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不清净的物品指的是什么?譬如说有一只流浪狗,也许是跟你有缘的,因为那么多人在一起,它偏偏就跑到你的跟前,还对你摇尾乞怜;虽然说流浪狗在佛法中得度的缘分甚少,也许你左看右看,附近正好有一家便利商店,就方便买一个包子,因为人家既然已经来到你的跟前了,就让它再欢喜一下,再跟它结上一缘。有的时候随缘去拜望一下亲友,中国的习俗尤其是不能两手空空,为了要迎合那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世尊开示说:往佛菩提道上前进之时,菩萨要逐渐具备一切施,然后世尊就举例说明菩萨摩诃萨,也就是说七住明心以后的菩萨,所应该修学的一些一切施的相貌。首先说,应该如法求物施,持以布施。如法求物的定义,前面几次的菩萨正行之中,已经说明过了,这里就不再重复了。菩萨之所以要如法求物施的原因,是因为知道不如法求物施的果报,未来世虽得财物,却为王、贼、水、火之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有智慧者布施时,他到底具有什么样的解脱智慧?佛陀在《优婆塞戒经》中为我们说:【善男子!有智之人,为二事故能行布施:一者调伏自心、二者坏怨嗔心,如来因是名无上尊。善男子!智者施已,不求受者爱念之心;不求名称,免于怖畏;不求善人来见亲附,亦不求望天人果报。】《优婆塞戒经》卷四这一段我们就先来说,佛陀为我们开示:有智慧的人他在布施,以及他为什么行布施,他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智者布施以后他没有后悔,所得功德利益又有哪些呢?佛陀这样告诉我们:【善男子!修行施已其心无悔,是人若以客尘烦恼故堕于地狱,虽处恶处不饥不渴,以是因缘离二种苦:一铁丸苦、二铁浆苦。若畜生身,所须易得,无所匮乏。若饿鬼身,不受饥渴,常得饱满。若得人身,寿命、色力、安乐、辩才,及信、戒、施、多闻、智慧,胜于一切。】《优婆塞戒经》卷四这一段,佛陀告诉我们说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陀继续为我们开示:【善男子!若人乐施,是人即坏五弊恶法:一者邪见、二者无信、三者放逸、四者悭悋、五者瞋痴。离是恶已,心生欢喜。因欢喜故,乃至获得真正解脱。是人现在得四果报:一者一切乐见乃至怨家、二者善名流布遍于四方、三者入大众时心无怖畏、四者一切善人乐来亲附。】《优婆塞戒经》卷四佛陀告诉我们,这个上品施主乐于布施,这样的人可以毁坏五种弊恶法。第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陀告诉我们:【云何因施得受安乐?因是施故,受人天乐至无上乐。】《优婆塞戒经》卷四为什么布施能够受人天乐,乃至无上乐呢?因为在不杀害众生命根、在不盗取他人资财、不贪淫他人眷属、不妄语自称贤圣诳骗他人的前提下,以拥有的财物,让他人在病痛饥渴上,得到身体安隐的利益,免除忧愁恐惧的痛苦,已经超越了世间人自求多福的境界了。这样布施相对应得的安乐福报,也已经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第二项,为什么能够因为布施发种种愿呢?它的道理在哪里?佛陀这么开示:【云何因施发种种愿?因是施已,能发种种善恶等愿,因善恶愿得善恶果;何以故?誓愿力故。】《优婆塞戒经》卷四这一段,佛陀说了一个很重要的道理,告诉我们说,因为布施这个福一定存在,因为具足身口意行,这个身口意行,已经熏习在自心如来中,同时也有作意,这个作意也储存在自心如来中,所以这个福已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第一,为什么说布施能破烦恼呢?佛陀说:【善男子!无贪之心,名之为施;云何无贪?施即是业,物即是作;为业为作,具足布施,名为无贪。因于布施破烦恼者,既行惠施,破悭贪、嫉妒、嗔恚、愚痴。】《优婆塞戒经》卷四这个地方佛陀告诉我们,布施能够破烦恼的道理在哪里。佛陀说无贪的心,它叫作施,为什么呢?为什么无贪的心叫作施呢?布施本身它就是业,我们知道,你要行布施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优婆塞戒经》卷四这一段中佛陀告诉我们,这一位有智慧的布施者,他能够观察这些世间财,它是无常的。刚刚我们前面都解说过,世间的财物它不是坚固不坏的;世间的财物,它不能带到未来世去;世间的财物只有是属于一期生死受报中受用,它没有办法坚固不坏而带到未来世去,它只是系属于这一世的五阴身,当这一世的五阴身毁坏了,那么它的受用关系就断绝了。所以他能够观察,财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陀在《优婆塞戒经》中这样开示:【菩萨如是乐行施已,则得远离一切放逸。虽以身分施于乞者,终不生于一念恶心,因是更增慈悲喜舍。不轻受者,亦不自高。自庆有财,称求者意。增长信心,不疑业果。】《优婆塞戒经》卷四这一段中,佛陀为我们说,菩萨这样乐于布施以后,能够远离一切放逸。什么是菩萨的放逸烦恼呢?就是不去观察生死烦恼中的不能解脱的因素在哪里,然后自己所长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陀继续这样开示:【见来求者,心生欢喜;如失火家,得出财物;欢喜赞叹,说财多过。施已生喜,如寄善人,复语乞者:汝今真是我功德因,我今远离悭贪之心,皆由于汝来乞因缘。即于求者生亲爱心。既施与已,复教乞者如法守护,勤修供养佛法僧宝。】这一段佛陀继续这样开示:有智慧的人布施的时候,看见有人来乞求,心里非常欢喜,为什么呢?祂说:就好像家里失火了,财物就要被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上品施主他具有的智慧与心态,佛陀是怎么为我们开示的?在《优婆塞戒经》中,佛陀这么讲:【善男子!智人行施,为自他利;知财宝物是无常故,为令众生生喜心故,为怜愍故,为坏悭故,为不求索后果报故,为欲庄严菩提道故。是故菩萨一切施已,不生悔心,不虑财尽,不轻财物,不轻自身,不观时节,不观求者;常念乞者如饥思食,亲近善友咨受正教。】我们先来看这一段:佛陀说有智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因为三宝所教导的法,都是要最后成就佛菩提道的法,在佛菩提道的修证上,最重要的就是要实证自心如来。因为有自心如来,所以才能成就三世因果,才能成就一切法;可是自心如来本身,祂是不观察自我,不观察自我存在的,在这种真如无我的情况之下,却仍然在这个三界中,一世一世地出生有情的五蕴身心,而去成就一切有情的果报,还是让法生生不息地运行;可是自心如来是永远不求自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那有的人会这样子想,偏差地认为说:既然转依了自心如来,是无我无所求,那么不求果报,是不是就不必布施了?如果有人这样子偏差地去思考的话,他就要再来思考说:如果是这样,是不是一切法都是常?都是固定的?如果是常、是固定的,那么就没有因果啰!可是一切法都是无常,都不是固定的,所以有因果;所以布施能够得果报啊,所以就是需要布施,才有办法去得佛菩提道上的实证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帝释就问:“您到底在崇尚什么而有这么宏大的志愿、高洁的行为呢?”菩萨回答说:“我希望能够成就佛道,济拔众生的苦难,令他们能证得不生不死的涅槃,获得自在解脱之乐,永远不再受轮回生死的痛苦。”帝释听闻菩萨说出圣人的志向所趣之因,恭敬地往后退步而礼拜说:“实际上是没有布施济众反而远离福报,遭受灾祸堕入太山地狱这回事。菩萨您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布施者他就是施主,施主可略分为三品人,佛陀这样告诉我们这三品人的内容是什么,在《优婆塞戒经》里面佛陀说:【善男子!施主有三,谓下、中、上。不信业果,深着悭悋,恐财有尽;见来求者,生瞋碍想,是名为下。虽信业果,于财生悭,恐有空竭;见来求者,生于舍心,是名为中。深信业果,于财物所,不生悭悋。观诸财物是无常想,见来求者,有与则喜,无与则恼;以身致物而用与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中品施主他常常是会受到佛菩萨的怜悯的,因为中品施主他想当菩萨,他也相信业果,可是对于布施的果报的原理,知见上不太具足,所以在布施的过程里面,会夹杂一些过失以及烦恼,所以佛与菩萨遇见了中品施主,都会怜悯他们,然后给予教导开示。就好像波斯匿王的例子一样,佛陀也怜悯波斯匿王,他能够发心布施,可是对于布施的果报,本身的功德利用,他完全只知道要在生死中受福,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有人就会这么怀疑:布施于塔像,这包括佛塔、菩萨塔、阿罗汉塔等等,乃至是贤圣的图像之前,由于没有人现前领受,所以得不到后世的福德,而有寿命、色力、安乐、辩才上的受用。但是世尊在这里开示说:这样子的怀疑是不正确的,因为布施时是信心具足的缘故,还是能感得前面所说至心施等五种的果报。就好像说,比丘在修集慈无量心的时候,因为都是用观想的,实际上没有众生领受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当然还有其他的经论之中,也曾经提到这一些所施物与未来果报的关系,譬如说《佛说布施经》、《大智度论》等等;这个部分,就可以自己阅读参考了,然后看看有没有是自己可以受用的。 (原标题:色施香施味施触施的果报)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布施法的第一种既然叫作法施,当然指的是布施法,世间法的布施部分,包括人天善法,这是使人可以再生而为人、天的法,还有一种是可以使人得以营生的种种世间的工艺技巧等等;进一步说,布施与人可以使其亲证解脱道、佛菩提道的种种的知见与义理,这个就是真正的佛法布施了。但不管是世间法或者是佛法的布施,必须要有一个原则,就是说,所说的法是要正确的。因为即使是世间法,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