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这样的无为境界,乃是第八识中所有杂染种子随眠灭尽,所知障随眠也全部灭尽,所含藏的种子究竟清净,所以就依第八识心体之不再含藏无明与习气种子,而立名为真如无为,这也就是究竟地的境界。------《三乘菩提之宗通与说通第68集》<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之意涵>正圜老师开示 admin

2020-02-18

所谓非择灭无为是说,三乘贤圣依三乘菩提而见道以后,依着见道功德而继续进修,渐渐断除烦恼障之现行乃至种子随眠,成就四果有余依涅槃之修证;这时他的觉知心和思量心都能依清净体性而自安住,不像未悟三乘菩提之门凡夫或者外道,必须以意识心观察而压抑烦恼的现行;所以说三乘诸圣都是自性清净者,这就是非择灭之无为法。换句话说,证得非择灭无为者,乃是证悟三乘菩提以后 admin

2020-02-18

外道以及未悟得三乘菩提之一切门凡夫,顶多只能不起身之恶业,而无法制止口、意之恶业,这都是由于未能与择灭无为相应的缘故。以上所介绍的是择灭无为。 ------《三乘菩提之宗通与说通第68集》<“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之意涵> 正圜老师开示 admin

2020-02-18

如果您能够把这个颂记住,并且如实地了解,对于大乘法,你就能够大概知道一个架构了。这个颂中的第一句“一切最胜故”,是在讲欲界一切有情的八识心王,但是一切有情的八识心王却又归结于第八识如来藏,或称阿赖耶识,因为前面七个识都是由阿赖耶识所出生的。我们所有的一切法所能运用的、每天都在受用领纳的一切法,统统是由这八识心王辗转而出生的。八识心王在一 admin

2020-02-18

因为阅读或听闻来的只是法知识,不同于亲证,而法是要体验与亲证,才能产生证转的功德受用;也就是说,听闻之后必须以相应的定力作为基石,加以思惟整理,现前观察以及证实,才能产生智慧而加以运用。换句话说,所谓观行,就是在现象界中,将所闻熏的正知见实地去作观察,经过实地观察之后,确认了,因此而产生智慧,就叫作观行。但是观行之前,必须先闻熏正知见才能如法观 admin

2020-02-18

所以在经典里面也常常有叙述到陀的本生,就是示现了种种的身相来度化一切有情,所以这个才是真正的大乘----修学大乘要实证第一义谛的一个重要的因缘;也就是他不能有错误的见解,对于什么是大乘菩萨僧真正的外观,他能够正确的了知,他能够依法不依人。所以依法不依人也是这个意思,也就是不要看表相,而是要看这个人所实证的实质,这样子才是有因缘能够受学第一义谛。如果有 admin

2020-02-18

我们今天要讲的是摩耶夫人的故事,这就是陀到忉利天为母说法的故事。陀有一年,祂在结夏安居的时候跟大众说:我今年是要到天上去结夏安居,想一起到天上的人请跟我来,我要去忉利天。于是陀就到忉利天为母说法;随行的有许多的大阿罗汉,他们用神通力就到天上去一起听法、一起结夏。等到回来以后,就有人赞叹如来,说如来能够在九十天中为母来说法。陀就说:我不只是这 admin

2020-02-18

教在这个部分是非常的清楚界定的。在教讲教理的时候,要求的是正信。这个正信的部分,不是愚信,不是迷信,也不是盲信!这个部分讲的是智信!也就是说,一方面我们希望大家要有智慧,要如理作意的思惟之后,把听闻来的教理成为自己的见解,这个就是所谓的要有智慧的成分在里面。可是另外一方面呢,我们也要求大家听闻教法的时候,要没有慢心!因为没有慢心,你才能够至心的 admin

2020-02-18

各位菩萨,我们要学,听闻正确的法义是最重要的,就好像我们都会说不要让小孩子输在起跑点一样。一个小孩如果一开始没有受到好的教导,将来会因为一切的知见、习惯的错误,不只在校成绩不好,长大到社会工作,也会受到错误价值观的影响,而无法与人在职场上共事,或者没有办法在职场上生存。同样地,如果我们一开始学时,接触到的是错误的法知见,就无法熏习到正确的 admin

2020-02-18

因此,简择善知识须注意六点:第一点,善知识没有性别之分,善知识只有大丈夫性,也就是菩萨性;世间法上色身所现男女相,在法的修证上,只要明心、见性,便可以离男女相,便能为众生宣说第一义谛法,这就是大丈夫性,因此大家选择善知识时,切记不可以着于男女相。第二点,善知识相貌没有美丑之分,美或丑是世间法才有的主观分别相,只要明心或见性便是庄严相,依止真心如来 admin

2020-02-18

譬如修学无相念法门,藉由训练意识心一境性的止,专注一心安止于无相念的所缘境;以及藉由审正观察的观,来观察无相念的念,是否有语言、文字、音声、形相的圣号以及圣像出现,如果出现了,就必须再舍离,直到最后可以离开语言、文字、音声、形相的圣号以及圣像,而于无相念安止下来;再观察无相念的念是否持续不断,如果中断则再令意识心生起无相念的念;或是观察 admin

2020-02-18

修行的目的到底是为了什么?当然这个就是说,我们只要张开眼睛看看周围,只要有修行的人(所谓修行的人)往往都会看到许多的样貌,比方说,有些人就是一辈子就专注于作善事,有些人甚至进了一个僧团之后,一辈子就在僧团里面担任一些职事,但这些职事却始终都跟法的义理没有太大的关系,那当然就是说如何去选择自己的修行路。说实在我们尊重每一个人自己的选择,可是如果我们 admin

2020-02-18

经主要是分成三大类,有人说是经典、律典、论典;那或者说是分为声闻藏、辟支藏、菩萨藏三藏。那这三藏其实也是由十二部所含摄,所以有时候会谈到三藏十二部。这十二部的意思就是说,陀以十二分教为方便善巧来教化弟子的。那陀将声闻辟支的方便解脱法,菩萨成的究竟解脱法,来应用十二分教来教导弟子,让有不畏惧生死的大心菩萨,能够证得法界实相如来藏,真实 admin

2020-02-18

经主要是分成三大类,有人说是经典、律典、论典;那或者说是分为声闻藏、辟支藏、菩萨藏三藏。那这三藏其实也是由十二部所含摄,所以有时候会谈到三藏十二部。这十二部的意思就是说,陀以十二分教为方便善巧来教化弟子的。那陀将声闻辟支的方便解脱法,菩萨成的究竟解脱法,来应用十二分教来教导弟子,让有不畏惧生死的大心菩萨,能够证得法界实相如来藏,真实 admin

2020-02-18

生死的恐惧是一种情绪,烦恼的苦是一种情绪,可是我们对于生死的认知、对于烦恼的认知正确吗?既然学要了脱生死,那么法对于了生死的看法是什么呢?学要消除烦恼,法对于消除烦恼的看法是什么呢?就是大家都很熟悉的摩诃般若波罗密!什么叫摩诃般若波罗密呢?我们简单的讲,就是说大智慧到彼岸。摩诃的意思是大,般若的意思就相当于我们所说的智慧,那波罗密呢?就是到 admin

2020-02-18

所以说学,就是要找到自己的摩尼宝珠,让自己不只是有解脱的智慧,也要让自己有实相的智慧。我们来看《法华经》当中有这样一段经文:【诸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世尊,欲令众生开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知见道故,出现于世。】----《妙法莲华经》卷一〈方便品二〉这个就是大 admin

2020-02-18

如果有人以遍满四天下的珍珠、财宝供养如来圣像,这样的福德当然很大;可是如果有人以偈来赞叹,其所得的福德与前面的人用遍满四天下的珍宝来供养的福德是一样的,没有差别。果看见别人有能力作布施及供养时,不应该心生嫉妒,因为嫉妒心,非但没有增加自己的福德,反而有损自己的福德。又随喜赞叹能生福德,虽然自己没有能力与财力,可是因为随喜赞叹的缘故,你的福德与前面 admin

2020-02-18

有智慧的人,譬如二乘人当中的声闻,听闻陀的开示,因此透过了四圣谛等法来修行,断除了三缚结而证得初果,乃至断了五上分结而成为四果的阿罗汉。因为相信语开示,知道入无余涅槃不是断灭空,还有无余涅槃本际存在,因此于舍寿时,愿意灭尽自己的蕴处界,愿意自我消失而入无余涅槃,因而成就三法印当中的涅槃寂静的道理;由于灭除五蕴的缘故,永远不再有五阴炽盛苦出现。缘 admin

2020-02-18

有一个问题我们必须要探讨的说:法当中不是也说有一个本体吗?人家在说灵魂是本体,那有什么不对呢?那你们教说有一个本体,那这个本体不就是灵魂吗?这个和灵魂有什么差别呢?这个当然是有差别的。为什么一般的外道还有古时候的人会认为说有一个灵魂祂是常住不灭的?这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外道他或有阴眼、或有天眼,但是因为没有断我见的缘故,所以没有办法辨别中阴身 admin

2020-02-18

依止真善知识修学法既然这样重要,才不会被生盲者的大法师所误导,那我们应如何来简择分别谁才是我们学法应当依止的真正大善知识?我们要依下面陀的经论有几个层面来作探讨:首先我们要建立一个正知见,那就是名师不一定就是明师。意思说,有大名声、有广大道场徒众,为大众所追逐尊崇的法师,不是具有光明胜妙智能的真正大善知识。大众要依止陀开示的四不依的法理来作简 admin

2020-02-18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