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五戒  成佛之道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优婆塞戒经》卷四这一段佛陀这样子告诉我们:就好像有人买香的时候,不管这个香是属于涂香、末香、散香,或者烧的香;这四种香,有人来触摸着、有人购买,或者有人在衡量着这个香的差异应该买哪一种香?这几个人在过程里面所闻到的香是一样的,接触者、买香的人、或是在衡量的人,他闻这四种香,每一种香闻到的都一样;不会因为是买的人闻的比较香,来衡量的人闻的不香,或 三摩地

2018-07-23

如果是真的贫穷的人,他不能布施吗?佛陀这样说:【善男子!无财之人自说无财,是义不然;何以故?一切水草,人无不有;虽是国主不必能施,虽是贫穷非不能施,何以故?贫穷之人亦有食分,食已洗器,弃荡涤汁,施应食者亦得福德;若以尘面施于蚁子,亦得无量福德果报;天下极贫,谁当无此尘许面也?谁有一日食三揣面,命不全者?是故诸人应以食半、施于乞者。】《优婆塞戒经》卷 三摩地

2018-07-23

对于贫穷之苦,菩萨观察到以后,怎么样避免造作未来世贫穷的因呢?在《优婆塞戒经》中,佛陀这样开示:【善男子!若人有财,见有求者,言无言惧;当知是人已说来世贫穷薄德,如是之人名为放逸。】《优婆塞戒经》卷四这一段中,佛陀告诉我们:假如他是拥有财物的,可是刚好遇到有人来乞求,这种境界中他却害怕自己的财物不见了、害怕自己的财物减少,就说:他没有!他还欠着不够 三摩地

2018-07-23

那么如何让世间财能够随着果报而生生不息呢?佛陀这样教导菩萨:【善男子!智者常作如是思惟:欲令此物随逐我身至后世者,莫先于施。复当深观贫穷之苦,豪贵快乐,是故系心常乐行施。】《优婆塞戒经》卷四这一段中,佛陀告诉我们说:有智慧的人常常这样来思惟着,世间的财物都是无常、都会毁坏的,只是属于这一世五蕴身的受用而已;要让这一世的财物,能够随着我的五蕴身这一世 三摩地

2018-07-23

有智慧的人在这样子广行布施的过程,如何来布施内财来解脱于内我所呢?佛陀有这样的开示:【善男子!施者先当自试其心,以外物施;知心调已,次施内物。因是二施获得二法:一者永离诸有、二者得正解脱。善男子!如人远行,身荷重担,疲苦劳极,舍之则乐;行施之人见来求者,舍财与之,心生喜乐亦复如是。】《优婆塞戒经》卷四这一段佛陀告诉我们:布施的人也就是经常学习布施的 三摩地

2018-07-23

有智慧的人布施的时候,还有什么样的解脱智慧呢?佛陀继续这样开示着:【观于二事:一者以不坚财易于坚财、二者终不随顺悭吝之心。何以故?如是财物,我若终没,不随我去,是故应当自手施与;我今不应随施生恼,应当随施生于欢喜。】《优婆塞戒经》卷四这一段中,佛陀告诉我们,有智慧的人在布施的时候,观察着这些世间的财物,包括这个外财、内财都是无常,都是会毁坏,都是不 三摩地

2018-07-23

有智慧者布施时,他到底具有什么样的解脱智慧?佛陀在《优婆塞戒经》中为我们说:【善男子!有智之人,为二事故能行布施:一者调伏自心、二者坏怨嗔心,如来因是名无上尊。善男子!智者施已,不求受者爱念之心;不求名称,免于怖畏;不求善人来见亲附,亦不求望天人果报。】《优婆塞戒经》卷四这一段我们就先来说,佛陀为我们开示:有智慧的人他在布施,以及他为什么行布施,他 三摩地

2018-07-23

智者布施以后他没有后悔,所得功德利益又有哪些呢?佛陀这样告诉我们:【善男子!修行施已其心无悔,是人若以客尘烦恼故堕于地狱,虽处恶处不饥不渴,以是因缘离二种苦:一铁丸苦、二铁浆苦。若畜生身,所须易得,无所匮乏。若饿鬼身,不受饥渴,常得饱满。若得人身,寿命、色力、安乐、辩才,及信、戒、施、多闻、智慧,胜于一切。】《优婆塞戒经》卷四这一段,佛陀告诉我们说 三摩地

2018-07-23

佛陀继续为我们开示:【善男子!若人乐施,是人即坏五弊恶法:一者邪见、二者无信、三者放逸、四者悭悋、五者瞋痴。离是恶已,心生欢喜。因欢喜故,乃至获得真正解脱。是人现在得四果报:一者一切乐见乃至怨家、二者善名流布遍于四方、三者入大众时心无怖畏、四者一切善人乐来亲附。】《优婆塞戒经》卷四佛陀告诉我们,这个上品施主乐于布施,这样的人可以毁坏五种弊恶法。第一 三摩地

2018-07-23

佛陀告诉我们:【云何因施得受安乐?因是施故,受人天乐至无上乐。】《优婆塞戒经》卷四为什么布施能够受人天乐,乃至无上乐呢?因为在不杀害众生命根、在不盗取他人资财、不贪淫他人眷属、不妄语自称贤圣诳骗他人的前提下,以拥有的财物,让他人在病痛饥渴上,得到身体安隐的利益,免除忧愁恐惧的痛苦,已经超越了世间人自求多福的境界了。这样布施相对应得的安乐福报,也已经 三摩地

2018-07-23

第二项,为什么能够因为布施发种种愿呢?它的道理在哪里?佛陀这么开示:【云何因施发种种愿?因是施已,能发种种善恶等愿,因善恶愿得善恶果;何以故?誓愿力故。】《优婆塞戒经》卷四这一段,佛陀说了一个很重要的道理,告诉我们说,因为布施这个福一定存在,因为具足身口意行,这个身口意行,已经熏习在自心如来中,同时也有作意,这个作意也储存在自心如来中,所以这个福已 三摩地

2018-07-23

第一,为什么说布施能破烦恼呢?佛陀说:【善男子!无贪之心,名之为施;云何无贪?施即是业,物即是作;为业为作,具足布施,名为无贪。因于布施破烦恼者,既行惠施,破悭贪、嫉妒、嗔恚、愚痴。】《优婆塞戒经》卷四这个地方佛陀告诉我们,布施能够破烦恼的道理在哪里。佛陀说无贪的心,它叫作施,为什么呢?为什么无贪的心叫作施呢?布施本身它就是业,我们知道,你要行布施 三摩地

2018-07-23

】《优婆塞戒经》卷四这一段中佛陀告诉我们,这一位有智慧的布施者,他能够观察这些世间财,它是无常的。刚刚我们前面都解说过,世间的财物它不是坚固不坏的;世间的财物,它不能带到未来世去;世间的财物只有是属于一期生死受报中受用,它没有办法坚固不坏而带到未来世去,它只是系属于这一世的五阴身,当这一世的五阴身毁坏了,那么它的受用关系就断绝了。所以他能够观察,财 三摩地

2018-07-23

佛陀在《优婆塞戒经》中这样开示:【菩萨如是乐行施已,则得远离一切放逸。虽以身分施于乞者,终不生于一念恶心,因是更增慈悲喜舍。不轻受者,亦不自高。自庆有财,称求者意。增长信心,不疑业果。】《优婆塞戒经》卷四这一段中,佛陀为我们说,菩萨这样乐于布施以后,能够远离一切放逸。什么是菩萨的放逸烦恼呢?就是不去观察生死烦恼中的不能解脱的因素在哪里,然后自己所长 三摩地

2018-07-23

佛陀继续这样开示:【见来求者,心生欢喜;如失火家,得出财物;欢喜赞叹,说财多过。施已生喜,如寄善人,复语乞者:汝今真是我功德因,我今远离悭贪之心,皆由于汝来乞因缘。即于求者生亲爱心。既施与已,复教乞者如法守护,勤修供养佛法僧宝。】这一段佛陀继续这样开示:有智慧的人布施的时候,看见有人来乞求,心里非常欢喜,为什么呢?祂说:就好像家里失火了,财物就要被 三摩地

2018-07-23

上品施主他具有的智慧与心态,佛陀是怎么为我们开示的?在《优婆塞戒经》中,佛陀这么讲:【善男子!智人行施,为自他利;知财宝物是无常故,为令众生生喜心故,为怜愍故,为坏悭故,为不求索后果报故,为欲庄严菩提道故。是故菩萨一切施已,不生悔心,不虑财尽,不轻财物,不轻自身,不观时节,不观求者;常念乞者如饥思食,亲近善友咨受正教。】我们先来看这一段:佛陀说有智 三摩地

2018-07-23

对于菩萨接受佛陀的教导以后,因为实证而对于佛陀的法这个信力,这个信而增长的力量是来自于实证。因为实证心里更没有怀疑,没有夹杂着疑的烦恼,所以在想要布施的时候,在布施的当下,以及布施以后他都没有后悔,而持续地、常常地来进行布施。这样的情况之下,就显现了这个智者的精进力;这个就是说,有智慧者他能够这样来行布施,主要是他对于三宝有清净的信力,而且他能够有 三摩地

2018-07-23

】大略的意思是说,菩萨因为已经具备菩萨性的关系,因此能随顺于众生之所需而行布施,并且对于所布施之物心无贪著,因此能够无所顾惜的布施;并且在布施的时候,身、语二业安住于佛陀施设的律仪、阿含解脱道的正见,与佛菩提因果正理的真实见中。在这个故事里面,提到菩萨因为智慧而睹世无常、荣命难保,尽财布施。也就是菩萨知道要以不坚固的财物来换取坚固的财物,也就是换取 三摩地

2018-07-23

布施者他就是施主,施主可略分为三品人,佛陀这样告诉我们这三品人的内容是什么,在《优婆塞戒经》里面佛陀说:【善男子!施主有三,谓下、中、上。不信业果,深着悭悋,恐财有尽;见来求者,生瞋碍想,是名为下。虽信业果,于财生悭,恐有空竭;见来求者,生于舍心,是名为中。深信业果,于财物所,不生悭悋。观诸财物是无常想,见来求者,有与则喜,无与则恼;以身致物而用与 三摩地

2018-07-23

就好像波斯匿王的例子一样,佛陀也怜悯波斯匿王,他能够发心布施,可是对于布施的果报,本身的功德利用,他完全只知道要在生死中受福,却没有想到生死也不可计量、生死长远这件事情。所以当时波斯匿王听完佛陀的开示以后,心里非常惭愧,心里非常恐惧,就跟佛陀忏悔,请求佛陀能够接受他的忏悔,那以后就不要再这么想。所以这个是说,贤圣碰到中品施主的时候,一定会怜悯他们,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