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佛接着说:【如是戒者,时不具足,支不具足,则不得戒。】(《优婆塞戒经》卷七)也就是说,这样的戒,不管是恶戒或是善戒,时不具足,支不具足,就不得戒。时就是先有一个时节受了戒,这是时具足。支是说,得要有身口意三法都具足受。若有人卧病在床无法表示意思的时候,连开口说个能持都没办法,我们如果帮他传戒,这样依旧是不得戒的。当我们问他说:不杀戒,能不能持?他无 | admin 2020-02-19 |
![]() |
有些外道常常诽谤说:你们佛教出家人犯戒,犯得一塌煳涂,多严重啊!比我们差得远了。但是当他们批评佛教出家人犯戒的时候,我们可以质问他们:你们有没有受比丘戒?有没有受菩萨戒?有没有遵守佛法的戒律?或者你们有没有在传戒法?或者在持戒法呢?大家可以先问他们这一点,一定是要先受了戒以后才能有戒可以犯的,但他们从来都不受戒,连一戒都没有,当然不犯戒,那根本都还 | admin 2020-02-19 |
![]() |
我们也有提到,娑婆世界的众生具诸恶行,所以要施设种种戒,才能够治好执著愚痴的病,如果少了一个戒,众生的生死病就无法治好,就不能证得解脱果乃至佛菩提果。上一集我们也提到业是怎么来的呢?以及业是什么呢?我们也介绍了,众生为何会造作种种的罪呢?我们也提到无戒而杀一千只羊,他的罪远比有恶戒而只杀一只羊的罪要来得轻;因为立了恶戒而发誓以后,就常时得罪。这是从 | admin 2020-02-19 |
![]() |
虽然我们从佛法的世俗谛来加以解析而说坏蛋是骂不到我们的,但这是佛法中的世俗谛,却不是世间境界的真实道理。因为世间的真实道理:骂人就是骂人,骂人不可以狡辩为没有骂人。所以无妨佛法中的世俗谛、以及世出世间的胜义谛说没有骂人这回事,但并不妨碍世间法中仍然有骂人恶口这回事,所以从世间法的事相上来施设有恶口的有作罪和无作罪。所以佛说:【如说二字不得一时,然此 | admin 2020-02-19 |
![]() |
佛在〈羼提波罗蜜品〉有讲到:【善男子!生忍因缘有五事:一者恶来不报、二者观无常想、三者修于慈悲、四者心不放逸、五者断除瞋恚。】《优婆塞戒经》卷七要提醒菩萨们的是,虽然这是佛在羼提波罗蜜,在忍于众生对于自己不合理的对待,譬如众生的恶口行、恶身行,辱骂我、打骂我这样恶身行,如何能够出生对这些众生不如理事行的这样子一个决定性的一个忍辱度的所需要修行的?你 | admin 2020-02-19 |
![]() |
我们要用什么心态来看待受菩萨戒这件事情?有些人在听到了说学佛以后要受菩萨戒,他就吓了一跳,想说:如果我受了菩萨戒以后,那岂不是被一条大绳子绑住了?从此我就不得自在了嘛!所以他就不想再学佛了。对于这样的一个心态,其实他的想法是有问题的;菩萨戒其实就是菩萨的身口意行的准绳。如果一个人他的心行是合乎标准的,他就不会觉得这一条绳子的存在;就是因为身口意行不 | admin 2020-02-19 |
![]() |
佛说:在家菩萨如果知道这两种方便法门,就能利益自己也能利益他人;如果只有其中的一种,就没有办法自利,也没有办法利他了。所以说,在家菩萨不太容易当喔!各位如果想要容易当个菩萨,就应该赶快去剃头当个出家菩萨吧!不仅可以受人恭敬供养,也可以免去许多以在家身弘扬正法时所遭遇到的困厄。但是,如果您还是想要当个在家菩萨,就得要有心理准备:譬如像平实导师弘法二十 | admin 2020-02-19 |
![]() |
如果没有世间智慧的善巧,想要为众生说法实在是不容易的事;因为有很多的佛法,其实都跟世间法有密切的关联;不但在破参明心乃至眼见佛性上是如此,甚至于出世间法的佛菩提、一切种智等,也都跟世间法息息相关,所以菩萨应该要善知世间事。如果世间法的工巧明不好,想要证得一切种智就很困难;因为工巧明就是世俗智,世俗智好的人,佛道的进展会比较快。如果工巧明好的话,纵使 | admin 2020-02-19 |
![]() |
三乘菩提之菩萨正行单元,内容主要是以平实导师所写的菩萨《优婆塞戒经讲记》为主轴,宣示菩萨戒的精神,详细地说明:在家菩萨修学佛法应该以菩萨六度为正行。现在我们就从第三辑第74页,继续为大家说明:菩萨的世间乐与出世间乐。善男子!利益有二:一者现世、二者后世;菩萨若作现在利益,是不名实;若作后世,则能兼利。善男子!乐有二种:一者世乐、二者出世乐;福德亦尔。 | admin 2020-02-19 |
![]() |
我们要去观察诸佛传授给我们的法,包括戒、定、慧三学,都是清净无染的佛法,能够让我们得到现在世与未来世的利益,可以让我们逐渐断除烦恼障与所知障。而受戒是成就三乘菩提的基础,以最基本的五戒来说,它可以让我们保住人身,而能够生生世世有修行与提升的机会;而菩萨戒则可以让我们在佛菩提道上快速成就。事实上,菩萨戒也是成就佛菩提道的必要条件,没有受菩萨戒是不可能 | admin 2020-02-19 |
![]() |
《法华经》〈常不轻菩萨品〉云: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正觉电子报的刊头说明其宗旨为弘扬佛的正法。请问编辑大德是否认为鼓励特约这种报导,是方便有效的弘法,还是为了使考虑离会者恐惧上榜?答蔡正吟师兄系于禅一中作心得报告,亲教师认为,他所作的报告,能够利益广大的读者,所以请他将禅一的心得报告整理成文字,刊载于《正觉电子报》。以如此因缘,将此篇名为〈 | admin 2020-02-19 |
![]() |
第三者就是菩萨在这过程中,要常常自己修集,修集什么呢?要对于六念处这样来作观行,就是除了端念三宝的功德以外,还要念戒、念施、念天,从持戒、布施以及生天之法,然后来自己领略佛法的妙处,这个就是属于菩萨应当常乐于修集的事情。第四者菩萨应当为众生来说生死的所有的过咎,自己也要从这生死的这些痛苦中能够出离,所以要勤说;你能够勤说的话呢,就可以将来可以不断的 | admin 2020-02-19 |
![]() |
有一部经叫作《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经中说到:见他得利,心不欢喜;障他得利,为作留难;见他行施,无随喜心。这样的话就会让自己的资生受用以及威势不好,为什么呢?因为佛告诉我们,这个法界完全是相应的。如果你看到别人得到好处,可是你心里面总是摆了一个不随喜的心,心里面偷偷摆起一张臭脸,甚至看到他想要得到好处的时候,想办法去阻挠他、想办法作梗,让他处 | admin 2020-02-19 |
![]() |
在《杂宝藏经》里面说到:有一次,佛出去托钵,在到了居荷罗这个国家,就在路上路边的一个树下坐下来;正好有一位老太太名字叫作迦旦遮罗,她是一个有钱人家的奴婢,这个时候她正提着水桶在路边的水井上面打水。佛就告诉阿难:你去跟那位老太太要一点水来。然后阿难就这样子做。这个时候呢,这位老太太听说佛要跟她要水,她就自己担着水的这个桶子,然后到了佛的面前;一见到佛 | admin 2020-02-19 |
![]() |
为什么呢?有的人他忘不了他的世间法、他的营生事业,因此他希望获得钱财,希望获得许许多多的恭敬供养;甚至有人希望能够在美色种种获得----不管是男色女色----获得种种的殊胜的利益;因此他们将这世间法的利益,把它当作殊胜,把它当作转增上求,完全是背离了佛道。再来,就是对于自己的心,每天不够精进,随便在境界法中跟着一起跑。譬如说,他原来有忆佛的功夫,可是现在忆 | admin 2020-02-19 |
![]() |
什么是菩萨的种性呢?菩萨的种性是相对于声闻种性或者缘觉种性来说的,声闻种性跟缘觉种性,它与菩萨种性有很大差别的;因为菩萨种性就是,能够为正法的流传,还有整体的佛教将来的永续流传,能够考虑;可是声闻种性或者是缘觉种性,他们是修解脱道,不是修佛菩提道,所以说修解脱道而不修佛菩提道的这些声闻、缘觉人,他们是以自己的解脱当作首要的目标,而不考虑佛法的永续流 | admin 2020-02-19 |
![]() |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有一部经叫做《大方便佛报恩经》卷六说:【(优婆离)问曰:若不受三归,得五戒不?若不受三归,得八戒不?若不受三归,得十戒不?若不(受三归),白羯磨得具戒不?(世尊)答曰:一切不得。】这段经文所说的五戒,就是我们说的杀、盗、淫、妄、酒。所谓的八戒就是指八关斋戒,这是八戒。或者是说十戒,这个十戒指的就是要成为比丘、比丘尼之前,所要受的沙弥戒或是沙弥尼 | admin 2020-02-19 |
![]() |
憍陈如当初为歌利王,他来支解释迦牟尼佛当菩萨的色身,像这样凶残凶暴的人,为什么要先来摄受他呢?为什么要让他能够最先得度呢?这样不是不合乎佛法所说的因果吗?我们就来回答这个问题,憍陈如他那时候作为歌利王,他因为对于他的嫔妃残余的贪着,所以他会去想要继续在我所上作种种贪欲的追求,这跟我们众生无始以来是相应的。我们从无始以来的贪瞋痴并没有比歌利王还少,甚至大家几乎 | admin 2020-02-19 |
![]() |
声闻、缘觉、佛菩提这三种菩提,其实并没有定性,而是会因为所遇到的外缘不同而转变的。如果这三种菩提有定性的话,那么已经发起声闻菩提或缘觉菩提的二乘人,他们就不可能回心,而在后来发起佛菩提心了。世尊曾经举了一个金矿的譬喻说:譬如金矿的矿石本身,虽然已经有了金性的因,但是还要再加上人工外缘来和合,然后才会有黄金被提炼出来,才算有了黄金的功用。菩萨性也是像这个样子, | admin 2020-02-19 |
![]() |
佛陀在《菩萨地持经》的〈种性品〉当中甚至说:非种性人无种性故,虽复发心勤精进,必不究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意思是说,还没有具备菩萨种性的人,虽然有的也能发起菩提心,并且非常精进的修行,但是他终究是没有办法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由此可以见得,菩萨种性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世尊在这里的开示,更是提醒我们一定要努力,以发起菩萨性为最首要的目标,否则佛道的修学是绝对 | admin 2020-02-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