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三乘菩提之学佛正见一第21集缘觉菩提的断我见、断我执》正源老师佛说五欲功德就是眼知色、耳知声、鼻知香、舌知味、身知触,当这五欲的触受生起时,其实是与前五识的见闻知觉性同时同处而存在的,五欲功德是与五俱意识同时同处存在的,是与觉知心无前无后的同时存在著;所以五欲的领受与贪爱,其实是与识阴六识同时同处的。说穿了,五欲功德的领受,本质正是在识阴六 | admin 2020-06-08 |
|
但却要在舍离受阴以后,心中先建立一个灭尽五阴以后的如,知道灭尽五阴以后不是断灭空无的一切法空境界,而是真实不断灭的,因此在灭除喜受时,比丘应当专念不忘而保持不退;接著再断除忧受的爱著,再断除舍受的爱著,都是以灭除五阴为目标的;这样断除了喜、忧、舍受以后,究竟远离受阴而成为四果人,如是断除有漏与无明漏了,才算是受具足戒,所以佛说:舍此忧已,如所忧,不 | admin 2020-06-08 |
|
《楞严经》卷8佛说:阿难!一切世间生死相续,生从顺习,死从变流;临命终时未舍暖触,一生善恶俱时顿现;死逆生顺,二习相交,纯想即飞必生天上;若飞心中兼福兼慧及与净愿,自然心开,见十方佛,一切净土随愿往生。情少想多,p.95轻举非远,即为飞仙、大力鬼王、飞行夜叉、地行罗剎,游于四天,所去无碍。其中若有善愿善心护持我法,或护禁戒随持戒人,或护神咒随持咒者,或 | admin 2020-06-08 |
|
」七地菩萨问说:「这个三昧很殊胜吗?」佛说:「殊胜极了!这个三昧超过你从无量劫以来修学所有三昧的总和,全部加起来还不如这个三昧。」那么请问:如果你是七地满心的菩萨,你要不要修这三昧?当然要喽!怎么可以放弃?对不对?好!修了!可是你一修,就上当了——你没办法入无余涅盘了。为什么?因为你自己根本就不想入了,因为这三昧太妙了,直修下去,必定可以 | admin 2020-06-08 |
|
佛经中曾说过:有的出家弟子禀佛说:「世尊!您要入灭了,那我们怎么办?没有人供养,以后修道怎么办?」佛说:「你别愁,我这三十二种大人相,随便一相的福德,就够你们吃喝不尽了。」为什么?因为祂的每一种相好庄严,都是百劫修来的;每一种相好庄严,都是以内财外财来修集无量的福德才能完成,所以随便一相的福德拿出来,就够祂后代的遗法弟子享用不尽了。这些福德在百劫中 | admin 2020-06-08 |
|
无般涅槃的意思分为两种,第一种是菩萨种性,他们是为了慈悯众生,不忍众生轮转于生死中,所以永远不取涅槃,要尽未来际的利益众生而无穷无尽,地藏王菩萨就是这样的人;另外一种叫做断一切善根,在《楞伽经》中佛说:诽谤菩萨藏的言语只要一出口,当下就断尽善根,就成为一阐提人了。这种谤法的一阐提人,将来所下的不是普通的地狱,是无间地狱。而且这个地狱到了坏劫而坏掉的 | admin 2020-06-08 |
|
可是,佛不是这么说的,佛说蕴处界性空唯名的时候,祂有说名色缘识、识缘名色的第八识,祂有说无余涅槃的实际、涅槃的本际,祂有说真如,有说如来藏,祂有宣说名色因、名色习、名色本的识,祂有说名色缘(意)识、(意)识缘行、行缘无明,无明依(第八)识而有,推究到此,齐(第八)识而还,不能超过此(第八)识,所以十二因缘支不会有推之无穷无尽的过失(编案:欲知如是内 | admin 2020-06-08 |
|
是故此经佛说一切众生无菩提性,非以佛性而说,乃以无上正等菩提而说,非谓众生身中之佛性也。另外:若有性者,则不应修善业因缘。供养六方者。佛意乃谓:外道供养东西南北上下六方神只,菩萨亦供养东西南北上下六方---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唯有菩萨乃能供养。然此菩萨性、非人人皆有,若菩萨性是人人皆有者,则不应和合众善业因缘方能供养六方---布施乃至智慧 | admin 2020-06-08 |
|
菩萨们千万不要以为佛说法互相矛盾,因而毁谤佛说法前后颠倒,而造下了谤佛的地狱重罪。这个部分请大家要特别小心谨慎才好。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一》<第064集佛教中的四悉檀是什么?>正圜老师主讲 | admin 2020-06-08 |
|
】------《优婆塞戒经》卷五好!佛说:譬如为了活命而去耕田农作,随着所种下的种子,将来会获得果实,施主布施了以后,就会随着他的布施而获得福报。就好像接受布施的人,能够得到寿命、气力、体力、安隐、辩才,那么最初的施主,当然也可以获得这五种果报的。布施给不同的众生,会有着不同的果报。佛陀举例说,如果是布施给畜生,将来可以获得百倍果报;如果是布施给破戒的修 | admin 2020-06-08 |
|
比如说,凡夫众生闻说施者、受者与施物三者是空,那他会产生一个疑问:「那我所布施的福德到哪里去了?在虚空中吗?」他接着就会问:「佛说凡是布施必有得,既然三轮都空而无因果,那要怎么得?」另外,他也会怀疑:「别人教给我的佛法知见如果是空的话,那我应该什么也没得到啊!可是我能够说法给别人听啊!我的知见是有的,不是空啊!为什么说三轮体空?」又会怀疑:「明明有 | admin 2020-06-08 |
|
我们在经典里面都有听过佛说过了:如来藏是善不善因,能遍兴造一切趣生。(《大乘入楞伽经》卷五)如来藏是我们造作善不善,能够出生五蕴的来造作善不善的这一个根本因;离开五蕴、离开意识、离开七转识,没有善不善可言。依于如来藏出生五蕴,五蕴造作了善恶业之后,业种由如来藏所蕴藏,依于业种而往生到三界六道的善恶趣;只要没有解脱,会继续在如来藏所普遍兴起出生的三界 | admin 2020-06-08 |
|
我们在经典里面都有听过佛说过了:如来藏是善不善因,能遍兴造一切趣生。(《大乘入楞伽经》卷五)如来藏是我们造作善不善,能够出生五蕴的来造作善不善的这一个根本因;离开五蕴、离开意识、离开七转识,没有善不善可言。依于如来藏出生五蕴,五蕴造作了善恶业之后,业种由如来藏所蕴藏,依于业种而往生到三界六道的善恶趣;只要没有解脱,会继续在如来藏所普遍兴起出生的三界 | admin 2020-06-08 |
|
」------《优婆塞戒经》卷1〈修三十二相业品第6〉关于百福,平实导师在《优婆塞戒经讲记》第二辑132-133页中的解释如下:「如何是百福德呢?佛说「修心五十,具心五十」,共有一百,这就是百种福德。也就是说,修三十二相业时,不管是修哪一项,任何一项都有修集的行门和方法;当你在修这个行门时,虽然只是修其中一项,但是在这个项目中要先起五十种的思惟:「我怎样可以让这 | admin 2020-06-08 |
|
」------《优婆塞戒经》卷1〈修三十二相业品第6〉关于百福,平实导师在《优婆塞戒经讲记》第二辑132-133页中的解释如下:「如何是百福德呢?佛说「修心五十,具心五十」,共有一百,这就是百种福德。也就是说,修三十二相业时,不管是修哪一项,任何一项都有修集的行门和方法;当你在修这个行门时,虽然只是修其中一项,但是在这个项目中要先起五十种的思惟:「我怎样可以让这 | admin 2020-06-08 |
|
有诸佛子及诸外道,闻佛说言无余涅槃之中无心无觉,无有能知及与所知,便于四禅之中灭却觉知,以为涅槃,此则入于无想定中,不能入涅槃也。何以故?以彼等未证三乘菩提故。若证三乘菩提之一,了了分辨四禅四空定中之微细了知心为暂有假有,非真实不生灭心,方能灭却此心而于有顶取证涅槃。若不悟菩提,虽欲入涅槃而住无想定中,类似涅槃,然不久后,终将因未断一念无明烦恼之有 | admin 2020-06-08 |
|
菩萨要这样去度众生入无余涅盘来灭度他们,这个才是在「度众生」的事相上应该了解的真实义;佛说的是这个道理,而不是依文解义。--------平实导师《金刚经宗通》〈大乘正宗分〉第三 | admin 2020-06-08 |
|
佛经中曾说过:有的出家弟子禀佛说:“世尊!您要入灭了,那我们怎么办?没有人供养,以后修道怎么办?”佛说:“你别愁,我这三十二种大人相,随便一相的福德,就够你们吃喝不尽了。”为什么?因为他的每一种相好庄严,都是百劫修来的;每一种相好庄严,都是以内财外财来修集无量的福德才能完成,所以随便一相的福德拿出来,就够他后代的遗法弟子享用不尽 | admin 2020-06-08 |
|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九:「云何七知法。谓七勤。勤于戒行.勤灭贪欲.勤破邪见.勤于多闻.勤于精进.勤于正念.勤于禅定。」《大方广宝箧经》卷2.文殊师利菩萨云:「云何菩萨初中后善。若不舍于菩提之心是名初善。不念下乘是名中善。回向一切智是名后善。复次初善者于诸众生慈心平等。中善者于诸众生起大悲心设何方便。后善者喜舍同等。复次初善者降伏悭贪舍离破戒远离瞋 | admin 2020-06-06 |
|
《佛说业报差别经》云:“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人趣报。一者不杀。二者不盗。三者不邪淫。四者不妄语。五者不绮语。六者不两舌。七者不恶口。八者不贪。九者不嗔。十者不邪见。于十善业。缺漏不全。以是十业。得人趣报。”《佛说恒水经》云:“持五戒者,还生世间作人。”《受菩萨戒仪》中也说:“三归五戒得人身。”《大乘瑜伽金刚性海曼殊室利 | admin 2020-06-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