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我们再来看后面的经文怎么说,后面经文说:【经于七日,应时即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应时即能飞至十方,历事诸,于诸所修诸三昧,经一小劫得无生法忍,现前受记,是名上品中生者。】——《说观无量寿经》卷一我们看这一段,这个上品中生的菩萨,他到了极乐世界听说法,经过了一个晚上,花开见以后,接下来是没事了?不是!接下来他要开始修行 admin

2020-07-06

  问候大家身体健康、精神愉快!《三乘菩提之典故事》今天要和大家谈谈二内官诤道理缘。这一段过去所曾经发生的事,是被收录在《大藏经》第四册,No.203《杂宝藏经》卷第2其中的第26经。【昔波斯匿王于卧眠中,闻二内官共诤道理,一作是言:我依王活。一人答言:我无所依,自业力活。王闻此已,情可于彼依王活者,而欲赏之。即遣直人语夫人言:我今当使一人往者,重与钱财、衣 admin

2020-07-06

  后面经文是说:【此紫金台如大宝花,经宿即开,行者身作紫磨金色,足下亦有七宝莲华,及菩萨俱放光明,照行者身目即开明。因前宿习普闻众声,纯说甚深第一义谛,即下金台礼、合掌,赞叹世尊。】——《说观无量寿经》卷一 我们看到这段的开示就是说,这个紫金台是非常非常的大,它到了极乐世界以后要经过一个晚上,这个紫金台的花才会开。也就是说到了 admin

2020-07-06

  世,有一位妇人因为儿子死了,心里非常悲伤;因为这样的缘故,导致忧愁烦恼、精神恍惚,离开城里,到达的精舍——祇洹精舍[shè]。来到这里之前,她听说世尊为世人所尊崇,可以让众生免除忧愁、离苦得乐。这位妇人自忖[cǔn],世尊一定有办法让她的儿子死而复生;所以就到祇洹精舍礼拜世尊,并向世尊禀白事情的来龙去脉,希望世尊能够帮助她的儿子死而复 admin

2020-07-06

  同样的道理我们在持名念、心念心听的功夫成就的时候,你要转为心念心忆,当你忆的念忆到心念很强的时候而不会忘失这个忆的念,这时候你的定力其实已经慢慢的升起来了。如果你有定的知见,你懂得转折!如果没有定的知见,这时候就容易起烦恼,而甚至走入歧途。因为当你忆的念很强的时候,你想定下来继续往这个深细的这个念一直用功下去,但是心里面同时你会发觉,号陪 admin

2020-07-06

  今天我们要讲的典故事,讲持戒——兄戒行贞净不犯,这个故事就开始来跟大家说明。这个故事是在说:无数劫前有一位菩萨,修行的菩萨;兄弟两个人合作一同在做买卖,求取利润来奉养父母,以及六亲眷属。有一次,兄弟两人一起到别的国家去做生意;哥哥就派遣了弟弟把宝珠呈献给国王,国王看到弟弟的面貌很俊俏,就很喜欢的接受他的宝珠,而且还将公主许配给他,并求取 admin

2020-07-06

  经典说:【此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与观世音及大势至,无量大众眷属围绕,持紫金台至行者前,赞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义,是故我今来迎接汝。与千化一时授手,行者自见坐紫金台,合掌叉手赞叹诸,如一念倾,即生彼国七宝池中。】——《说观无量寿经》卷一我们来看这段经文几个要点:第一个要点,我们看这段经文在说明,西方三圣祂亲自来接引。所以上品 admin

2020-07-06

  所以虽然只是供养少许线缕,然而又发大愿:奉施世尊已,誓愿后成,过度群萌类,其数不可量。这真的是一个大愿啊!有时候甚至还说,比起一般学人,在受了三归依之时,随着维那唱诵四宏誓愿,但毕竟只是随口念诵而已,不如须摩供养世尊之后,心得决定所发的大愿。而且须摩又说:大威德世尊,当证知此事。此时,即便是其他的菩萨,在旁听到须摩所发的大愿,尚且都应当随喜,因 admin

2020-07-06

  一般来讲,大家都没有留意到,为什么修禅定会有很多岔路呢?所以陀又开示四种清净明诲。这个教诲就是说:禅定本来就是一个共外道法,我们要修学道的人也要修;但是不仅仅是我们学的人能够修,能够得证禅定,其他外道也可以。但是它有一个根本的观念,大家要建立的,就是说要先有戒,然后才得定,这也是安全的修法。所以陀就在讲戒律,五戒跟禅定的关系,祂就特别说明, admin

2020-07-06

  欢迎大家收看正觉教团三乘菩提念法门系列的节目!我们按照平实导师《念三昧修学次第》这本论著的内涵进行课程,今天我主要说明的课程进度乃是理行的第三个资粮,就是深解第一义的知见。上一节课,我们为大家说明建立正确定的知见的重要,这一节我们要从第三个资粮——深解第一义知见,来说明体究念理行的资粮。我们要深解第一义的知见,那就是应该要去阅读大乘 admin

2020-07-06

  有的念人有了错误的观念认为,以为念法门就只有往生极乐世界而已。其实净土法门并不是只有往生极乐世界,或诸净土就算成就了!因为净土法门的修行,其实是函盖了圣道门,具足了各种法,一切法的修行结果,全部都可以汇归到净土。持名念的而不能深解第一义的人,在经典记载,他只能上品下生或者中品中生而已,但是不至于下品往生。而有的法师误会了九品往生的内容, admin

2020-07-06

  在《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卷下,有这样的开示,说:【复有众生,虽种善根,供养三宝,作大福田,取相分别,情执深重,求出轮回,终不能得。】——《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卷三从这里我们知道,念求生极乐净土者,应该要知道:阿弥陀的法身纯净犹如虚空、无形无相、无来无去,不应该执著于祂的名号、名相、音声相、身相来做分别,否则的话,就无法获得上品上生!同 admin

2020-07-06

  所以一般我们在说,法的思维都是六种根本烦恼:贪、瞋、痴、慢、疑、不正见,这些整个都是从贪爱这边开始下手断除。包括十二因缘,也都是从断贪爱这边开始修,想要修禅定,也是要断欲界爱、欲界的贪爱,那你看修解脱道要出三界,都要断欲界爱、色界爱、无色界爱。所以整个修法──解脱道的修法,都是从断贪爱这边开始;所以一般在说烦恼,烦恼、烦恼障都是以贪爱为第一。如果 admin

2020-07-06

  透过跟随大善知识的闻熏修学,要具足这三个资粮的前方便,你在体究念的时候才能够顺利的进行而没有遮障。那我们刚刚提到往生极乐世界,在经典当中略分为九品往生,那极乐世界的九品内涵到底是什么?一个已经进入体究念的念人,若是往生极乐世界,他会在九品中的哪一个层次呢?就是我们接下来要研究的内容!在经典中对于九品往生的内容,有说明得比较清楚的乃是《说观无 admin

2020-07-06

  我们今天要讲的典故事,是在讲布施,怀天地之仁惠泽众生这个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这个故事是这样的:从前有一位菩萨、修行人,他是一个大户人家的家长,拥有亿万的家财,平常他敬奉三宝,对众生都很有慈悲心。有一次他到市集去买东西,看到一只待价而沽的鳖,心里就为这只鳖感到伤痛,看它在那边被卖,就询问说:这个要卖多少钱啊?鳖的主人知道菩萨有慈悲心,喜欢帮助 admin

2020-07-06

  欢迎大家收看正觉教团三乘菩提念法门系列的节目!我们按照萧平实导师《念三昧修学次第》这本论著的内涵来进行课程,上一节课我们为大家说明了体究念理行的资粮——也就是要深解第一义的知见,因为体究念乃是念法门中比较深入的层次。我们今天要以极乐国土的九品往生,来看念法门中体究念在属于哪一个层次?同时我们也要透过这个机会,对于极乐世界从上 admin

2020-07-06

  我们再来看上品上生,后面的经文是怎么说:【生彼国时,此人精进勇猛故,阿弥陀如来与观世音及大势至、无数化、百千比丘声闻大众、无量诸天、七宝宫殿。观世音菩萨执金刚台,与大势至菩萨至行者前,阿弥陀放大光明照行者身,与诸菩萨授手迎接,观世音大势至与无数菩萨,赞叹行者劝进其心,行者见已欢喜踊跃,自见其身乘金刚台,随从后,如弹指顷往生彼国。生彼国已,见 admin

2020-07-06

  《三乘菩提之典故事》,今天要和大家谈谈贫人须摩持缕施缘。三藏十二部流传下来的内容中,有一大段记载是被归属在《本生经》的部分,说的是或说己身、或说他身;或示己身、或示他身;或示己事、或示他事,这都是为了度脱众生的缘故而演说。其中诸所言说皆实不虚,可是却被一分别有用心的学研究者毁谤而说为《本生谭》。他的意思是说,那只是流传下来的故事,不一定是曾经 admin

2020-07-06

  (接续832期第二篇)所以这段故事告诉我们:陀跟这些弟子们都是累世的因缘,所以我们学想要修福跟修慧。一般福都是以五戒,能够累积我们人间的福;五戒如果再守十戒就是十善,就能够生天,这个都是福;乃至因戒而生定,这个定虽然是在色界、无色界,它也是定福,所以也是福的一种。一般来讲,我们说五戒,它是从哪里?它就是以杀生戒为首,就是要戒杀,因为有情的众生,都 admin

2020-07-06

  同样的道理,世尊观察众生的因缘,知道众生若是能够及时得到某一种程度的福德,就可以在菩提道的过程之中,更快速地成就,而同时可以利乐很多的有情。因为前面已经说过,能够供养到世尊,他的果报是无量无边的,所以怜悯众生的缘故,世尊才接受他的供养。 换言之,世尊接受众生的供养,依然是事出有因。假如观察众生的因缘是不成熟的,或者是根本还没有发菩提心,只是知 admin

2020-07-06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