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大法鼓经讲义》摘录 出版社:正智出版社装订:平装规格:平装/326/32k/普级/单色印刷/初版首刷出版地:台湾语言:繁体中文(全套共六册)第一辑【出版日期】2023年01月【书号】978-626-96703-2-1 书籍简介 本经解说法的总成:法、非法。由开解法、非法二义,说明了义法与世间戏论法的差异,指出法实证之目标即是法——第八识如来藏;并显示实证 admin

2020-03-19

无相忆和拜,深层次的目的是使意根恒审思量于无相之忆之境界,从而降服意根的攀援性。如何使自己不断精进不放逸于无相忆,不断延长自己每天忆的时间,最终使意根于无相忆形成串习,成就净念相续之无相拜功夫,具足足够的火候。菩萨当于此用心。-----浅谈无相忆之中的掉悔盖http://www.sanmodi.cn/mobile/club/show-940.html 所以 admin

2020-03-17

我的菩提路(第七辑)【作者】余正伟老师等合著【出版日期】公元2021年10月31日【书号】978-986-06961-5-8【开本】32开【定价】NT$300书籍简介余正伟老师等人著,本辑中举示余老师明心二十余年以后的眼见性实录,供末法时代学人了知明心异于见性之本质,并且举示其见性后与平实导师互相讨论眼见性之诸多疑讹处;除了证明《大般涅槃经》中世尊开示眼见性之法正真无讹以外, admin

2020-03-17

什么叫邪见呢?邪见的意思就是说,也是想要求解脱,也是想要在大乘法中求证实相,可是在寻求的过程里面,就偏差了、偏斜了;因为会偏差会偏斜,就是不能完全信受所说的这些阿含里面所说的道理,以及中观般若、三乘方广唯识这整个里面的,从头到尾贯穿的这个法的根本理体是一切众生皆有如来藏这个道理。那不能信受,又接触到了不如理的思惟揣测的这些法,自己就相信了以后,去 admin

2020-03-12

二〇〇〇年九月开始学,二〇〇三年十一月剃度出家。从学伊始,无论是长经抑或短经,只要读熟,皆能自然背诵下来。刚学读颂经文,不会修定时,就有粗浅的禅定境界出现。偶尔外出活动时,由于心念专一于背诵经文,旁无他顾,也能发起禅定境界和觉受。且多次在清醒的情况下回到自己的过去世,见到自己过去世的各种身世以及生活环境。法师学仅数月之后,就自然对禅宗深有兴 admin

2020-03-12

”如果这不是断灭空,那又是甚么有字天书啊?然而,菩萨的慈悲安排,不舍众生的导师再度出世弘扬正法,居然让弟子可以亲证什么是真正的“此经”,让弟子可以一窥无余涅槃的本际,更印证世尊三乘经典所云不假,完全如实!如果没有大善知识出世,则正法几乎泯灭;而愚痴如我者,又岂能找到诸方大师皆遍寻不著因而否定的自心如来呢? 而说到公案上的文字, admin

2020-03-03

说轮转五道罪福报应经》卷1开示说:【罪福随身,如影随形,植种福者,亦如尼拘类树,本种一核,收子无限,施一得倍万,言不虚也!】(《说轮转五道罪福报应经》卷1)意思是说,一个人身口意行所造作的一切罪业与福业,都会紧跟着自己,就好比身影紧跟着自己。种植福德的人,也好比种植尼拘陀树,尼拘陀树的种子很小,本来只是种下一颗小小的种子,但是这种树长大之后,非常 admin

2020-02-21

我们今天要继续来讲典中的故事。这一集我们要谈的是恒伽达的故事,他是在世的时候出现的一位修行人,他的经历颇为曲折;他是阿闍世王大臣的儿子,当初这位大臣他没有孩子,因此他决定去威胁恒河庙神。说来也很奇特,那位庙神经过他的威吓以后,就很担心地跑去找天神说:这世间有一位国王的大臣,他的权势和富贵非常的高,不可抵抗啊!然后他说,如果我不给他一个孩子的话, admin

2020-02-21

好不容易这一生知道有教三宝〔编案:可以供养修福〕,可是我们却一点能力都没有,没办法来修这个福分,可以想见这一生过完了,到了未来世我们一定更加的穷苦,一想到这里就不禁落下泪来。这时候,他太太听明白了,就说:夫君啊!你不用难过,这事情很容易解决啊!我跟你讲,你只要把我卖掉,所得到的钱你就拿去供、供养三宝就可以了。罽夷罗说:这是什么傻话呢?把你卖掉以 admin

2020-02-21

你应当让菩萨释放祂的光明,用光明智慧来安乐你的家中的眷属,以及你这亡故的父母;不应当让你全家的人----生者和亡者----都面临这样的痛苦,你应当用智慧来解决这个问题。那他就问:那我可以作什么吗?你说:可以啊!你就在前,你可以诵经,你可以将经典念诵出来,然后可以回向给你的父母,也回向杀害你父母的这个仇人。他又说:回向我父母我可以理解,我父母可以因此而得 admin

2020-02-21

在部派教的《成实论》中说:【若此身造业即此身受,是名现报;此世造业,次来世受,是名生报;此世造业,过次世受,是名后报,以过次世故名为后。】(《成实论》卷8)就是区分业为三种:一是这一生造业,现生就感招果报的现报业;二是要等此身死后的下一生,就会受报的生报业;三是造业以后,要隔一生、两生乃至千百生后,才受报的后报业。所以造业与受报间的关系,不能只看 admin

2020-02-21

像学人熟知的《慈悲三昧水忏》,它的作者唐朝晚期的悟达国师,曾经述说这一忏悔法门的缘起。就是悟达在未被封为国师时,法名叫知玄;年少时曾参访丛林,挂单在一间不知名的寺院里,正巧有一位僧人也在这里挂单,但那位僧人得了很重的病,全身长满了疮,散发着很难闻的臭味,所以都没有人想和他来往。知玄住在他的隔壁很同情他的病苦,常常照应他都不躲避。不久那位病僧的病也 admin

2020-02-21

其实关于因与果之间的关系,大乘法中多以过去世业行所熏种子,作为招感未来世果报之因,称为业种、业种子。例如大乘法《华严经》中有圣教开示:【善男子!若有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则为照解一切业种,无所依著。】(《大方广华严经》卷5)《楞严经》中也有记载:【告阿难:「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业种自然如恶叉聚;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 admin

2020-02-21

所以说:【如旋火轮虽念念灭,因于身业微尘力故,火得圆匝。初发心异,方便心异,作时心异,说时心异,众缘和合故得名作;以作因缘生于无作,如威仪异,其心亦异,不可得坏,故名无作。从此作法,得无作已,心虽在善、不善、无记,所作诸业无有漏失,故名无作。】(《优婆塞戒经》卷六)有时杀死了一个人,他是因为善心而杀死人的;譬如庸医,他以为自己医术非常精湛,但是为 admin

2020-02-21

所以说:【若身作善,口作不善,当知是人获得杂果。】(《优婆塞戒经》卷六)身体造善业时,这一定是有作的业行,未来一定会得善报,口与意也没有恶业,所以未来世也会得善果上的无作善业,未来世还是会乐于行善、心存善念,这就是得到无作善。若身作善,口行不善;这时候,口的不善业只有有作的业、没有无作的业,也就是说如果他在口业上作不善业,那都是骂诟的有作业,不是 admin

2020-02-21

所以说:【如旋火轮虽念念灭,因于身业微尘力故,火得圆匝。初发心异,方便心异,作时心异,说时心异,众缘和合故得名作;以作因缘生于无作,如威仪异,其心亦异,不可得坏,故名无作。从此作法,得无作已,心虽在善、不善、无记,所作诸业无有漏失,故名无作。】(《优婆塞戒经》卷六)有时杀死了一个人,他是因为善心而杀死人的;譬如庸医,他以为自己医术非常精湛,但是为 admin

2020-02-21

说:是义不然!又说这个道理是不正确的,前面这样子讲的这个道理是不正确的。假使口业只有有作罪而没有无作罪,那么为了私事而恶心下命令杀人的时候,就不应该得到有作罪和无作罪;可是恶口命令属下,动手杀人的时候,也会得到有作罪跟无作罪,所以他们说口业不一定具足有作罪和无作罪,这个道理是不正确的。那心所造的业就不是这样的,心不会具足有作罪和无作罪,原因是凡 admin

2020-02-21

这三个罪会影响到未来世的果报,所以在这里开示说:欲界天这六天当中没有方便罪,只有根本罪、成已罪。譬如偷盗罪,欲界六天的天人他们不可能有窃盗的方便罪,只有根本罪和成已罪。欲界六天的财物各有所属,欲界天人想要得到任何财物的时候,都看各人的褔报而有胜劣差别,但不会没有褔报,所以他们想要得到自己的财物都随时可得,但是想要得到别人的财物也是随时可得的,因为 admin

2020-02-21

】(《优婆塞戒经》卷6)也就是说,如果是造作十恶业道,那就一定会得到地狱的果报,若是比较轻微的十恶业道,就会堕入饿鬼、畜生道中,就更与解脱及菩提无缘了。总而言之,造作十恶业道,就必定堕入三恶道中;三恶道恶报完了以后,还有余报等着他。什么是余报呢?我们再看一下经中怎么说呢?【余果则得人中短命,贫穷乏财,妇不贞廉;有所言说人不信受,无有亲厚常被诽谤, admin

2020-02-21

这是因为必须崇隆僧宝,否则法不易或无法住世,所以这个要特别小心。若谈到某法师的法义问题,这个就不是属于妄说坏僧了,因为这个是关系到法的存亡,也关系到众生的法身慧命;可是我们一定要举出事例、讲出理由,说明他们的法义错了,而且是错在何处。如果有人传说某法师干了不如法的事,你若握有证据而公开讲了,虽然不是地狱罪,但还是有罪的,这叫作有根诽谤;若没有拿 admin

2020-02-21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