地,不能称为真如。因此 | admin 2020-06-08 |
|
真常唯心就是明心的人证得阿赖耶识以后,渐渐了知佛菩提道之二主要道,他就开始悟后起修,去断除烦恼障的现行,成就解脱果而不取证;另一方面则是跟随善知识修学般若的别相智及一切种智,一分一分断除所知障的随眠;在进入初地通达位的时候开始,在修除「修所断的所知障随眠」时,也同时作意修除烦恼障的习气种子;第八地起,任意除断烦恼障习气种子。直到最后身菩萨位,断尽最 | admin 2020-06-08 |
|
html烦恼应该如何修除烦恼呢?http://www.sanmodi.cn/mobile/yingyin/show-781.html要怎么作才能断除烦恼?http://www.sanmodi.cn/mobile/yingyin/show-712.html什么是烦恼障?http://www.sanmodi.cn/mobile/yingyin/show-1010.html何谓天魔阴魔烦恼魔?http://www.sanmodi.cn/mobile/yingyin/show-836.html业力与轮回六道轮回之正说http://www.sanmodi.cn/mobile/yingyin/show | admin 2020-06-07 |
|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没有定力这个工具,想要发起菩提智慧或修除烦恼,是无法成办的。然而修定也是要有方便善巧,才能事半功倍。透过每天三十分钟无相忆念拜佛,加上平时无相忆佛。如此持续练习,快则三个月至半年就能练成动中定力,完成九种心住的过程。有了无相念佛动中定的功夫,才懂得如何看话头,进而具备参禅的能力,求证明心及见性,或者也能兼修解脱 | 三摩地 2020-04-12 |
|
二乘人能够比对:蕴处界是虚幻、生灭无常的,而且能够引生种种的苦;而相对的,涅槃是寂灭、清凉、常住不变;因此当然对蕴处界有为法,是不会有爱乐而想要远离的,因此能够住于无愿三昧之中,精进修除烦恼。譬如在《瑜伽师地论》卷28中,有这样的开示:【于有为中,见过失故,见过患故,无所祈愿;无祈愿故,依此建立无愿解脱门。于有为中,无祈愿故,便于涅槃深生祈愿,见极寂 | admin 2020-02-20 |
|
请问您有烦恼吗?您的烦恼是什么呢?您希望能够降伏您的烦恼吗?我们应该如何修行才能断除烦恼?在说明应该如何修除烦恼之前,我们先来看看有情一生的历程,有情从处[chǔ]胎出生之后,历经婴孩位、童子位、少年位、中年位、老年位、耄[mào]熟位等八个阶段,在每个阶段中,几乎都有说不完的苦和烦恼存在。幼年时虽然不知天高地厚,却有着对世间一无所知的苦;进了学校, | admin 2020-02-20 |
|
二乘人能够比对:蕴处界是虚幻、生灭无常的,而且能够引生种种的苦;而相对的,涅槃是寂灭、清凉、常住不变;因此当然对蕴处界有为法,是不会有爱乐而想要远离的,因此能够住于无愿三昧之中,精进修除烦恼。譬如在《瑜伽师地论》卷28中,有这样的开示:【于有为中,见过失故,见过患故,无所祈愿;无祈愿故,依此建立无愿解脱门。于有为中,无祈愿故,便于涅槃深生祈愿,见极寂 | admin 2020-02-18 |
|
开悟明心时所找到的如来藏--阿赖耶识,因为悟后起修,眼见佛性、过牢关后,修除烦恼,断尽一念无明而没有流转生死的种子,改名为异熟识、庵摩罗识,成为菩萨阿罗汉或菩萨八地。虽然断尽一念无明而改名第九识--异熟识、庵摩罗识,但仍有一念无明的习气和法执的异熟种子,仍须继续修行。直到佛地断尽习气及尘沙无明,才改名为第十识--无垢识、真如。未到佛地,不能称为真如。因此 | admin 2019-04-24 |
|
当菩萨入地后,深细进修一切种智及修除烦恼障习气种子,究竟圆满十二地的修证而成为究竟佛时,便圆成一切种智了!圆成一切种智时,则能具足大圆镜智、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连同因地的法界体性智而五智具足,即是究竟佛果。从此以后,既不住于生死中,也不住于无余涅槃中;因为诸佛都永远不会进入无余涅槃中,都会履行十无尽愿而常在三界中利乐众生、永无穷尽,所以不 | admin 2018-12-27 |
|
目录【第一篇】悟前第一章前方便第一节闻法阅经建立知见第二节闻时记忆闻后思惟第三节培植福德广结善缘第四节受持佛戒发菩提心第五节减除世间五欲之贪着第六节忏悔业障深信因果第七节消除慢心第八节发大愿心第二章正修行第一节谨慎选择教禅的善知识第二节正修功夫第三节深解第一义经典第四节参究的方法第一目简介话头第二目简介公案第三目参究的方法第五节禅法知见第一则建立信 | 三摩地 2018-07-23 |
|
所以说菩萨在明心见性以后,如果要往俱解脱的境界前进,除了必须要修学静中的定力以外,也要在动中进一步去修除烦恼和习气,这样才能一步一步的往俱解脱的修道之路迈进。以上所介绍是第六个定的正受。接下来我们介绍第七个定的正受。第七个定的正受是说,在悟后起修的过程里面,这位菩萨会渐渐的明白,修除烦恼和习气是修定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一般人总以为,要修四禅八 | 三摩地 2018-07-23 |
|
如果没有定力,那就会明明知道某件事情不对,也无法控制习气的现行,平时也无法时时反观自己的心行变化,修除烦恼就是很困难的事情。有好的定力,修除烦恼就比较容易。但是,有一些人,修定很多年,也很用功,定力却无法有很大的进步,一直无法进入未到地定。这其中的原因,往往是他的烦恼习气太重了,障碍了定力的增长。如果一个人的烦恼习气重,虽然看上去在修定,其实心中却 | 三摩地 2018-07-23 |
|
目录一、学佛者修习定力的重要性1、禅宗修行不离定力2、净土宗修行不离定力3、大心菩萨成佛度众生不离定力4、小乘修行不离定力二、禅定基本知见1、什么是禅定?2、定力与定境的区别3、禅宗之禅与禅定的关系4、动中定与静中定5、禅定通外道6、修定与修除烦恼习气之间的关系7、定力与神通的关系8、日常生活中的用心专注与修定不同三、禅定修行的次第1、禅定修习的次第2、禅定次第 | 三摩地 2018-07-23 |
|
而且要赶快修除烦恼,进入第四禅,再以四禅的定力加修天眼通与宿命通,那就可以配合明心见性的功德,生生世世永不退失。如果明心明得不真,见性见得不真,又没有天眼或宿命通,犹如此师一般,就不免会有隔阴之迷,入胎就迷失掉了。如果有天眼通与宿命通而没有明心见性的人,他不知修道之次第与内容,而执著一念无明中之欲界爱与色界爱住地烦恼,这个人必定会往生欲界天或色界天 | 三摩地 2018-07-23 |
|
必须明心见性以后再修除烦恼,才能证入菩萨阿罗汉的境界。之后再修增上慧学及无量百千三昧,直到七地满足,获得世尊加持,授与「引发如来妙智三昧」,才能进入菩萨八地。所以悟后应当耍修行,不可以说「悟后不必修行」。真正明心见性的人不会说「悟后不必修行」。佛子们读经时,如果不落在一字一句之中,能将的前后脉络全部仔细加以探讨的话,其实很多经典都告诉我们耍悟后起修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