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五戒  成佛之道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这些想象中的般若,想象中的真心,都是违背了佛陀教义。妄心于定中,生起了一切诸相,不管是不是光明,都是意识心的境界相,缘取相,是境界所生法,是因为能取的意识,去了知所产生的,而真心是离开了能取,哪里是以这个妄心所感受的光相,就可以称之为悟,这根本是禅定中的光影,还是不离开见闻觉知,乃至法尘的意识受想之用,如何可以称之为这是真心?这个既然不是,还有什 三摩地

2018-07-22

经过7天7夜,他终于悟出了四谛,就是四个真理,真正成道觉悟,因而被称为佛陀,或简称佛,意思是觉悟者。这一年他35岁。释迦牟尼成道之后,到鹿野苑(在今印度瓦腊纳西附近)为情陈如等5人讲说四谛的道理,由于从不同角度讲了3遍,佛教史上称为三转法轮。由于是释迦牟尼初次讲法,也称为初转法轮:情陈如等5人信仰了释迦牟尼的教义,成为首批僧侣,号称五比丘。至此,有了成道的 三摩地

2018-07-22

佛教里有至高的佛陀,有菩萨,也有天神;但是佛教里的至尊的佛却与其他宗教的教主完全不同。要说明这一点,我想先对佛下个简单的定义。通常我们简称释迦牟尼佛为佛。在历史学家的眼光里,释迦牟尼佛是二千五百余年前印度的一位思想家;在佛的心里,释迦牟尼佛是这个世界里佛教的创始人或教主,可是在佛法里,释迦牟尼佛是万万千千,在无尽世界中,无量诸佛中的一位佛。我这里所 三摩地

2018-07-22

根据佛陀所说法,如来藏创造了我们的身根,而非是意识,因此小乘经典《阿含经》开宗明义便说,「根」「尘」相触而生「识」,所以「意识」还要「意根」去「触到」了「法尘」,它才能够出生。它哪里是真心呢?而且再说,佛陀说法,不是只有说真心,也不是只有说意识心,而是通通说,这也代表了佛法中对于真心和妄心的区别之处,是很明确的,所以小乘者可以「灰身灭智」,就是在于 三摩地

2018-07-22

那如果当我们证悟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也应当从这个角度去思考呢?也就是说,你不能光是考虑你自己的期望是什么?因为佛陀说过:在我们还不了解这无上法之前,你所要的东西都叫作「可坏法,不可爱乐之法」,佛陀甚至用了许许多多的名词来警惕我们,不是只有用「无常」这两个字来形容而已,而是直接说这些我们曾经期待和爱乐的法都是肮脏的、污秽的,是能够败坏你身心的法,这些法 三摩地

2018-07-22

这个意思是说:如果你现在要取世间的东西,你要开始懂得把顺位调整,以前你总是把自己排在第一,那你就从现在开始慢慢地调整为第二或第三或第四;当你要做什么之前,你要先观察,这个东西是不是众生需要的?你要开始考虑将这世间物品先让给他们,因为这世间法是他们要的,不是你真正需要的;这些世间法是他们所热爱的,可是却是佛陀所指责的。那你在这个学佛的历程中,是希望佛 三摩地

2018-07-22

只有佛陀才能够真实的见闻,有真实的智慧,而且告诉我们觉悟之法的根本。所以佛陀是觉悟之法的根本,而且是通达了这些法,可以作为的依止;我们所要了解正确的所有的觉悟之法,都要依靠于佛陀,而且因为这样,我们才能够如实地知见。我们的八识心王,是我们最基本的一个运作的基础;可是除了八识心王之外,还会有其他的心来跟这些运作。在佛法里面,如果仔细观察,这样的观察其 三摩地

2018-07-22

其实佛陀的教诲,是要教导我们认识生命的实相——根本心如来藏的体性,然后才能够让我们捨弃生死轮迴的洪流,从现在的一念无明以及无始无明当中解脱出来,才能够真正的安忍而不造恶业,才能够勇于在三大无量数劫当中乐于救护众生、修菩萨行,而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像这样不愿接受,自外于之外,对自己到底有何益处呢?现在还有许多附佛法外道团体的,冒用佛陀的法王称 三摩地

2018-07-22

当世尊成佛之后,终于有一天回到了家乡,祂的姨母波阇波提,求佛能够让她出家,当时还没有比丘尼出家的例子,姨妈求了三次,佛也拒绝了三次,代表这一件事情,是佛陀所不乐意去作的。波阇波提非常的难过,穿着破旧的衣服,在房子外面悲伤的哭泣,被阿难看到了,(因为阿难是佛的堂弟,从小就与波阇波提很亲近)所以阿难就进去为她求情。佛回答阿难说:住!住!你不要再说了。这 三摩地

2018-07-22

佛陀在《优婆塞戒经》卷6〈五戒品第22〉中说:善男子!若得人身,多饶财物,兼得自在,先应供养父母、师长、和上、耆旧、持法之人,供给远至、初行之人、疾病所须;言则柔软多有惭愧……。佛陀在经典中说如果有人有很多财物,应该要先供养父母,然后再供养师长、和上、年高德劭的长者、已实证的修行人,还有供给远行或远来之人以及生病的人,并且言语要柔软,而且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对于恶口恶语,佛陀教导出家实义菩萨说,要教导在家的,不能恶口恶语。以及对于无义语的意思,就是对于这种戏论——调戏无意义的话,因为菩萨如果说多了,那么等于长养自己的口业上的一些放逸与懈怠。将来如果说,这样的一个在家菩萨众,如果他要去接引其他人,可是口业上很轻率随便,他要去接引人修学佛法的时候,就不能让他人对于他所说的内容生起信心,不能生 三摩地

2018-07-22

从中,了解到佛陀除了教化众生孝顺父母之外,最重要的是「若父母无信,教令信,获安隐处;无戒,与戒教授,获安隐处;不闻,使闻教授,获安隐处;悭贪,教令好施,劝乐教授,获安隐处;无智慧,教令黠慧,劝乐教授,获安隐处。……智慧成就,解脱成就。」可见对父母的孝顺,是要让父母解脱生死、成就佛道,这样才是究竟的真孝顺,所以敬列《佛说父母恩难报经》于上 三摩地

2018-07-22

有一次,佛陀在憍萨罗国的首都舍卫城游化,住在城南郊外的祇树给孤独园。那时,舍卫城里有一位婆罗门居士,他所钟爱的独子死了,使他深受打击,因而丢下工作,茶不思饭不想,常常到他儿子的坟前思念悲泣,几乎就要崩溃了。这天,这位婆罗门居士漫无目标地走着,正好来到祇树给孤独园,就进去拜见佛陀佛陀见他精神萎靡,魂不守舍的样子,便问他原因。婆罗门居士将他失去爱子的 三摩地

2018-07-22

从很多佛教经典中我们可以看到,佛陀有许多地方教诫们要孝养父母。像《增壹阿含经》卷十一有一段这样子记载:【世尊告诸比丘:教二人作善,不可得报恩。云何为二?所谓父、母也。若复,比丘!有人以父着左肩上,以母着右肩上,至千万岁,衣被、饭食、床蓐卧具、病瘦医药;即于肩上放于屎溺,犹不能得报恩。比丘当知:父母恩重,抱之、育之,随时将护,不失时节,得见日月。以此 三摩地

2018-07-22

也想尝试其他方法,比如现下流行的国学教育:给父母洗脚、下跪等等,但都有种被绑架的感觉,自己实在不愿像被输入程序的机器人一样,机械地做这些设定的动作,这不是我要的!也非常质疑这样做之后内心真的会改变?应该的事多了,但怎样才能让自己心甘情愿呢?心中也一直在探寻着……学佛,是为了成佛,佛陀是智慧与福德是最的,只要走在这条光明的路上,我的智慧与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关于这件事情,佛陀是如何教育我们的。我们在人的一生当中,总难免会遇到许多生离死别的状况--特别是说亲人至爱之间的生离死别,那么这一种生离死别,由于带给一般人的痛苦,非常的伤痛、非常的巨大;所以常常会让大家往往沉浸在悲伤的气氛里面,久久不能出离。这个时候,往往我们会安慰对方说:该放下的就该放下了!可是往往我们会发现,对方 三摩地

2018-07-22

可是我们看到佛陀在经典里面就有说到,在世间里面,最有福德的人就是转轮圣王,就是国王,特别是金轮王,他可以管辖四大洲,他的福德是最为广大的,可是金轮圣王对于他的七宝,他能够永远去拥有它吗?佛陀也曾经说过,祂以前也经常作转轮圣王。在《长阿含经》里面就有一段,描述以前佛陀过去世祂的本生的情形。经典里面说:【王告女曰:汝向所言象、马、宝车(chē)、金轮、宫观 三摩地

2018-07-22

因此,以前的人就把孩子托到寺院里面出家,或是说以其他的方式,类似让佛陀来养育,后来这小孩就可以顺利成长变成大人。所以古时候也有这样的风俗是流传下来的,并不是说学佛没有办法来帮助苦海的众生,乃至于世间人所认为,命该注定的事情而无法扭转。然而对于许多人来说,在这个自他庄严的历程,他还是没有办法能够完全接受,就是说能够让他免除一些世间上的这些痛苦。他想, 三摩地

2018-07-22

当世尊成佛之后,终于有一天回到了家乡,祂的姨母波阇波提,求佛能够让她出家,当时还没有比丘尼出家的例子,姨妈求了三次,佛也拒绝了三次,代表这一件事情,是佛陀所不乐意去作的。波阇波提非常的难过,穿着破旧的衣服,在房子外面悲伤的哭泣,被阿难看到了,(因为阿难是佛的堂弟,从小就与波阇波提很接近)所以阿难就进去为她求情,佛回答阿难说:住!住!你不要再说了。这 三摩地

2018-07-22

此外,佛陀在其他的诸经当中,也是不断地强调奉事父母、师长的重要。譬如,世尊为我们开示《佛说父母恩难报经》、《优婆塞戒经》等等。另外,《地藏菩萨本愿经》更是世尊为了报答母亲因为生祂而往生的恩德,亲自到忉利天宫来为母亲以及诸大众开示地藏菩萨过去世孝亲的因缘,以及因果报应的道理,所以《地藏经》又常被称为佛门的孝经。除了孝养父母、敬事师长之外,世尊也在诸经 三摩地

2018-07-22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