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修学佛法行菩萨道的行者,对于父母的孝养也不应该离菩萨的慈悲。就是要给予父母以安乐的以及利益,就是要依佛陀教导的正确的法义,不但要温言软语,奉养顺从父母,让父母得到一生安乐;更要循循善诱,引导父母也来亲近佛法,受持三归,进而也发起菩提心,世世常行菩萨道,永不入三恶道。这才是给予父母未来无量世的重大利益,才是最好也是最殊胜的报父母恩。 | admin 2020-02-21 |
![]() |
在成为今生这个必须要接受老去和死亡的我之前,我又是谁呢?谁决定了我必须生之为人去领受这一切呢?后来才知,佛法就是来回答我的,遇到佛法的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了一件事:投胎过来就是来和佛法续缘的。我深信这个不只能帮到我,还能通过我来帮到更多的人。我们身边有的老人在老人院度过晚年,每天打打麻将,下下棋;有的在家里度过晚年,帮着带带孙子,养养花,跳跳广场舞, | admin 2020-02-21 |
![]() |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欢迎继续收看《三乘菩提之佛典故事》。我们今天要说的故事是引用自《杂譬喻经》这一部经典,因为《杂譬喻经》相似的经名这样子的佛典有很多种,那这一部的话,特别是后汉大月支的沙门支娄迦谶所翻译的,这取自于这部经的第十一则。我们来看看这个经文:【昔者兄弟二人居,大势富贵,资财无量。父母终亡,无所依仰,虽为兄弟,志念各异,兄好道谊,弟爱家业 | admin 2020-02-21 |
![]() |
通过下面佛说的女人八十四态,我们可以对照一下自己的心性,看看还存在多少女人的心态,障碍我们的修行! “女人求道。但坐外八十四态。还自缠身。有堕八十四态者。如入大深海。必没其身。有能除此八十四态者。即是阿罗汉也。阿难。复叉手长跪前白佛言。何等为八十四态。令人不得道也。愿佛加威神解说。威德现敬。使众人开解信乐其义。终日习闻令脱罪患。使得正真即 | admin 2020-02-21 |
![]() |
今天我们要跟诸位菩萨一起来探讨有关“六尘与六入”的相关法义,这个在佛法中是属于非常重要的知见,因为这些法义与“断我见”证解脱果及“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佛法妙义有密切的关系,如果能够对于这些法义有正确的了解,那对于我们在佛道修学上就会有很大的帮助。从平实导师《阿含正义》这套书的副标题----唯识学探源,亦表示在《阿含经》中 | admin 2020-02-21 |
![]() |
我们为什么要修十善业道呢?那是因为菩萨在漫长的修道成佛当中,必须要有许多善缘的帮助,才能减少修道过程中的障碍,也才能使得我们的成佛之道得以顺利的进行。因此,每一位菩萨都应该要勤修十善业道,以迅速的增长和累积自己的福德资粮,以作为进修佛道的基础。......什么叫做十善业道呢?所谓十善业道,就是十恶业道的相反。首先说身有三道,身的三道就是杀生、偷盗、邪淫( | admin 2020-02-21 |
![]() |
譬如在《大方广佛华严经》卷34中的开示: 【汝等当知,五欲无常,虚妄颠倒,须臾变异,如逆风执火,愚夫所习,汝莫放逸,若放逸者,身坏命终,堕三恶道。】(《大方广佛华严经》卷34) 因此从上面所引经教中的开示可以知道,众生所贪爱的五欲境界可以说范围是非常广泛,包括过去、现在、未来的境界,同时根深柢固,并且“如逆风执火”,非常危险;甚至在经 | admin 2020-02-21 |
![]() |
真正的佛菩提道不是只有生灭门,而是生灭门与真如门二门并行运作,而此二门都统摄于真如如来藏的一心,这才是完整的成佛之道。这个真正的成佛之道,菩萨一方面具足对解脱道中五阴十八界的灭除无余;而另一方面,因为真如出生一切法,所以菩萨也必须摄受无量的众生才能完成佛果所需要的资粮,因此菩萨对众生是非常怜悯多情的,绝非冷酷无情。所以在佛《本生经》中大部分的章节, | admin 2020-02-21 |
![]() |
有些人写书或在有线电视上演说佛法,说他们可以帮人家断三结,可是讲出来的法义根本无法使人断结,因为他自己的我见都还在,何况能断别人的我见等三结?这就是说,到末法时众生灾难会愈来愈多,是因为断结的人越来越少,而造恶业的众生越来越多,所以殃流天下。我们要做的是不断把佛法正义宣示出来,让更多人知道正法与邪法的分际,从此以后都回归正法,远离邪法,不再破坏正法 | admin 2020-02-21 |
![]() |
这个当然是对!但是,这样是不是祖先所作的善业由子孙来继承,祖先所作的恶业也必须要由子孙来承受呢?但是如果这个道理成立的话,那世间的因果有没有道理?合不合乎逻辑呢?作恶的祖先把他的果留给子孙,那他自己怎么办呢?所以,这其实不是佛法真正的道理。但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如果用来劝人家为善,倒也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从佛法真正的究竟道理来 | admin 2020-02-21 |
![]() |
所以佛说:【若取命过比丘财物,谁边得罪?若羯磨已,从羯磨僧得;若未羯磨,从十方僧得;若临终时,随所与处,因之得罪。】(《优婆塞戒经》卷6)如果是去佛寺,供佛之后的供品想要取回,应该向寺院的管理者取得同意;若是去佛塔供佛,要向守护佛塔的人要求取回。如果没有先说明就直接取回,或者守塔人不同意,就不可以取回。如果直接或强行取回了,这个偷盗罪是从寺主或守塔 | admin 2020-02-21 |
![]() |
所以佛说:【奴仆财产,先悉生意与主同共,后生贪想,辄取主物,取已生疑而便藏避;复思是物同共无异,虽离本处不得偷罪。】(《优婆塞戒经》卷6)但如果一直都藏密得很好,让人家永远都找不到,是把自己与主人共有之物据为己有的意思,这就是疑为主物而窃藏之,就不是起意认为是与主人共同拥有的,已成为将主人之物据为己有的偷窃意思了,就得到偷窃之罪。假使有人因为旅行而 | admin 2020-02-21 |
![]() |
今天我们要来探讨:在布施的时候,有哪些原因会让我们生起了后悔心,而减损了布施的福德呢?我们又该如何生起智慧,能够欢喜的布施,而得到大福德呢?佛陀在《优婆塞戒经》卷5当中开示说:【善男子!施已生悔,因于三事:一者于财贪爱、二者谘承邪见、三者见受者过。复有三事:一者畏他呵责、二者畏财尽受苦、三者见他施已受诸衰恼。】(《优婆塞戒经》卷五)这意思是说:布施 | admin 2020-02-21 |
![]() |
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6,佛有说到:【或有菩萨,以贪多财而为恐怖,自己财宝恒求积聚而不受用,何况能施贫乏众生;于己财宝深生贪著,于佗财宝欲令损减。】(《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六)换句话说,有一些居士或是说有一些世间的人,他因为贪爱钱财,我们所谓的: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因为贪爱钱财,因为钱财的系缚,恐怖自己这些财富没办法累积、没办法持续为自己所拥有, | admin 2020-02-21 |
![]() |
我们先说五施,佛陀是这样的开示的,佛陀说:【善男子!一切施中,施无怖畏最为第一。是故我说五大施者,即是五戒。如是五戒,能令众生离五怖畏。是五种施易可修行,自在无碍,不失财物,然得无量无边福德。离是五施,不能获得须陀洹果,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优婆塞戒经》卷六佛陀的开示是说:一切世间的布施,以无畏施是最为第一的,因为众生所重视的就是他的生命, | admin 2020-02-21 |
![]() |
佛陀又说:有智慧的人,能够作到的这三件事情,还各别有两件事情也能够作到:第一、能明信因果的人,能够从他闻法以及内自思维。从他闻法是说,自己不知道布施的因果时,就从别人那里去听受布施正确的因果道理;内自思维呢,则是要在听受布施的正确因果道理之后,还要自己在心中深入去思维,看看那个道理到底对不对?如果思维了以后,觉得佛陀在经中所说的布施因果真的正确,有 | admin 2020-02-21 |
![]() |
常听到佛门中人说:“布施给出家人就是在培植福德,去做就对了。”像这样的说法是否正确?今天刚好借着这个机会来说明。到底什么样的布施才是正确的布施?这个主题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布施的定义是什么?第二个部分:所布施的对象为何?第三个部分:布施有何果报?首先谈第一个部分:布施的定义是什么?所谓的布施,就是将自己所拥有的施与他人,让他人可以 | admin 2020-02-21 |
![]() |
如果有人以遍满四天下的珍珠、财宝供养如来圣像,这样的福德当然很大;可是如果有人以偈来赞叹佛,其所得的福德与前面的人用遍满四天下的珍宝来供养的福德是一样的,没有差别。如果看见别人有能力作布施及供养时,不应该心生嫉妒,因为嫉妒心,非但没有增加自己的福德,反而有损自己的福德。又随喜赞叹能生福德,虽然自己没有能力与财力,可是因为随喜赞叹的缘故,你的福德与前 | admin 2020-02-21 |
![]() |
除非萧老师减少搬弄佛学名相,就人人生活中所易遭遇的矛盾与困境(如婚姻、事业、子女教育、社会风气、宗教文化,乃至心理困惑、人格成长、生命意义之省思)多加详谈,那么才容易在对谈中发现彼此需要再加以修正改进的地方,则辩论是有意义的。】这样的来评论就是以世间法,以世间法来评论函盖了世间、出世间法的佛法内容。我们要来说,他提到生命意义的省思,我们就要来探讨, | admin 2020-02-21 |
![]() |
此外佛在戒律也开示过:菩萨看见众生,有急难需要布施时而不布施,那是犯戒的。所以菩萨应该去布施,更何况五十元、一百元对菩萨而言是小钱,千万不要吝惜,如果这个人真的是骗你的,你只不过损失五十元、一百元而已,不是吗?更何况你也成就布施的功德,未来这个人,他连同本金利息一起奉还给你,有什么不好的?所以有智慧的人,身边会准备一些小钱,随时随地准备去布施,如果 | admin 2020-02-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