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这段经文,主要是告诉我们,用无相念佛的忆佛方法来修定力,大势至菩萨以善巧的方法举例说明:当母亲想念远方的孩子时,这个念中并没有孩子的面貌、形相、语言、文字、声音的出现,但是母亲确实知道想念的是远方的那个孩子,不会是想错人或失去了忆念亲人的念。以这个「如母忆子」的譬喻,来说明:「当我们忆佛或念佛时,没有佛的形相、语言、文字、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总之赚钱这档事情,跟往世累积的福德加上今生很努力赚钱非常有关系!为什么他们能赚那么多钱?因为他们往昔就常布施又广结善缘!末学观察到一个点,就是他们这一世个性都比较乐善好施、非常喜欢跟众生结缘!而且有个关键是,他们心性上的烦恼也比较少!很多人如果常常悲观,那也会相应到不好的种子,因为意根会促使如来藏中的种子流注,而且如来藏又「了众生心行」,也就是意识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平实导师著,正智出版社,2013年4月2日初版二刷)由此可知,做生意能不能赚钱真的跟往昔福德有很大的关系!四、该怎么改善自己未来世的福报?总之赚钱这档事情,跟往世累积的福德加上今生很努力赚钱非常有关系!为什么他们能赚那么多钱?因为他们往昔就常布施又广结善缘!我观察到一个点就是他们这一世个性都乐善好施、非常喜欢跟众生结缘!而且有个关键是他们心性上的烦恼也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但若再度补修定力之后,则于定力回复之时,其眼见佛性之境界及受用,随即又回复如初。换句话说:明心后所证之如来藏证境永远不会消失,与定力之退失与否无关;但眼见佛性之亲证者,一旦定力退失时,则一定会失去眼见佛性的境界,仅余者为仍然了知佛性之名义尔。由此可以证实明心与见性,是截然不同的二种证境,不可混为一谭。复次,若人强言明心即是眼见佛性者,则有过失,与事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但若再度补修定力之后,则于定力回复之时,其眼见佛性之境界及受用,随即又回复如初。换句话说:明心后所证之如来藏证境永远不会消失,与定力之退失与否无关;但眼见佛性之亲证者,一旦定力退失时,则一定会失去眼见佛性的境界,仅余者为仍然了知佛性之名义尔。由此可以证实明心与见性,是截然不同的二种证境,不可混为一谭。复次,若人强言明心即是眼见佛性者,则有过失,与事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入了那个定好不好?有人也许讲:“不是说要修定力吗?现在能入定,不是更好?”不对!因为那个定派不上用场,入定了就无所觉知,佛来感应,你也不知道。定力跟定境不同,我们要的是定力,不是要入定境。有定力的时候,动中照样在定的状态,对外境能够觉知,而一样有定的作用,这叫定力。有这个定力的时候,临命终时凭借这个定力,佛来的时候清清楚楚,心不散乱,轻轻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但是欲修这个佛法之前应当先修定力,尤其是要先修忆佛的功夫。这个法门也和一行三昧一样,需要先闻般若波罗密,如说修学,然后才能观像念佛,这是一个大前提。我们修学任何一种念佛法门,都要先知道有什么前提,然后能够成就某一个境界、某一个法门。绝对不能够断章取义。断章取义而想要成就一切佛法,遥不可得。据《大宝积经》这一段话说:在那个时候,有一位出家人,他很会画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但是欲修这个佛法之前应当先修定力,尤其是要先修忆佛的功夫。这个法门也和一行三昧一样,需要先闻般若波罗密,如说修学,然后才能观像念佛,这是一个大前提。我们修学任何一种念佛法门,都要先知道有什么前提,然后能够成就某一个境界、某一个法门。绝对不能够断章取义。断章取义而想要成就一切佛法,遥不可得。据《大宝积经》这一段话说:在那个时候,有一位出家人,他很会画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对一向喜欢看书的我,这倒是个方便!除了拜佛以外,也可以边看书边修定力。上课满一年,有一次禅一,发现自己的定力竟然可以维持一整天都在,不管拜佛、打坐、洗手、吃饭、经行,甚至禅一结束了、心得报告结束了、老师开示结束了,定力始终就像凝结在身上一样,不曾散失!这才相信即使像我这么不用功的人,只要照老师的指示去做,也多少会有些成就。从此以后,定力或会因工作的 | 三摩地 2018-07-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