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佛陀在《优婆塞戒经》卷6〈五戒品第22〉中说:善男子!若得人身,多饶财物,兼得自在,先应供养父母、师长、和上、耆旧、持法之人,供给远至、初行之人疾病所须;言则柔软多有惭愧……。佛陀在经典中说如果有人有很多财物,应该要先供养父母,然后再供养师长、和上、年高德劭的长者、已实证的修行人,还有供给远行或远来之人以及生病的人,并且言语要柔软,而且常 | 三摩地 2018-07-22 |
|
所以我们修学佛法不应该迷信,我们要知道佛陀是清净的、祂是解脱于三界的。男女的双身法是在欲界里面,而且还到达不了欲界天。即使到达欲界天有男女欲,可是到了欲界天的更高天的境界的时候,他的男女欲的是愈来愈淡薄的,乃至到了色界天的时候,他是男女欲都断除掉。每一个色界天人都是中性身,中性身的人他如何能够修双身法呢?那表示色界的人不可能求得解脱吗?显然这是不符道理的。 | 三摩地 2018-07-22 |
|
-----心香-佛法与生活(原标题:佛陀开示有情入胎、住胎、出胎全过程) | 三摩地 2018-07-22 |
|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在他临命终前,因为一心虔敬念佛,而感得佛陀化现身形在前摄受他,他依止佛陀而心无所畏惧,心里非常地安详,意志也很坚定,在他舍报之后便往生到天界了。这对父母因为思念他们死去的儿子,心里忧愁烦恼到想要,却还是无法化解心中丧子的悲痛,他们只好用火烧化了儿子的尸骨,然后把骨灰装进一只银色的瓶子中放置在家中。每月到了十五日时,就用各种上妙饮食 | 三摩地 2018-07-22 |
|
」比丘们问佛陀说:「罪和福的果报是什么样的情况呢?」佛说:「我记得在过去久远世以前,波罗奈国有位长者的儿子,名字叫作慈童女,父亲很早就过世了,家里的钱财又已用尽,只好靠劳力卖柴维生,每天赚到两钱,全部供奉年老的母亲。后来赚的钱变多了,每天得到四钱,也全部奉养母亲;之后收入又渐渐增加,每天赚到八钱,也供养母亲;由于工作勤奋价钱公道,买主对他信任,辗转 | 三摩地 2018-07-22 |
|
同时心中一直念佛,祈请佛陀慈悲护佑加持她母亲早日康复。晚间吃饭时,朋友告诉我,她的母亲一直挂念她和几位兄弟,虽然大家早就成家立业,自己的孩子都上了大学,但母亲还是将自己当做孩子,有事没事就打电话问候关心,每个月为此产生的市话费用超过80多元。母亲的唠叨并没有让儿女领情,反而徒增孩子们的烦恼,都纷纷劝其不要这样操心,乃至于怀疑母亲的疾病是否和这样的操心 | 三摩地 2018-07-22 |
|
☆32个让自己令人欢喜的女孩☆佛陀住世的时候,有少女名叫宝女,特到佛陀之处,请问如何修养品格及说话时的态度,怎样才能使言辞清净。佛告宝女,有以下所列诸法,可以使少女言辞清净,气质改变,态度优美一切如意,常生快乐:1.羞惭:一个女孩子,要常常有羞得脸红,惭愧惶悚的样子,才不会为人所厌恶。2.造德:一个女孩子,不可生缺德心,做缺德的事;凡是所言所行,一切造作 | 三摩地 2018-07-22 |
|
佛法不仅是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而已,佛陀在《阿含经》中教导众生的次法是从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为不净、上漏为患、出要为上开始的。世间人行善布施、造桥铺路、救济贫病、少欲知足……等内容,也都是次法所摄的内涵之一。闻法的人对佛陀演说的这些次法若能听受,信而不疑,才会继续为他传授解脱道的断我见、断我所执、断我执而出三界的法。但真实的佛法并 | 三摩地 2018-07-22 |
|
《善生经》中佛陀告诉为人父母者父母复以五事敬视其子。云何为五?一者制子不听为恶,二者指授示其善处,三者慈爱入骨彻髓,四者为子求善婚娶,五者随时供给所须。应当这样来抚养教育孩子。一者制子不听为恶:如果做父母的,无法约束孩子的言行,令其听从,显然是失职的。所以为人父母者应当建立自己在孩子面前的威严,这种威严不是靠打骂来建立,而是靠完善自己的人格,提高自 | 三摩地 2018-07-22 |
|
☆32个让自己令人欢喜的女孩☆佛陀住世的时候,有少女名叫宝女,特到佛陀之处,请问如何修养品格及说话时的态度,怎样才能使言辞清净。佛告宝女,有以下所列诸法,可以使少女言辞清净,气质改变,态度优美一切如意,常生快乐:1.羞惭:一个女孩子,要常常有羞得脸红,惭愧惶悚的样子,才不会为人所厌恶。2.造德:一个女孩子,不可生缺德心,做缺德的事;凡是所言所行,一切造作 | 三摩地 2018-07-22 |
|
后来,大迦叶先值遇佛陀,就把跋陀罗也找来归依佛陀修行,不久二人都证得阿罗汉果。所以我们修学佛菩提、行菩萨道的佛,如果有因缘不受父母亲友的羁绊,可以如愿单身修行学佛,固然值得随喜赞叹!要是没有这种因缘,还是应该以更积极正面的态度来看待婚姻;如同《华严经》中圣教:菩萨摩诃萨在家宅中与妻子俱,未曾暂舍菩提之心,正念思惟萨婆若境,自度度彼,令得究竟;以善方 | 三摩地 2018-07-22 |
|
慈悲伟大的佛陀祂非常善于譬喻,祂说:这个如来藏法身,过于恒河沙的时间为无边烦恼所缠,从无始世来随顺世间,就如同波浪漂流,往来于生死大海中。这个就是众生。玄奘大师将众生这两个字另译为有情,也就是,凡夫在三界流转生死的染着缠绵,这个染着缠绵就是情欲,一切人身的受想行识都不离开这样的欲想。一个人如果没有修行的正见,他对什么事都没有,那么他的生活就没有了方 | 三摩地 2018-07-22 |
|
如何判断在爱情中所遇之缘是善是恶,是顺是逆,如何用佛法的智慧去面对生命中出现的各种逆缘、恶缘?这需要我们具足对三宝的信心,深信佛教三世因缘果报的真实不虚,进而依循佛陀的教导,如理如法的看待自己和看待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境遇,学会柔和忍辱的应对人生。美好幸福的爱情和婚姻固然是人之所欲,但是不必要因为眼下婚恋的不如意而自怨自艾,因为一切皆有因缘,反悔不来, | 三摩地 2018-07-22 |
|
但是世间人却被虚妄不实的五欲所迷惑,因为贪爱而不断地追求五欲境界,一直到死都还不肯舍弃;还因为不断饥渴的追求,造作了无量的恶业,而使得自己在未来世,必定免不了要去受无量的苦果!为了要防止五欲的危害,所以佛陀就会教导们,应该要向内收摄自己的六根,不要随意向外攀缘五欲境界。在《法句譬喻经》当中,佛陀就说了一个偈语,来提醒大家应该要【藏六如龟,防意如城, | 三摩地 2018-07-22 |
|
这里末学也赞叹佛陀跟导师的智慧,很明确的指出问题所在处。最后这里跟大家分享《佛果圜悟真觉禅师心要》里面提到一段话:大凡为善知识。当慈悲柔和善顺接物。以平等无诤自处。彼以恶来及以恶声名色加我。非理相干讪谤毁辱。但退步自照于己无歉。一切勿与较量。亦不动念嗔恨。只与直下坐断。如初不闻不见。久久魔孽自消。尔若与之较。则恶声相反岂有了期。又不表显自己力量。与 | 三摩地 2018-07-22 |
|
其实作茧自缚就是亲爱的佛陀老人家说的一念无明,也就是不了解自己这个无明的念头,让我们被自己的念头绑住了而陷入了爱住地的烦恼里面。轻者是在念头上墨守成规地自我禁锢,自己禁锢的主意太多,成为没有人缘,众人不敢接近的顽固份子。重者是让自己没有缓和的空间,在自己自设的范围内钻牛角尖,而让自己得到忧郁症,最后在没有后路走上了的绝路,比如张国荣、林黛、翁美玲&h | 三摩地 2018-07-22 |
|
例如在《杂宝藏经》当中有提到,佛陀如何度化贪欲很重的难陀比丘成为阿罗汉的故事。话说难陀比丘出家之后,因为心中仍然贪爱出家前的妻子孙陀利的美貌,而没有办法精进地修学;所以佛陀就用神通力把他带到忉利天,让他看到正在等待他生天的天女,各个天女的美貌都远远超过他的妻子;所以难陀就放下了对孙陀利的贪著,开始努力精勤地持戒修学,一心就为了想要赶快生天,和这些美 | 三摩地 2018-07-22 |
|
一切的有情,能够依据佛陀的开示的圣教奉行,这样去累积福德,这样去修集智慧,一样能够得到这些福德智慧的果报;因为法性就是如此,法界实相心如来藏的法性就是履践因果律则。因此我们说,第八识如来藏就是因果的所依,众生不分男女老少、贫富贵贱种种差别,你所造作的业行,全部都聚集在法界实相心如来藏当中;而如来藏就是如实履践因果律则。四、从实证的角度来说,佛教乃是 | 三摩地 2018-07-22 |
|
也就是说,佛陀所教导的正理,是可以在不平等的表相之下显现真正的平等性。从表相的外表层面来说,容有男女、贫富、贵贱等种种不同的表相,这些表相看起来好像是不平等,但是从法的实质面来说却是平等。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一》<第014集佛教是重男轻女的吗?>正伟法师 (原标题:佛教是重男轻女的吗?) | 三摩地 2018-07-22 |
|
为什么这样讲呢?那是因为说,如果是出家菩萨来讲,因为出家的环境本来就是完全为了解脱修行而设计的,这实际上也是佛陀的善巧方便;而在家的菩萨,既然选择在家修行了,那表示说很多时候都得要靠自己。也就是说,很多时候除了自己之外,周围的环境可能都跟自己修行的目标有所违背。这个时候,我们如何能够在这样有这个难处的环境里面,仍然能够把握住修行的方向呢?如果我们能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