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二、凡是小戒,依照佛陀舍寿前的指示:「虽是我所制,而于余方不以为清净者,皆不应用;虽非我所制,而于余方必应行者,皆不得不行。」(《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22)。戒经中规定新学菩萨应半月、半月诵戒,这个规定不属于重戒,所以依照现在的时空背景,依照小小戒可舍的精神,同修会规定新学菩萨每二个月聚集诵一次菩萨戒,是如法的。假使我们硬性规定必须每半月诵一次,以 | 三摩地 2018-07-23 |
|
佛陀当年制戒是因事渐制。佛入灭之后,一切的出家戒必须取相而受。佛入灭前,曾告诫弟子们,重戒要持,小小戒可舍。小小戒之弃舍,系因各地方人情、义理、法律之不同,导致事实上不可能受持而不得不舍戒。所以佛说:「我所未制戒,他方认为应行者,不得不行。我所己制戒,他方认为不应行者,即不应行。」这就是重戒不能舍,小戒则应视当时当地情况、因缘不同而作判断。例如戒杀 | 三摩地 2018-07-23 |
|
」世尊!我於爾時於彼迦葉多陀阿伽度阿羅呵三藐三佛陀邊,聞於此語,心中不信,不生希有奇特之想。以我不取彼佛語故,不受於彼如來教誨。又自思惟:「但我斫此伊羅之草,有何果報?」心作是念。世尊!而我當時既造於彼波夜提罪,而不信有波夜提報。復不能捨此之邪見,命終已後,遂即生於長壽龍中,是故彼時為我立名,名伊羅鉢,伊羅鉢也。而我爾時,還於彼處迦葉佛邊,問彼佛言 | 三摩地 2018-07-23 |
|
菩萨在原始佛法时代就已在弘法了,在阿含部经典中也曾有这种历史事例出现过,就是佛陀入灭前的迦叶童女实例。这位童女既非比丘尼,也非丘,却是出家而示现在家人的身相,佛陀住世时就已率领五百比丘人间弘法度众,智慧当然是相当高的;若不是菩萨,是不可能具备这种智慧的。她因为已证本识如来藏故,所以能对治断见外道对阿含解脱道的质疑及问难,也因此而成为五百比丘的上师, | 三摩地 2018-07-23 |
|
声闻人推溯到无明时,确认众生由于不知蕴处界的虚妄性而产生了自我执着,这就是无明;然而断除我执时,若不是因为佛陀开示无余涅槃中有本际实存、常住不变、真实,二乘圣人就会因内有恐怖,我见与我执是无法断除的;但是菩萨不但要断我见、我执,还要推溯无明是从哪里来的?对二乘人来说,解脱道的修行是在了知无明的内容,也从佛闻知涅槃中的本际常住时,我执断尽就结束了。可 | 三摩地 2018-07-23 |
|
“信受正法(佛陀所说的真实义),依止真善知识,尊师重道,依教奉行。”这是我去求受上品菩萨戒之行中体认最深的,也是我们修学佛菩提道的一个重要而且是基本的心态与观念。过去我看平实导师的书,曾多次在书中看到平实导师提起“同修会曾经发生过三次法难”;当时的我,认为那是同修会的事,与我的关系不大。这次在学戒的课程中,张老师说:“平实 | 三摩地 2018-07-23 |
|
佛陀当年制戒是因事渐制。佛入灭之后,一切的出家戒必须取相而受。佛入灭前,曾告诫弟子们,重戒要持,小小戒可舍。小小戒之弃舍,系因各地方人情、义理、法律之不同,导致事实上不可能受持而不得不舍戒。所以佛说:我所未制戒,他方认为应行者,不得不行。我所己制戒,他方认为不应行者,即不应行。这就是重戒不能舍,小戒则应视当时当地情况、因缘不同而作判断。例如戒杀生, | 三摩地 2018-07-23 |
|
二、凡是小戒,依照佛陀舍寿前的指示:「虽是我所制,而于余方不以为清净者,皆不应用;虽非我所制,而于余方必应行者,皆不得不行。」(《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22)。戒经中规定新学菩萨应半月、半月诵戒,这个规定不属于重戒,所以依照现在的时空背景,依照小小戒可舍的精神,同修会规定新学菩萨每二个月聚集诵一次菩萨戒,是如法的。假使我们硬性规定必须每半月诵一次,以 | 三摩地 2018-07-23 |
|
佛陀开示说:【或有业能令众生得短命报,或有业能令众生得长命报,或有业能令众生得多病报,或有业能令众生得少病报,或有业能令众生得丑陋报,或有业能令众生得端正报,或有业能令众生得小威势报,或有业能令众生得大威势报,或有业能令众生得下族姓报,或有业能令众生得上族姓报,或有业能令众生得少资生报,或有业能令众生得多资生报,或有业能令众生得邪智报,或有业能令众 | 三摩地 2018-07-23 |
|
意思就是,优波离问释尊说:如果要得五戒、八戒、十戒,乃至具足戒(声闻具足戒),是不是可以不受三归依戒?如果不受三归依戒的话,这些戒能不能获得呢?佛陀就回答优波离说:一切不得。也就是说,所有持守戒法的人,他一定要先遵守三归依戒,如果没有遵守三归依戒,那他的戒体一定都损坏掉。很多人对于什么叫作戒体,他会很多的迷惑。什么是戒体呢?戒体就在告诉我们:我们知 | 三摩地 2018-07-23 |
|
讲经就是要这样,所有的外道见都要破尽,不可请求说:「佛陀啊!您何必破尽一切外道?人家某某外道,他也没有毁谤您。」虽然如此,你怎麽知道未来世那种外道见不会来破坏佛教?佛在世时有大威德,他们不敢来破,未来就会破你,所以得要尽破。善知识在书中告诉我们,写书跟一般度众时是不一样的;写书是为破邪显正——若不破邪,无以显正,所以除了将正确法义以现量、 | 三摩地 2018-07-23 |
|
本期内容:佛陀藉引须菩提因嗔恚习气故,于五百世中,生生都受生成为毒龙之身,为众开示嗔恚的种种过患罪恶:嗔恚乃是由于无明愚痴所生之粗重烦恼,嗔恚会烧灭种种善根,嗔恚会增长众多恶业,嗔恚所引生后世之果报,将会堕入地狱中遭受尤重纯苦之报。须菩提因造作何种善、恶业,虽得人身,却又是心怀嗔恨恚恼而且无法止息?而今又是以何因缘而能值遇佛陀世尊,并能够出家修行而 | 三摩地 2018-07-23 |
|
他们这种人间佛教的说法,与佛陀宣示佛教以人间弘传为主,而兼摄天界及他方世界一切佛教的教说大异其趣,要如何说服众多的佛教信徒呢?于是他们就有人干脆主张大乘非佛说,全面否定大乘经典是释迦牟尼佛所说。并且倡言阿弥陀佛及西方极乐世界是太阳神崇拜的净化,认为阿弥陀佛的依正庄严,就是依太阳而生起显现,所以极乐世界非真实有。又说东方琉璃净土,是娑婆世界天界十二星 | 三摩地 2018-07-23 |
|
佛学研究者是佛弟子吗?佛学就是佛法之学,口语说就是研究佛法的学问,是把佛陀开示的经典或菩萨演义的论典,拿来加以研究、探讨的一门学问。简单地说,就是从事佛法的学术研究,是把佛法当作一门专门的知识,来进行探讨与研究。而研究探讨的方向或许各有侧重,总之,在于就佛法的思想体系、源流及发展等方面加以阐述;尤其强调因应时代学术潮流,而以学术的方法,加以比对、分 | 三摩地 2018-07-23 |
|
释迦牟尼就是凭藉自己的智慧,透视所有宗教与科学迷失而无师独觉,故称为佛陀,意即觉悟者。无师独觉者,有究竟的佛陀、菩萨辟支佛,及中乘辟支佛。不论哪一种辟支佛,都不以宗教信仰作为前提,纯粹运用当时的科学概念与方法解开生命奥秘,获得解脱生死的智慧与功德。佛教中有辟支佛,即是说明佛教中解脱智慧与实相智慧的证得,凭藉的不是宗教与信仰,而是理性的观察与科学的论 | 三摩地 2018-07-23 |
|
因此本书写作有关辟支佛见道的重要内容,全都要归功于萧平实老师在《阿含正义》中提出十因缘观的创见;虽然老师不认为是自己的创见,全都归功于佛陀。萧平实将隐藏在十二因缘中的十因缘解读出来,解开辟支佛无师独觉而见道的观行内容,言佛教界前人所未曾言。然而,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要将十因缘观隐藏在十二因缘中,让二者那么相似而千余年来无人能解?答案很简单:如果真的有菩 | 三摩地 2018-07-23 |
|
放光以后,它(光)会去右绕,就是去绕佛,然后绕着佛以后,最后进入了佛陀的足下(就是脚下),等于说他是供养诸佛。如果没有这样的功德,没有这样的威德,没有这样不可思议的神力变化,是没有资格进入十地心的。因此我们说到灌顶,不是这么容易的事情,不是你坐在那里,然后突然诸佛会过来给你灌顶,没有这样的事情。会有这样的事情,完全是密教里人的误解,密教人误解,后来 | 三摩地 2018-07-23 |
|
这个意思是说:如果你现在要取世间的东西,你要开始懂得把顺位调整好,以前你总是把自己排在第一,那你就从现在开始慢慢地调整为第二或第三,或第四;当你要做什么之前,你要先观察,这个是不是众生需要的?你要开始考虑将这世间事物先让给他们,因为这世间法是他们要的,不是你真正需要的;这些世间法是他们所热爱的,可是却是佛陀所指责的。那你在这个学佛的历程中,是希望佛 | 三摩地 2018-07-23 |
|
那如果当我们证悟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也应当从这个角度去思考呢?也就是说,你不能光是考虑你自己的期望是什么?因为佛陀说过:在我们还不了解这无上法之前,你所要的东西都叫作「可坏法,不可爱乐之法」,佛陀甚至用了许许多多的名词来警惕我们,不是只有用「无常」这两个字来形容而已,而是直接说这些我们曾经期待和爱乐的法都是肮脏的、污秽的,是能够败坏你身心的法,这些法 | 三摩地 2018-07-23 |
|
从信佛到成佛,要经历怎样的过程呢?信仰佛教的佛受了三归依,归依佛、法、僧三宝之后,通常会自称为佛;如果更努力些,比起一般单纯信仰上的佛,更用心修学佛陀的法教,精进在道业上修持,例如受五戒、八关斋戒,甚至菩萨戒者,就会向别人表示自己是在学佛。学佛二字的意思,当然就是学着怎样成佛,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过程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佛菩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