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法会仅仅是拜忏、追福、消灾、超度等的活动以及仪式吗?读过《金刚经》的菩萨们应该记得《金刚经》的第一段是〈法会因由分〉,这一段是在叙述佛陀聚集弟子宣说这部《金刚经》的起因;所以,法会的真正意义应该是说法的聚会。我们可以再举《大般若经》的经文,里面佛陀开示的经文,大家就可以了解。这个经文里面:【佛告舍利子:“是菩萨摩诃萨从十方界所事诸佛法会中没来 | 三摩地 2018-07-22 |
|
既然菩萨不是佛,阿罗汉更不是佛,那佛陀是不是唯一的呢?佛教认为,四维上下等十方有无量佛世界、佛净土,如同恒河沙数那么多,无穷无尽,称为十方世界、十方净土;每一个三千大千世界都有一佛摄受度化有缘众生,称为佛世界。譬如我们地球所属的太阳系这个小世界所在的娑婆世界,是释迦牟尼佛化度的佛世界。西方极乐世界及东方清净琉璃世界,则分别是阿弥陀佛及药师佛度化的佛 | 三摩地 2018-07-22 |
|
这时候菩萨已永伏性障,并且成就一分道种智,就是八识心王一一亲证后,领受佛陀在《楞伽经》中所说的五法、三自性、七种性自性、七种第一义、二种无我法,然后在佛前发十无尽愿,就是进入初地,成为通达位的菩萨,这就是见道通达的菩萨摩诃萨。进入初地以后,菩萨要修十波罗蜜多。分证诸地无生法忍道种智,直到十地满心,生起了智云,成为了受职菩萨。菩萨进入初住位到十地满心 | 三摩地 2018-07-22 |
|
佛陀是古代印度梵文Buddha的音译,简称为佛。为什么称为佛?什么样的人可以被称为佛?首先要从佛的十号,就是佛陀的十种称号所代表的意涵来加以了解。佛陀的十号就是: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首先来说如来。如来是说,佛陀所宣说敷演的一切法教,都是依于亲证如实正慧而说,都是没有虚妄,没有变异,真实如理,没有颠 | 三摩地 2018-07-22 |
|
所以,要一切的众生,这样有智慧的人,当以与善知识广结善缘为先,应当从实质的层面、实质的内涵,来作抉择论断,应该依于佛陀开示的四依法——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典不依不了义经典,来选择善知识,这样来广结善缘。同时,这样如理如教如法的实践菩萨道,这样如说修行的广结善缘,这样来摄受众生,这样一世又一世的广结善缘,来成就佛道; | 三摩地 2018-07-22 |
|
这才是佛陀教导我们的道理,这样才可以成为下一个阶段用功的前提成就。因为这样符合三量的道理而去实践,就能够一分一分的增长自己的智慧,辅佐以自己收集广大无边的福德,最后成就了究竟佛地的一切种智,来成佛之道。所以,缘有哪些呢?一般来说,可以从很多个不同的层面分类来说;这些分类乃是依据不同的根器,不同的众生以及不同的修证阶段而说,这样就有许多不同的分类。而 | 三摩地 2018-07-22 |
|
我们看佛陀在《菩萨璎珞本业经》中就有这样类似的道理,我们看佛怎么说:佛子!若一切众生,初入三宝海,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二)这段圣教怎么说呢?这段圣教就是说,对于初机的学佛人,因为他对于佛法僧三宝的信心还不够,对于自己用功努力的信力还不足,因此,他必须要时时的鼓励,才能让他继续的进步。如同小孩子有了一点进步,因为父母的 | 三摩地 2018-07-22 |
|
因此,我们可以透过这七种圣财的增广,然后再配合回向,透过佛陀开示七种最上供养的正理,是可以将此回向的功德来增益这个忏悔、惭愧的功德。因为透过回向力的功德,能够感得无量清净的果德;因为透过回向这个最上供养,来增益这个功德,这是精进道业的最佳实践。因此,回向也可以增益忏悔的这一分最上供养的功德。再者,我们在修学佛法的这些种种的过程当中,常常会遇到有些善 | 三摩地 2018-07-22 |
|
但是还在因地当中的菩萨,就是这样少分少分的修证佛陀的功德,而这是二乘独觉及阿罗汉所不能了知的。而且,菩萨三大无量数劫的修行,在七住位明心的时候,能够证得法界实相心;七住位之前是外门广行六度万行,七住证悟明心以后,而证得法界实相心,因此发起了般若的总相智;而这个智慧是不共外道凡夫以及二乘人。然后菩萨于见道后,转依第八识如来藏的清净体性,而于内门中广修 | 三摩地 2018-07-22 |
|
这样骗财骗色都是无智的行为,都是盲从的偶像崇拜,全部统统违背佛教所教导智慧为先导的要领;因为佛陀所教导的,大家是要依智不依识,应当依于智慧为先导而行;而众生大多是因为对于佛法知见的欠缺,所以容易被这些错误的说法误导。我们再说另外一种迷信无智的情形而落入偶像崇拜的过失是什么呢?就是有的人自以为是,是崇古贱今,他以为自己中文很好,他自己读了古人的著作, | 三摩地 2018-07-22 |
|
并且,佛陀教导们,要按照四依的道理而行,也就是要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典不依不了义经典。也就是说,佛陀希望正信、有智慧的佛弟子们,都是以佛菩萨开示的四依道理而行,希望一切正信佛弟子们,要依循于对法理事实的验证而信受,而不是依循于对于古今某一有情众生而信受;因为佛法乃是依循法界实相的真实法理,而不是偶像崇拜于某位有情而失去理智。 | 三摩地 2018-07-22 |
|
我们引用一段佛陀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中的开示说明,经中是这么说:若能如法忏悔者,当依二种观门修:一者观事灭罪门,二者观理灭罪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三)因此,佛在经典、律典中所说的方式,要如何实践忏悔时,可分为事忏与理忏。从事忏上来说,如果是上根重戒的过失,那他必须要在佛前对众忏悔,也就是要对三人以上的四人,来发露忏悔自己的恶行,这样来灭除自 | 三摩地 2018-07-22 |
|
忏悔是佛陀所施设的两个很重要的善法,也就是忏和悔;这是一切佛弟子应该保持的功德善法,但是我们却要知道忏悔的精神以及忏悔的要领。所谓忏就是发露,而悔就是永不复作、后不复作。如果能够如法地实践忏悔,那这个人的功德就是无量无边。佛陀也在经典当中有开示说: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责,忏悔更不造,能拔根本业。(《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卷一)所以,若要成就忏悔 | 三摩地 2018-07-22 |
|
能够去除掉这些烦恼,这个最好的方法,就是佛陀这个佛法。因为一切有情在人间不能解脱,都是不知道自己的颠倒之处,不知道自己五阴原来是虚幻的,不知道这个不断地要觉知自我存在的这个识阴也是虚妄的,所以又宝爱自我的话,那么就会持续在三界中,或者说在欲界中,持续地让自己再受用五欲的这些种种财、色、名、食、睡诸法的话,那我们也让自己永远不能脱离欲界相应的烦恼,当然就是欲界 | 三摩地 2018-07-22 |
|
但是,我们要跟大家说的是,佛教里面佛陀所教的解脱,却远远不止于此。我们如果打一个比方给大家说的话,我们说,一般我们所看到的不执著,通常他最后所能得到的结果是什么呢?基本上都是如果有困境的时候,我们都会比较能够泰然处之;或者我们在面对一些变动无常的时候,我们心境比较能够自在去因应这些变动。所以前面讲的这些,不执著的这种修为,大致上都是不出于我刚才讲的 | 三摩地 2018-07-22 |
|
因为,如果我们有深入佛陀所教的解脱道,深入去履行的话,我们就知道,不管是眼前哪怕是你真正觉受到的快乐,其实它的本质,到最后它的本质仍然没有办法脱离苦;所以我们才会说,在四圣谛里面,第一个圣谛就是所谓的苦圣谛,谈的就是这一件事情,也就是说,哪怕是你表面上觉得快乐、觉得享乐的这些事情,其实它的本质仍然是在苦圣谛里面。既然是这样子的话,所以寂灭为乐的这四 | 三摩地 2018-07-22 |
|
在《大般涅槃经》里面佛陀在临涅槃的时候,这样子给们开示,佛陀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佛陀接下来还说:汝等当知,一切诸行,皆悉无常。最后佛陀说:我今虽是金刚之体,亦复不免无常所迁。所以最后告诉大家说:生死之中极为可畏,汝等宜应勤行精进,速求离此生死火坑,此则是我最后教也。(《大般涅槃经》卷三)同样在另外一部经里面,《杂阿含经》里面 | 三摩地 2018-07-22 |
|
佛陀所教的真理里面,还有另外一个更重要、更大的范围叫作佛菩提道。佛菩提道的范围谈到的菩提,里面有菩提这两个字;关于菩提,我们说,我们可以用《心经》上面所讲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些叙述的文字来描述菩提。其实菩提谈的就是,我们在《心经》上面所看到的,每一个人本来都具有的清净本心。这个本心本来具有的性质就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个本心 | 三摩地 2018-07-22 |
|
它们中间到底差在哪里呢?所以,我们应该回过头来看看,佛陀所传授的所谓佛教的教义。我们给大家提纲挈领的来看,佛陀所传授的不外乎就是解脱道跟佛菩提道这两大的真理。解脱道谈的是什么呢?解脱道谈的就是要降伏烦恼,乃至于究竟解脱烦恼。这里面就牵涉到说,什么是真正的烦恼。比方说我们刚才说,世间的一切因为贪欲而引起的、种种没有办法让你顺遂的这些境地,是不是烦恼呢 | 三摩地 2018-07-22 |
|
比方说在《优婆塞戒经》里面,佛陀就已经有开示菩萨们说,虽习外道的经典,学习外道的经典是为了要破除邪见,为了要出胜邪见;所以,佛陀其实告诉们说,本来就有所谓的破斥外道的观点存在的,像这样子的菩萨,佛陀尚且称他为实义菩萨。所以,为了要建立众生的正知正见而破斥外道,这个行为本来就是菩萨所当为的;而不应该在这个点上面,用所谓的说他人的不是这一点,来说这个菩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