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五戒  成佛之道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所以世间有情毁辱圣教,事常等闲,无可更道;然诸出家众剃染求道,舍诸家亲,孑然行止,孜孜勤苦,誓志宏扬圣教,宁可万年孤灯,要受如来圣典,亲蒙旨意,不敢大言以为世间法;若不得旨趣,心地不明,宁默终生,紧护身口,尚且不自为标榜,何有立诸异说以邀世名!如是僧宝,人天礼赞,虽不得悟明宗旨,深可景仰;袈裟被身,道统是临,真未来佛!岂可以其今生道业而轻之哉!如幼 三摩地

2018-07-22

佛陀示现从外道修学的阶段,那些以为证得涅盘境界的大师们,为佛陀显示自身的证量,其中便以为「一切色就是我」,即「一切世界就是我」,「我就是在一切世界中」,以为这就是「我」的扩大,以为这样的定中受用、觉受就是涅盘,而记说此为「梵」,「我」以身证而知此「梵」,故「梵我合一」,此为佛陀所痛斥,以「我」并不在色中,色也不在「我」中,「色」和「我」是「不相在 三摩地

2018-07-22

说伽陀曰若佛陀二字得到于舌上同彼归命等不虚过一生若达磨二字得到于舌上同彼归命等不虚过一生若僧伽二字得到于舌上同彼归命等不虚过一生又说偈言佛法僧名若不知彼人最下故不获轮回宛转而久处如迦尸花住虚空佛说是经已。诸苾刍众。天帝释等。一切大众欢喜。信受作礼而退。(原标题:佛说嗟袜曩法天子受三归依获免恶道经) 三摩地

2018-07-22

】白话解释如下:我阿难亲身遇见这么一件事情:有一天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这舍卫国有位大富长者,夫人生了一个男孩,面貌端正可爱;出生才几天,就能开口说话,问他的父母:「世尊还住世吗?」答说:「仍住世。」又进一步问:「舍利弗、阿难等等尊者,都还在吗?」答说:「都在。」父母见儿子出生未久就能开口说话,认为这个孩子不是人类,深深奇怪怎么会这样子,便来 三摩地

2018-07-22

捧沙供佛成转轮圣王的故事供养佛的功德很大,记得在平实导师的《楞严经讲记》第四辑中,说到正觉同修会有一位同修在佛陀时代时是一只小鸟,那只小鸟很聪明,不知在哪里找到一小块沉香木来供佛,所以在两千五百年后这一世成为人,並且有因缘可以开悟。虽然那位同修后来退转离开正觉了,但是因为之前佛菩萨有跟他开示这段因缘,所以他不敢跟著其他退转的人誹谤导师。可见供佛的福 三摩地

2018-07-22

供养佛的功德很大,记得在平实导师的《楞严经讲记》第四辑中,说到正觉同修会有一位同修在佛陀时代时是一只小鸟,那只小鸟很聪明,不知在哪里找到一小块沉香木来供佛,所以在两千五百年后这一世成为人,並且有因缘可以开悟。虽然那位同修后来退转离开正觉了,但是因为之前佛菩萨有跟他开示这段因缘,所以他不敢跟著其他退转的人誹谤导师。可见供佛的福德、功德有多大,可以使畜 三摩地

2018-07-22

意思就是,优波离问释尊说:如果要得五戒、八戒、十戒,乃至具足戒(声闻具足戒),是不是可以不受三归依戒?如果不受三归依戒的话,这些戒能不能获得呢?佛陀就回答优波离说:一切不得。也就是说,所有持守戒法的人,他一定要先遵守三归依戒,如果没有遵守三归依戒,那他的戒体一定都损坏掉。很多人对于什么叫作戒体,他会很多的迷惑。什么是戒体呢?戒体就在告诉我们:我们知 三摩地

2018-07-22

】(《优婆塞戒经》卷五)佛陀的意思是说,菩萨在布施的时候,应该同时以之理来教化众生,这样才能给众生长远的利益。佛陀首先说,布施的智慧共有三个层次:第一种是能舍身外之物。身外之物,就是食、衣、住、行所用的种种资生之具。第二种有智慧的布施,是要能舍内、外物。也就是说,他不但能舍身外之物,而且连身体以及器官,也能够施舍出去。第三种是能在施舍外物以及内物之 三摩地

2018-07-22

(《优婆塞戒经》卷五)佛陀的意思是说,菩萨在布施的时候,应该同时以之理来教化众生,这样才能给众生长远的利益。佛陀首先说,布施的智慧共有三个层次:第一种是能舍身外之物。身外之物,就是食、衣、住、行所用的种种资生之具。第二种有智慧的布施,是要能舍内、外物。也就是说,他不但能舍身外之物,而且连身体以及器官,也能够施舍出去。第三种是能在施舍外物以及内物之外 三摩地

2018-07-22

世间人往往会认为,这个烦恼的起源,是因为在这五项里有所匮乏引起,那么我们就努力工作,努力赚钱,让它们每一样都能够满足,这样不就能远离烦恼了吗?的确,这个看起来,好像是远离烦恼的一种方法!可实际上,这并不是根本解决的办法,如果按照佛陀指引的智慧仔细去思量,就必须要看看,这个烦恼的根源到底来自何处?我们为什么会觉得匮乏呢?这个匮乏很显然的,都是因为有了 三摩地

2018-07-22

佛陀常常为悭贪吝啬不肯布施的人说:各位众生!您们应当行布施,因为贫穷是苦恼法,贫穷的人不能利益自己,更何况利益他人呢?因为这个缘故,您们应当努力精勤的布施,这样自己身心才能得乐,也能够让他人得到快乐。不要因为贫穷的缘故,而互相的杀害吃掉对方,因此而无法离开三恶道。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卷12〈1序品〉中也说:菩萨思惟:众生不布施故,后世贫穷;以贫穷故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佛陀在为众生开示的时候,都会依着施论、戒论、生天之论,等这个人能够信受了、心地柔软了,就会开始为他开示出离的法要,就是:欲为大患、不净、染污,是最上的烦恼,是妨碍着三界的出离,所以要离开欲界爱的烦恼。佛就这样依着这一个众生修学的心性发展,而次第来为他说。那什么是欲呢?欲,就是我们的眼睛在面对色尘的时候,这时候产生了眼识,耳根在触声尘的时候,产生 三摩地

2018-07-22

不但如此,佛陀在经典里还多次教导如何致富。但是佛教中讲获得财富的方法,和世间人的成功有所不同。我们看看世尊讲获得财富的原因是什么:在《佛说业报差别经》中,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少资生报。一者自行偷盗。二者劝他偷盗。三者赞叹偷盗。四者见盗欢喜。有十件事情,能够让人得到少资生报,即种种财富资具缺少、贫穷的果报。一是自行偷盗、二是劝他偷盗、三是赞叹偷盗,四 三摩地

2018-07-22

另外,根据《佛说阿那律八念经》当中,佛陀也有这样的开示,开示说这个正命有俗与道两种内涵,俗是指世间法方面,道则是指出世间法方面。世间的正命是求财以道,不贪苟得,不诈于人,就是要以正当的方法来求取财物,不贪求不该得的钱财,不欺诈于人;出世间的正命则是以离邪业,舍世占候,不犯道禁,远离占卜命相以及观天候来为人断吉凶的种种的邪业,不可违犯佛陀教示法道中所 三摩地

2018-07-22

不知道世界上还有没有更殊胜的?佛陀就说:像你们所说的,这些世间的吉祥物,人们认为拥有它,就能够获得吉祥;如果这个吉祥物失去了,就会招到祸殃,但是你可以看到,这都没有办法真正的救度众生,能够出离苦患,我是知道有一个吉祥妙法,你如果能够依之修学,就能够永远的脱离三界轮回的苦,而得到清净的解脱——涅槃。那这个外道师父,还有他们,一听就很高兴。因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用不坚固的财,去赚取坚固的圣财,而且在未来世还会有很多不坚固的世间财让我们享受,何乐不为?这边佛陀很有方便善巧的说法,刚开始要给众生一点布施的动机,众生刚刚开始会想:我今天供养了三宝,这一位僧宝又是已经明心开悟的圣人,我未来世将会得到无量报。心中很欢喜。等他布施习惯了再告诉他:你不要只得到这一个福报,你还得要得功德。福德是一定跑不掉的,何必牵 三摩地

2018-07-22

因此无福众生,他不会相信因缘果报的道理,因为他看不见,因为他没有办法在他现实生活经验中来印证这件事;如果一不小心开口毁谤,说佛法是错误的,说佛陀所说的是不正确的,没有那回事!那就会在他原有的恶业上面,又要加上一段更大的谤佛、谤法的恶业了。听起来很愚痴,但是,这是我们世间众生常常会犯的过失,要记得不要去犯这样的过失。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菩萨正 三摩地

2018-07-22

那么这些善恶业,怎样叫作“定业”或者是“不定业“呢?佛陀在《优婆塞戒经》的〈业品〉当中有开示说:【何因缘故名果报定?常作无悔故,专心作故,乐喜作故,立誓愿故,作已欢喜故,是故是业得果报定;除是之外,悉名不定。】这意思是说:怎样会造成果报决定呢?如果说,我们在造作善恶业的时候,有下列五种心境之一的话,那么所得到的果报就会成为是决定 三摩地

2018-07-22

佛陀常常为悭贪吝啬不肯布施的人说:各位众生!您们应当行布施,因为贫穷是苦恼法,贫穷的人不能利益自己,更何况利益他人呢?因为这个缘故,您们应当努力精勤的布施,这样自己身心才能得乐,也能够让他人得到快乐。不要因为贫穷的缘故,而互相的杀害吃掉对方,因此而无法离开三恶道。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卷12〈1序品〉中也说:菩萨思惟:众生不布施故,后世贫穷;以贫穷故 三摩地

2018-07-22

我们在这个学佛历程中,有人是大富大贵,有人是贫贱,所以这样情况并不是适合每一位都统一作一个标准;而且佛陀也不希望世间上大家都作为苦行,来作为归依的一个要件,或是作为修行的一个标准,实际上并不是如此;而且我们从世间上来看,真正的苦呢是在身心觉受上所受的苦。许多人从这个生老病死的苦并没有觉醒,然而在这过程中,也有求不得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以及五阴不断 三摩地

2018-07-22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