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若是已得八解脱的阿罗汉,而不具有解脱知见,不能为人解释解脱的原理(譬如周利盘特伽),就必须加上慧解脱的观行,才能发起解脱知见,才能利益当世学人,所以陀就为这一类圣人说不放逸行,使他进修慧解脱的所知与所见;这种人在证八解脱而尚未具有解脱知见时,就名为身证。若是具有见地了,但是仍然执著欲界法,无法脱离欲界生,很努力修行以后也只能是二果人,不能成为三果 admin

2020-06-08

  宣说七识住的目的,是在帮助修行者证得解脱:【复次七识住,是所说。谓种种身、种‘种想,即欲界人天,是识所住。种种身、一想,谓初禅天,是识所住。一身、种种想,谓二禅天,是识所住。一身、一想,谓三禅天,是识所住。空无边处天,是识所住。识无边处天,是识所住。无所有处天,是识所住。此名七识住,如是等法,悲愍心,广为众生如理宣说,而令众生如说修习、行 admin

2020-06-08

  如尊者舍利弗言:【复次,四识住,是所说。谓色生、色缘、色住,喜行广大增长,是识所住。受生、受缘、受住,喜行广大增长,是识所住。想生、想缘、想住,喜行广大增长,是识所住。行生、行缘、行住,喜行广大增长,是识所住。如是等,名为四识住。】(长阿含部《大集法门经》卷上)这段经文中为我们说明:识蕴所住的境界共有四种:色生、色缘、色住,受生、受缘、受住,想生、 admin

2020-06-08

  因为睡眠中,没有向外攀缘五尘境,只有独头意识在自心所变现的内相分中游戏,或者只有意根在暗劣的法尘中保持警戒状态;因此在门当中,诸菩萨常常会诃责睡眠盖,令弟子们警觉生死无常,应该要减损睡眠,使心不为昏暗所覆盖。譬如,根据《楞严经》的记载,世时的阿那律尊者,刚出家的时候常爱乐睡眠,在听法时常常打瞌睡,于是遭到世尊的诃责;尊者因此而心生惭愧,于是七 admin

2020-06-08

  高慢在诸地菩萨中是不会存在的,只存在于三贤位中,这是为什么呢?那是因为诸地菩萨总是拿和菩萨来比,就会觉得自己的修行差得远呢!要到何时才能成呢?因此,总是心心念念想着应该如何才能往上提升,才能利乐更多的有情,所以诸地菩萨不会有高慢产生。但是在三贤位中有时会生起,那就会随着每个人修证的高下而有所不同。然而高慢通常都是在凡夫位中出现的多,如果在亲证实 admin

2020-06-08

  外道以及未悟得三乘菩提之一切门凡夫,顶多只能不起身之恶业,而无法制止口、意之恶业,这都是由于未能与择灭无为相应的缘故。以上所介绍的是择灭无为。接下来,我们继续说明第三种:非择灭无为。所谓非择灭无为是说,三乘贤圣依三乘菩提而见道以后,依着见道功德而继续进修,渐渐断除烦恼障之现行乃至种子随眠,成就四果有余依涅槃之修证;这时他的觉知心和思量心都能依清净 admin

2020-06-08

  --------《三乘菩提之学正见一》<第11集三界中的我见>正旭老师无色界的识蕴的话:到了无色界之后原则上就是没有----连我们刚才在色界看到的微细物质也没有。无色界的识蕴呢,必须要按照四空定的定力、禅悦为食以维持他的生命;但是同样的,(正因为我们讲到说)需要四空定的禅定的定力,来维系无色界的生命的存在,所以说这个表示说需要禅定;讲到禅定的话,当然就一定需要有 admin

2020-06-08

  觉支者谓七觉支,念、择法、精进、喜、猗、定、舍觉支,此七觉支乃子修学法过程中之用功方法,子当以此自验。念觉支者谓子闻熏正法,念持不忘。择法觉支谓闻法已,能作思惟;思惟已能作简择,弃舍邪见而入正见。精进觉支者谓子简择法已,心住正见而自精进修持,心不退没。喜觉支者谓于法精进修持,观知诸法虚幻,于三乘菩提生起喜心。猗觉支者谓因法之善于抉择修 admin

2020-06-08

  七圣财包括:信、戒、惭、愧、闻、舍、慧一、信财信的种类:迷信(盲从)、仰信(崇仰而信)、解信、证信(因证而信,弟子应因智慧、验证而相信)。信心(信根)信力(发起信的力量)信受(境界来时,可以拿信心来用,即受用,信受需要时间,要通过验证才会增长,因证而信)。※检验信财是否够的步骤:1、相信真实的法,相信可以成就(第一分信财)2、对真实法接受,发现真的 admin

2020-06-08

  有八梵音:1、极好音(悦耳声)2、柔软音(发喜声)3、和适音(和杂声)4、尊慧音(入心声)5、不女音(无厌声)大雄之德,天魔外道,莫不归伏。6、不误音(分明声)7、深远音8、不竭音(易了声)令闻者寻其语义,无尽无穷。有八种妙声,菩萨因此而发菩提心。这八种妙声,我把它查出来说:第一是极好音,极好音就是非常美妙的声音,谁听了都喜欢。第二是柔软音,诸说话不 admin

2020-06-08

  菩萨随其所忆念之成就众生本愿及其所证得之境界,为了成就众生而证得自觉圣智善乐,以意生身,生于诸国土诸圣众中而化度之。菩萨摩诃萨意生身:简称意生身,此谓菩萨于见道前已曾修得禅定无漏相应,不成无漏妙定,故唯有神足通,不能成就菩萨摩诃萨意生身。然于见道后,其禅定渐渐转为无漏妙定,功德增上,令其产生菩萨摩诃萨意生身,能至兜率天亲从弥勒菩萨受法。有神通之俱 admin

2020-06-08

  善生言:世尊!菩萨已受优婆塞戒,若有内外诸恶不净因缘,云何得离?善男子!菩萨若有内外诸恶不净因缘,是人应当修念心。若有至心修念者,是人则得离内外恶不净因缘,增长悲慧。世尊!当云何修?善男子!当观如来有七胜事:一者身胜,二者如法住胜,三者智胜,四者具足胜,五者行处胜,六者不可思议胜,七者解脱胜。云何身胜?如来身为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之所严饰,一一节力 admin

2020-06-08

  我们有没有这样的声闻僧呢?这是不受菩萨戒的声闻僧,我想应该是没有!因为门中的出家人都是兼受菩萨戒的,所以出家受戒时才会有三坛大戒嘛!可是这些已受菩萨戒的出家人中,心态确实已经落到声闻僧之中的人,其实并不少;但他们自己并不知道已经落入声闻僧的心态中,而且他们也不是天生的声闻僧、声闻心态,而是出家受戒时在戒场中被作了错误的教导以后,才开始转成声闻僧的 admin

2020-06-08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为陀所宣讲的三法印,不论是大小乘法中的一切典籍或论著,如有违背此三法印,即不名法。陀所宣扬的大小乘法,无不是围绕着三法印来谈,从证悟的菩萨观之,原来本为一乘,无二亦无三,但因众生根机不一,故世尊分为三乘说法。有许多弟子错会三法印实际内涵,因此有必要说明。世尊在《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1说: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当 admin

2020-06-08

  于此十习因之后,又开示六交报的内涵,于《楞严经》卷8又说:【一切众生六识造业,所招恶报从六根出。】(CBETA,T19,no.945,p.144,a28-29)众生由六识造业,后时即由六根感果,就是六交报:一、见业恶报:临命终时先见猛火遍满十方虚空,亡者神识即乘烟火坠无间地狱。见报发起有二种相,明见——能遍见各种物体,生起无量害怕畏惧;暗见——寂然黑暗而不 admin

2020-06-08

  143,c4-5)什么是十习因?一、淫习交接:此淫习乃是发于互相研磨,而研磨不休息,因此便生大猛火,暖热相现前,故众生彼此之间淫习相然,故招感地狱中便有铁床铜柱等事;因此十方诸如来都观此行淫是欲火,会焚烧修道成就的功德;而真修菩萨道者看到淫欲,心必远离,观此淫欲犹如火坑一般。此为贪着及广修双身法的西藏密宗师徒,应该特别警惕的,因为藏密无上瑜伽双身法的三昧 admin

2020-06-08

  有应身化身,依有情得度之缘而现化身,或数分钟、或数小时而灭;有时示现应身,譬如卢舍那之示现释迦牟尼,与有情同现生死饮食之身,方便度入法,现入无余涅槃,故有八相成道以示人间,此等名为应化之身。化身者庄严报身及真如,为度众生而现色像,或数分钟或数小时数天而灭,唯是影像,无有形体。应身者为某界有情得度因缘成熟而示现受生成,说法涅槃,是名应身 admin

2020-06-08

  法身者,谓真如能与五遍行、五别境、善十一等心所法相应,不忘不愚一切法,能以无功用行而了一切有情心行。法身不说法,无色无相,唯乃能具知,证悟之菩萨随其悟之深浅,知其多少。---------楞伽经详解第一辑p270智慧能说法度众,化身多示因缘,很少说法,不名智慧;应身多说二乘法,二乘法说已,复说大乘法之总相,少说一切种智;此是智慧,以应身住世时 admin

2020-06-08

  大乘菩萨除了依前面所说通教的解脱果的修证位次,分为四向、四果之外,另外可以依菩提果的修证,别于通教之外,而建立菩萨五十二阶位、六种菩萨性的修证。六种菩萨性十信→凡夫性十住→习种性十行→性种性十回向→道种性十地→圣种性等觉→等觉性妙觉→妙觉性也就是十信位的凡夫性、十住位的习种性、十行位的性种性、十回向位的道种性、十地的圣 admin

2020-06-08

  陀的第二个名号是如来。如来世尊修空三昧、灭定三昧、四禅、慈悲观、十二因缘,皆悉为利诸众生故。如来正觉发言无二,故名如来。如往先从庄严地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名如来。我们除了讲到前面如来的名号外,另外这个地方又说到如来世尊修空三昧。三昧有很多种,我们前面已经稍微讲了,现在再简略地说一下。二乘人他所亲证的三昧、空、无相、无作三三昧,是因为亲证 admin

2020-06-08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