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诸位善信:自2020年起,杭州富阳区延寿禅寺原主持及出家师已经离开延寿禅寺,该寺已由当地教协会及宗教管理部门接管,与修学了义正法无关,也与玄奘唯识增上慧学无关,至于以后怎么发展,由当地教协会及宗教管理部门把关。近日,延寿禅寺公众号开始恢复活动,相继公布护持银行账号和对应二维码,组织系列活动,在此特别声明:该寺院管理权及财务等已移交,公众号管理及账号 admin

2019-05-01

雾峰无雾─给哥哥的信(辨正释印顺对法的无量误解) 【作者】游宗明老师 【出版日期】2012年10月 【书号】978-986-6431-40-1 【开本】244页 【定价】250元台币 【目录】 第一篇雾峰无雾─给哥哥的信 一、修行勿等待、善知识难逢6 二、寻找生命的实相8 三、请哥哥对自己要好一点13 四、三归依18 五、为何要修行?2 admin

2019-05-01

见性与看话头 【作者】黄正幸老师 【出版日期】2014年03月 【书号】978-986-6431-77-7 【开本】375页 【定价】300元台币 书籍简介 书中详说禅宗看话头的详细方法,并细说看话头与眼见性的关系,以及眼见性者求见性前必须具备的条件。本书是禅宗实修者追求明心开悟时参禅的方法书,也是求见性者作功夫时必读的方法书,内容兼顾眼见 admin

2019-05-01

于是大众中就有人建议:“这位出家的师父,我等一路供养他饮食,现在大家断了饮水,他却一点也不忧虑,也该叫他想想办法啊!”这说话的人,原本带着责备的口吻,但没想到这位僧人听完,却一口答应下来,并对众宣示说:“你们欲得水者,先要礼,接受三皈五戒,然后我再为你们登崖求水。”大众虽然半信半疑,但眼看别无他法,只得依从他的话,全体向空遥礼 admin

2019-04-29

”说明:1、印广说:无情众生如花草树木泥土瓦块也能成,其弟子用这段经文来证明印广的说法。                       2、印广 错误解释成:土枭鸟抱着土块并念咒把土块变成自己孩子!破镜兽抱着有毒植物的种子念咒变成自己的孩子。 &nb admin

2019-04-29

那时候奘师的二哥陈素,一方面因为崇尚学,另一方面也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便离家到东都洛阳的净土寺出家为僧,法号长捷。奘师十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长捷法师从洛阳赶回奔丧,见到母亲,二人相拥而泣。办完父亲的丧事以后,长捷法师对母亲说:“小弟自幼聪明过人,很喜欢读书,现在父亲去世,家里再没有人能教育他,不如让他跟我到净土寺去住吧。”这是奘师接触 admin

2019-04-29

各位菩萨:阿弥陀!欢迎您继续收看正觉教团的电视弘法节目《三乘菩提之入门起信》,我们今天从第六辑第196页中间那一段开始讲起。马鸣菩萨在接下来的论文中说:观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皆因无明熏习力故,受于无量身心大苦;现在未来亦复如是,无边无限,难出难度,常在其中不能觉察,甚为可愍。(《大乘起信论》卷2)而在这一段之前,马鸣菩萨说:“观第一义谛非心所行, admin

2019-04-24

」理障就是不明真如性,又名所知障,就是无始无明,事障是指烦恼障,被根本烦恼及各种随烦恼所障碍,不能取证涅盘。事障就是四种住地烦恼,也就是一念无明;除了《楞严经、圆觉经》说「理」是真如性,「理」是顿悟以外,《楞伽经》等其它诸经也是讲「理」代表真如性。世尊在许多经典里面用「理」表示真知性,我们不应该因为儒家也学着我们套用这个「理」字在说「理」学 admin

2019-04-24

此欲爱住地,乃是藏密等已经成就“报身果”之大法王、大祖师所不能断者,皆是执着淫乐之第四喜觉受故,皆欲常保淫乐第四喜之觉受者故。色界爱住地者,谓于色界法生爱不舍;所谓贪爱初禅等至位、等持位中之胸腔乐受,贪爱二禅等至位之制心不乱、住一识处,离于五尘,如是而生心喜勇动;贪爱三禅等至位中,住一识处离于五尘,所生心喜及以身乐;贪爱三禅等持位中心喜 admin

2019-04-24

近年每有门外道说言︰「悟后应另有一个清净所依,否则死后要到哪里去?」此种人所悟不真,不明法,乃外道见也。一念无明若不断尽,死后必有所依,不须吾人另寻所依,所依者一念无明起烦恼所生境界也。一念无明末断尽之人,即使修得四禅八定,死后皆有所依,所依者三界中一切业果定法有为法境界,是有所得法,不能出离三界生死。故《大宝积经》卷85云:「亦无蕴界处,生于 admin

2019-04-24

这就是众生进入大乘教,开始修学大乘法,想要证知般若实相的时候,这才是正式与无始无明相应的时候。在这之前,是不会与无始无明相应的,所以经中称为“心不相应无始无明住地”,就是这个意思。无始无明又称为智障、所知障。有很多大师误会所知障,他们这样的认为:“学人就是因为所知太多而障碍修道。”(编案:这是圣严法师所说的话)其实错了!所知障 admin

2019-04-24

各位菩萨:阿弥陀!从这一集开始,“三乘菩提之概说”中“三乘菩提之异同”我们要探讨的是:一念无明与无始无明的差异。今天首先要来探讨:什么是无明。在法中,无明这个名词常常听到,例如陀在《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有这样说:“无明普于一切烦恼杂染、诸业杂染、诸生杂染,能作因缘根本依处。”(《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卷一)可见, admin

2019-04-24

各位菩萨:阿弥陀!“三乘菩提之概说”在前一集的节目中,我们为大家说明了法中的无明分为三乘菩提共摄的一念无明,以及唯有大乘菩提所摄而不共二乘与通教的无始无明。这一集之中,我们要进一步来探讨一念无明相关的问题。解脱道所断的烦恼在大乘法中称为一念无明,而一念无明是从哪里来的呢?它是以我见为根本而产生的,包括我见与我执在内的无明。而我见与我执 admin

2019-04-24

各位菩萨:阿弥陀!在前一集“三乘菩提概说”节目中,我们探讨了一念无明。这一集我们要来探讨无始无明。一念无明在大乘法中叫作烦恼障,所断的惑(惑就是烦恼)就称为见惑或思惑,思惑又称为修惑。无始无明则是所知障,所断除的惑是“尘沙惑”。无始无明是无始本有的,这种无明是无始以来就存在着,所以叫作无始无明;又因为无始无明的内涵,众生自无量 admin

2019-04-24

正元老师(视频开示文稿)各位菩萨,阿弥陀!今天为大家介绍的题目是“一念无明与无始无明”上集。什么是“一念无明”呢?一念无明就是二乘解脱道所断的烦恼,也就是声闻菩提跟缘觉菩提所断的烦恼,因为一念无明也是阿罗汉跟辟支所断的烦恼。一念无明也是见惑、思惑的烦恼,一念无明也是我见、我执的烦恼。在《胜鬘经》里面也提到一念无明就是四种住地 admin

2019-04-24

正元老师(视频开示文稿)各位菩萨,阿弥陀!今天为大家介绍的题目是一念无明与无始无明下集。上一集我们谈到“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只要众生有办法不再造作会招感后有生死的业,众生在这一世受报以后就能够得解脱。但是众生为什么会一再的造业呢?就是因为这一念无明四种住地烦恼常住众生的觉知心中,所以众生在受业报的过程里面会不断的起惑造业,所以就必 admin

2019-04-24

三乘菩提之阿含正义(一)第033集十八界之六识界(上)正莉老师各位菩萨:阿弥陀!欢迎您收看正觉教团电视弘法节目,目前正在演述的单元是《三乘菩提之阿含正义》。上一集我们说到断我见的本质,就是认知以及现观识阴六识的虚妄性,现观识阴六识都是有生有灭的缘生法,虚妄不实;既然断我见就是要断除那觉知心常住不坏的我见,当然得要深入了解识阴六识的内容。现在我们就来 admin

2019-04-24

三乘菩提之阿含正义(一)第034集十八界之六识界(下)正莉老师各位菩萨:阿弥陀!欢迎您收看正觉教团的电视弘法节目,目前正在演述的单元是《三乘菩提之阿含正义》。我们继续上一集讲的十八界中的六识界,六识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以及意识。《杂阿含经》卷3,告诉比丘们说:【云何识受阴?谓六识身。何等为六?谓眼识身,乃至意识身,是名识受阴。复次,彼识 admin

2019-04-24

有的人以为意根是大脑,说人死之后意根带着前世名色所缘的识,来入母胎。如果意根是大脑的话,那么应该是每一对父母都会看到婴儿带着大脑来入母胎了。意根在大乘法里又叫第七识末那识。六识中眼识能见、耳识能闻、鼻识能嗅、舌识能尝、身识能触、意识能知能觉。六识能见闻觉知却不做主,处处做主的是意根。能见闻觉知的六识再加上处处做主的意根,就是凡夫众生所谓的&ldquo admin

2019-04-24

如今末法时期,学人能证得解脱果的极少,其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如实地了知五蕴和十八界,没有如实地现前观察五蕴十八界法的虚妄。众生正是因为不了解五蕴十八界的内涵及虚妄性(即不了解自我的虚妄),更不能在法修行中实际观行、认定五蕴十八界虚妄,从而在三界中头出头没,流浪生死。说:人身难得、法难闻。学之人如能厘清五蕴十八界的内涵,六时之中,在在处处,历缘 admin

2019-04-24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