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佛心,佛心是常乐我净的,是断尽第八识中烦恼障的一切习气种子随眠——也就是烦恼障的习气种子已经断尽,并且断尽第八识中所知障的一切上烦恼随眠,这样才叫做佛心。换句话说,烦恼障的习气种子随眠断尽以后,所有烦恼障的习气种子已经全部断尽了,只有无漏种子;第八识心所含藏的全部种子都永远不会再变异了,也不能再增长了,因为已经究竟圆满了。一切的有为法也跟 | admin 2020-06-08 |
|
--------《三乘菩提之学佛正见一第27集修集福德资粮》正德老师你要实证如来藏,就一定要修集具备一定的福德资粮。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法本身殊胜,这个法本身能生的福不可限量;那你既然要去实证祂,自己本身怎么能够是两手空空而没有资粮呢?所以,你一定要修集具备一定的福德资粮。那么要修集哪些福德资粮呢?这个福德资粮修集的前提,我们要先跟大家解说的,就是善根的修集 | admin 2020-06-08 |
|
若有说言‘先不归依佛法僧宝,当知是人不得戒’者,是义不然,何以故?如我先说‘善来比丘’,是竟未得归依三宝,而其戒律悉得具足。或有说言:‘若不具受则不得戒,八戒斋法亦复如是。’是义不然,何以故?若‘不具受不得戒’者,求有优婆塞,云何得戒?实是得戒,但不具足八戒斋法;若不具受,虽不名斋,可得名善。〗讲记佛说:若能 | admin 2020-06-08 |
|
忏悔是佛教中很重要的一个善法,忏悔的功德乃是非常的殊胜,因此,佛教当然相信忏悔。同时,佛教也彻底的实践忏悔这些善法,因为忏悔乃是众生改往修来远离恶业的一个很重要的加行方式,经典上也说忏悔乃是七种最上供养之一;七种最上供养就是所谓的礼拜、供养、忏悔、随喜、劝请、发愿、回向。因此,忏悔这个法乃是修集福德一个很重要的行门,因此,菩萨在广行菩萨道而修集一切 | admin 2020-06-08 |
|
譬如佛世时阿阇世王为了篡夺王位,杀害了如法治国的父王,后来身染重病,愧疚、懊恼万分求救于佛。当时有一位大臣,也是佛弟子的耆婆告诉大王说:善哉!善哉!王虽作罪,心生重悔而怀惭愧。大王!诸佛世尊常说是言:有二白法能救众生:一惭、二愧。惭者自不作罪,愧者不教他作;惭者内自羞耻;愧者发露向人;惭者羞人,愧者羞天;是名惭愧。无惭愧者不名为人,名为畜生。&helli | admin 2020-06-08 |
|
这报障,它所指的就是因为过去生造作了重大的恶业,而招感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以及无佛之处等的极重苦报,足以障碍众生佛道正法的修学,因此称为报障。因为诸业的果报,几乎都是异时、异地、变异而熟,就是要等到因缘成熟去到未来世,到另一个地方转变成另一个有情而来受报,称为异熟果;因此报障又称为异熟障。如《瑜伽师地论》中说:异熟障者:谓若生处,圣道依彼不生不长 | admin 2020-06-08 |
|
但是我慢最难理解,连佛学大辞典的编辑群都会弄错了,可见那些编辑者都是尚未证得解脱果的凡夫,那么初机学人跟随著那些佛学辞典的错误解释而修学佛法,又怎能确实的理解正法而向上修学呢?譬如《佛光大辞典》如此解释我慢:我慢乃七慢之根本慢。於五蕴假和合之身,执著我、我所,恃我而起慢。(到这里是依文解义的部分,并无错误,但是他们依自己的意思解释以后就错误了,下面 | admin 2020-06-08 |
|
断尽一念无明,可以让众生出离三界;但是无始无明并不障碍众生出离三界,只障碍众生成佛。所以阿罗汉不曾打破无始无明,只能出离三界的生死,他只是断掉一念无明而已。如果能亲证如来藏,一定会打破无始无明;在打破无始无明的同时,就会一并断除一念无明中的见一处住地烦恼,也就是会同时断除三缚结。一切有情众生,一切二乘有学、无学圣人,都离不开无始无明的遮障;只有真正 | admin 2020-06-08 |
|
断尽一念无明,可以让众生出离三界;但是无始无明并不障碍众生出离三界,只障碍众生成佛。所以阿罗汉不曾打破无始无明,只能出离三界的生死,他只是断掉一念无明而已。如果能亲证如来藏,一定会打破无始无明;在打破无始无明的同时,就会一并断除一念无明中的见一处住地烦恼,也就是会同时断除三缚结。一切有情众生,一切二乘有学、无学圣人,都离不开无始无明的遮障;只有真正 | admin 2020-06-08 |
|
佛教将神通分为六种,就是神足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天眼通以及漏尽通,简称为六神通。神足通又称为神境智通,或者称为神如意通、神境通,或者就简称为身通。这个神足通就是,身能飞天入地,能够出入三界,往来无碍,一念就到;又能够变化自在,大能作小,小能作大,一能作多,多能作一,等等的随意变现。第二个天耳通,又称为天耳智证通,或者是天耳智通,就是能够听闻 | admin 2020-06-08 |
|
弥勒菩萨摩诃萨在《佛说大乘稻芉经》卷1答具寿舍利子的内涵:应云何观内因缘法缘相应事?为六界和合故。以何六界和合?所谓地、水、火、风、空、识界等和合故,应如是观内因缘法缘相应事。何者是内因缘法地界之相?为此身中作坚硬者,名为地界;为令此身而聚集者,名为水界。能消身所食饮嚼噉者,名为火界。为此身中作内外出入息者,名为风界。为此身中作虚通者,名为空界。五 | admin 2020-06-08 |
|
藏密四大派古今诸祖所言涅槃心,悉堕五现涅槃之中,佛于《楞严经》中说为外道;不论其定境及神通境如何高强微妙,悉名世间智,不离三界有为生死法故。出世间智者广有多种,略说有三: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一切智具十智:世俗智、法智、类智、苦谛智、集谛智、灭谛智、道谛智、知他心智、尽智、无生智;此十智函盖漏与无漏,以世俗智通三界四禅八定有漏法故。三乘无学俱解 | admin 2020-06-08 |
|
第一义谛通就是大乘菩萨证得般若空性心所行的境界,它可分为宗通与说通两种:宗通乃是为真正修行人而说明心见性的法,如果菩萨能够亲证实相心,未来将近三大无量数劫后,可以成就大菩提果;说通就是菩萨启发佛法中童蒙,为佛弟子们建立佛法正知见,作为未来证悟的准备,乃至作为未来成佛之准备。从上面说明可知:宗通就是明心与见性的法。所谓明心与见性,表示真的有一个心可明 | admin 2020-06-08 |
|
第一义谛通就是大乘菩萨证得般若空性心所行的境界,它可分为宗通与说通两种:宗通乃是为真正修行人而说明心见性的法,如果菩萨能够亲证实相心,未来将近三大无量数劫后,可以成就大菩提果;说通就是菩萨启发佛法中童蒙,为佛弟子们建立佛法正知见,作为未来证悟的准备,乃至作为未来成佛之准备。从上面说明可知:宗通就是明心与见性的法。所谓明心与见性,表示真的有一个心可明 | admin 2020-06-08 |
|
即对于同修清净梵行的道伴们,修习意慈业,念诸道伴,皆是替佛宣扬教法者,受行正法者,思惟正法者,是正法的住持人,是自己不容易得到的善友,是帮助自己成就道业的善知识。由此法故,发起尊重爱敬,欢喜悦意,和合共住。--------受持三皈依 | admin 2020-06-08 |
|
酒能乱性,酒戒仅有佛教才有,是为了防止我们不犯其它之重戒。罪有二种:一者戒罪,二者性罪。但是戒罪的性质又分成两种:一者性重,二者遮重。性重是说这一个罪如果犯了,是牵涉到心性上的严重瑕疵、缺陷,所以叫作性重。第二种是佛所遮止,无关乎心性好坏,然而是佛特别指定的、外道都不施设的重戒,不是轻垢罪,所以叫作遮重。这个遮重的罪,在十重戒或五戒中只有一个,就是 | admin 2020-06-08 |
|
酒能乱性,酒戒仅有佛教才有,是为了防止我们不犯其它之重戒。罪有二种:一者戒罪,二者性罪。但是戒罪的性质又分成两种:一者性重,二者遮重。性重是说这一个罪如果犯了,是牵涉到心性上的严重瑕疵、缺陷,所以叫作性重。第二种是佛所遮止,无关乎心性好坏,然而是佛特别指定的、外道都不施设的重戒,不是轻垢罪,所以叫作遮重。这个遮重的罪,在十重戒或五戒中只有一个,就是 | admin 2020-06-08 |
|
但是受戒者却毁戒,违背了佛语所宣的戒法,也有欺世盗名的过失,所以受戒者犯了罪,必须加上戒罪,当然就比较重。同样一个性罪,受戒者造了这个性罪以后,他的性罪也会加重;因为明知道这是伤害众生,而且本身又有受戒,还故意去违犯。譬如菩萨戒的十个重罪一旦犯了,不但有戒罪,性罪还会再加重,所以说已受戒者犯者罪重;不受戒者因为不懂这个道理,所以犯了同一个罪时,他的 | admin 2020-06-08 |
|
但是受戒者却毁戒,违背了佛语所宣的戒法,也有欺世盗名的过失,所以受戒者犯了罪,必须加上戒罪,当然就比较重。同样一个性罪,受戒者造了这个性罪以后,他的性罪也会加重;因为明知道这是伤害众生,而且本身又有受戒,还故意去违犯。譬如菩萨戒的十个重罪一旦犯了,不但有戒罪,性罪还会再加重,所以说已受戒者犯者罪重;不受戒者因为不懂这个道理,所以犯了同一个罪时,他的 | admin 2020-06-08 |
|
所谓菩提回向是指,为了趣求一切智心,所以将自己所修一切善法,回向未来能得成佛之果德,这就称为菩提回向。第二是众生回向,菩萨心心念念为救护众生,所以愿意将自己所修一切善法,都能与众生共享,这就叫作众生回向。第三是实际回向,菩萨厌求有为之法,趣求实际,所以,以自己所有的善根功德回向,能够求得平等如实的真如法性,这就叫作实际回向。总合以上三种回向,我们可 | admin 2020-06-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