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撰集百缘经》卷10〈诸缘品〉第10:尔时世尊,初始成,便欲教化诸龙王故,即便往至须弥山下,现比丘形,端坐思惟。时有金翅鸟王,入大海中捉一小龙,还须弥顶,规欲食噉。时彼小龙命故未断,遥见比丘端坐思惟,至心求哀,寻即命终。生舍卫国婆罗门家,名曰负梨。端政殊妙,世所希有,因为立字,名须菩提。年渐长大,智慧聪明,无有及者;唯甚恶性,凡所眼见人及畜生,则便嗔 三摩地

2018-07-23

为我们开示修忍的要领:想要安忍于世间法中或无生法中,应当先破除憍慢心、嗔心及痴心。破憍慢心,在世间法上就能忍,在出世间法上也能忍。......在世间忍中还无法作到时,该怎么办?总得给个方便法,就教导我们方便法说:有世间智慧的人,如果遇到别人恶口骂詈,他心中应该这样想:‘对方骂我的那些字词不是同时出生的’,譬如大骂:你是忘八蛋!忘八是指对方忘 三摩地

2018-07-23

在这里建议大家,如果说你在面对一个境界的时候,你看到自己心里很不舒服,一时之间又没有办法排除;你不妨避开,或者心中默默念著,或者心中默默地数数,这样子就可以把当前的环境给化解掉。 (原标题:面对嗔安忍才能细观) 三摩地

2018-07-23

所以一个修行人,他既然要从事离欲的修行,他既然要从事不舍众生的修行,所以能够安忍、能够忍辱,那是一个基本的行谊;尤其是,如果人家知道你是一个学人,然后你的嗔心又非常的重,人家一定会想:为什么你一个学人,嗔心都还这么重呢?所以我们有时候会说,我们面对一件事情我们非常不高兴的时候,演也要把它演成我们对这件事情不会那么在意。 (原标题:面对嗔的时 三摩地

2018-07-23

例如说:有一次大迦叶尊者他前往拜会陀,陀因此就劝大迦叶说:你是不是也来协助我,共同来教育这些新来的比丘。可是大迦叶就回绝了,他说:现在的比丘大部分都自以为是,很难教化!陀就问大迦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慨呢?原来,大迦叶看到有两个年轻的比丘跟大目犍连学习,结果这两个比丘在学的时候,发现彼此对法义上有不同的看法,于是两个人就开始在那边争吵起来,然 三摩地

2018-07-23

像现在门中有一些人,他因为从事学术研究,然后否定北传大乘经典,认为这个北传的大乘经典不是说;然后认为导师所传的如来藏的这个教导,这个是后期人所结集出来的经典,不是正说;于是就在网络上大加谩骂,在网络上用各种的恶口、恶言来攻击导师。像这样的一个行为,他就把他的一个嗔恚完全地用文字、用欠缺理性的方法表达出来;这样我们不但看不到他对于法义上有非常正确 三摩地

2018-07-23

《大方广华严经》里面提到:子!若菩萨摩诃萨,起一嗔恚心者,一切恶中无过此恶。何以故?子!菩萨摩诃萨起嗔恚心,则受百千障碍法门;何等百千?所谓受不见菩提障,不闻障,生不净国障,生恶道障,生八难处障,多疾病障,多被谤毁障,生闇钝趣障,失正念障,少智慧障,眼耳鼻舌身意等障,近恶知识障。(《大方广华严经》卷33)开示了很多,我们举一些例子来作说明。 三摩地

2018-07-23

而有了怨跟恼的阶段的两种情况的众生,他们想要离开嗔恚的烦恼,当然就更不容易了!一般而言,这些都还不是开始学的人。现在假设说,你嗔恚的势力也到了恨的阶段,世俗话不是也劝勉我们说:当一个人在盛怒之下,千万不要冒然作出任何决定。所以我们也可以试着去想说:这件事情对我们自己伤害会到什么样程度?是不是还可以接受?也许是不是有可能只是一个误会?然后再加上上述 三摩地

2018-07-23

所以阿罗汉不会因为外境而起嗔的现行,但是还是有嗔的习气种子存在,必须要等到成以后,才能把这些根本烦恼的习气种子断除。所以成以后,祂不仅不会起任何贪嗔痴慢疑等等的现行,也不会有任何贪嗔痴慢疑的习气存在。但是阿罗汉还是有这些习气种子存在,所以阿罗汉是远不如的。意识既然会跟嗔心所相应,那意识是否就能够储存这些烦恼种子呢?意识当然不能储存这些烦恼种子 三摩地

2018-07-23

这个故事也给我们几个启示和问题:第一个,不是只有人间有法。从故事中释提桓因知道三十三天的天众们,因为看见夜叉鬼长得丑陋难看,而且还坐在宝座上,都起了很大的嗔心以后,释提桓因依然以虔诚恭敬和谦虚的身口意行,让那个夜叉鬼的面貌变回原来丑陋的面貌,示现如何对治嗔恚。而且还以偈颂来对这些天人们开示,包括不要轻易地起嗔恚心、也不要以嗔报嗔;看见有人造恶的时 三摩地

2018-07-23

典故事》今天我们要来介绍嗔恚对治鬼。这则典故事是出自于《杂阿含经》卷40。这则的大意是:如同我阿难亲自听闻,在某一个时节因缘,陀住在鞞舍离国猕猴池旁边的重阁讲堂。那个时候陀告诉比丘们说:在过去世有一个长得很丑陋、面色很难看的夜叉鬼,有一天,他突然间来到天帝释的宝座上坐下来,也就是坐在玉皇上帝的宝座上。天帝释所管辖的三十三天的天众们,看见了这 三摩地

2018-07-23

如果是因为对这些世界上的人事地物很不耐烦,这俗话称之为看不惯,没有办法接受这些人为什么会这样,包括对于已经开悟的人也没有办法想象为什么已经开悟,还会这样?这样意识心无法安住,这都是称之为无法忍,即使其中没有「辱」,这也都是自生烦恼,可是这烦恼很容易生起,而且这样的烦恼有时候是证悟更高境地的踏脚石,所以要从忍受开始,慢慢地走向烦恼降伏,或是要去寻找法 三摩地

2018-07-23

现在台湾不管谁出家,都别丢了的面子,陀三十二相的大福德,还用得着你穿补钉的破衣吗?三十二大人相都是大福德修成的,随便一相就够后世的弟子吃穿不完了,还得穿着补钉的衣服来丢的面子吗?所以,那都只是表相上面的修行,都不是真正的苦行。真正的苦行只有菩萨懂,真正的苦行是什么呢?真正的苦行叫作心不放逸,这才是最难修的苦行。世间苦行只要劳苦身体就行了,这 admin

2018-07-23

因为参禅的目的在发起出世间的般若慧,目的在证悟明心、眼见性,所以锻炼定力不要落入定境中,更不着于定相。也就是说,定的目的是要让我们能够参禅,不会落入意识思惟妄想之中,能够真参实证。定的功用,就是因为定的力量而产生作用,使我们能够悟明真心,能清楚的眼见性,使我们能够亲证某一些定的境界,减少我们许多的烦恼。所以定力的定义,可以说就是心不随定,亦不舍 三摩地

2018-07-23

谓入地。住自证圣智三种乐。为诸众生作不思议事。是名诸如来禅。大意是:这是顿教菩萨所修禅定,一念不生即名为,不依地位渐次而说,故名为顿。即此顿教菩萨初发心时,顿证自心真如本性,证满法故作(分证即),得自觉圣三空智,住三种寂灭乐。能化身作,广作事,成就众生。是名如来清净禅。这四种禅定,依据各自根器深浅不同而修,第一种是小乘禅,后三种是大乘禅 三摩地

2018-07-23

《大方广华严经·十忍品》(卷44)云:子!何为菩萨摩诃萨如梦忍?子!此菩萨摩诃萨,知一切世间如梦。譬如梦,非世间、非离世间;非欲界、非色界、非无色界;非生、非没;非染、非净,而有示现。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知一切世间,悉同于梦,无有变异故。如梦自性故。如梦执着故。如梦性离故。如梦本性故。如梦所现故。如梦无差别故。如梦想分别故。如梦觉时故。是 三摩地

2018-07-23

」如果一个菩萨真实断我见,那他要给自己创伤疗愈就很容易了!创伤疗愈的关键就是在断我见与断我执!我们是因为有这个我见、我执或我所执,才会有创伤!譬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这个创伤,就是因为担心「我」被伤害!那什么是断我见呢?这个平实导师的书上都说的很清楚!大意就是说确实观行五阴十八界是虚妄无常,因缘和合的,五阴十八界并不是真实的我!只是一个组合体 三摩地

2018-07-23

谓如凡夫、外道之误认意识心为常住不断法者,皆属我见未断之人;或谓南传法中错悟二乘菩提者,同以种种变相境界之意识心作为涅槃心者,即是声闻法中未断我见之人;或谓大乘法中同以种种变相境界中之意识心(譬如长久安住于一念不生境界中之离念灵知、或如前念已过后念未起中间之短暂离念灵知、或如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觉知心……等),作为第八识真如、如来藏者, 三摩地

2018-07-23

先不要说到四果或是果,单单我们说断我见以后,也就是说分证出家法,这个时候在修学法上会是如何的事半功倍,我们依着菩萨六度的道理,来跟大家简单地说明一下。首先是布施的法。以前布施的时候,虽然也熏习过三轮体空,也就是施者、受者、所施物空;可是往往正在布施的时候,一定也会犹豫不决,多多少少会生起一念说我是不是要布施?那当然在这个同时,就对将来布施所得的 三摩地

2018-07-23

也许你会有一个疑问说:照你出家跟在家的定义,那么看起来,出家证了出家法以后,好像就有一种让人家觉得是修学事毕的感觉,毕竟你出家的定义是比现在门里面的标准是高很多。依于现在门里面的状况,你当然会有这样的想法,这是无可厚非的。可是我要请你静下心来思惟说:解脱道是不是在断我见以后就真的已经修学事毕?其实,它后面还有断我执跟断我所执,还要进一步去进行。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