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佛说不增不减经》 | admin 2020-06-08 |
|
」------《佛说不增不减经》--------平实导师《生命实相之辨正》在学习菩萨戒的受持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什么是菩萨。菩萨在一般人的认知里面,就是看到别人有苦难,然后自己能够无怨无悔的为对方付出而不求回报,这样的一个有慈悲心的人,通常就被称为菩萨。但是这样的一个认知,其实并不符合佛菩提道当中所谓的菩萨。菩萨一定具有慈悲心,但是有慈悲心的人不一定是菩萨;因为慈 | admin 2020-06-08 |
|
《佛说不增不减经》「复次舍利弗,即此法身离世间一切烦恼使缠,过一切苦,离一切烦恼垢,得净、得清净,住于彼岸清净法中,到一切众生所愿之地。于一切境界中究竟通达,更无胜者。离一切障,离一切碍,于一切法中得自在力,名为如来应正遍知。」《生命实相之辨正》 | admin 2020-06-08 |
|
〗讲记佛说:若能礼拜如前所说的有智有德三宝,僧宝来时就起身迎接,去时就恭送,并且平常要尊重三宝、赞叹三宝。除此之外,还应当依从三宝的教诫,如法而住,对三宝信受不疑,这人就是供养三宝的人。假使有人能归依三宝以后,虽然还没有受戒,但是却能断除一切恶,并且已实际上在修一切善法了,虽然尚未受戒而且在家如法而住,他也可以称为优婆塞。所以我们现在办归依时没有同 | admin 2020-06-08 |
|
大王且听,臣闻佛说:智者有二:一者不造诸恶,二者作已忏悔。愚者亦二:一者作罪,二者覆藏。虽先作恶,后能发露,悔已惭愧,更不敢作,犹如浊水,置之明珠,以珠威力,水即为清。如烟云除,月则清明,作恶能悔,亦复如是。王若忏悔怀惭愧者,罪即除灭清净如本。】(《大般涅槃经》卷十七)所以,在实践忏悔的时候,是必须要有惭愧这两个善心所。因此,真正的学佛人应当以忏悔 | admin 2020-06-08 |
|
也就是说他善知识本身要信受经典,如果这个善知识他根本不信大乘法,他怎么可能发自内心来赞叹大乘经典?所以说这个部分,就算如果你找这个菩萨的法师来帮你来助念--你如果是造恶业的眷属或自己有造恶业的,最后因为善知识的接引,有人来帮你助念--可是来助念这个人,他居然是否定大乘,他就不会赞叹大乘经典,不会赞叹大乘经典,甚至否定大乘,乃至说:大乘非佛说,阿弥陀 | admin 2020-06-08 |
|
知道了烦恼障、业障、报障这三障的意涵,这三障彼此之间的关系如何呢?《佛说佛名经》中这样说:所言三障者:一曰烦恼障、二名为业障、三是果报障。此三种法,更相由籍:因烦恼故,所以起恶业;恶业因缘故,得苦果。又此烦恼,诸佛菩萨、入理圣人种种呵啧:亦詺此烦恼以为怨家,何以故?能断众生慧命根故;亦詺此烦恼以之为贼,能劫众生诸善法故;亦詺此烦恼以为暴河,能漂众生 | admin 2020-06-08 |
|
弥勒菩萨摩诃萨在《佛说大乘稻芉经》卷1答具寿舍利子的内涵:应云何观内因缘法缘相应事?为六界和合故。以何六界和合?所谓地、水、火、风、空、识界等和合故,应如是观内因缘法缘相应事。何者是内因缘法地界之相?为此身中作坚硬者,名为地界;为令此身而聚集者,名为水界。能消身所食饮嚼噉者,名为火界。为此身中作内外出入息者,名为风界。为此身中作虚通者,名为空界。五 | admin 2020-06-08 |
|
为什么?因为如来藏是无上法,没有其他的法能够超过祂,所以我龙树菩萨五体投地向佛礼拜,赞叹佛说第一义谛如来藏法。】由此可知,龙树菩萨是以第一义谛之如来藏法为中心,而说诸法之所由来都是以如来藏为因、藉着种种缘而出现,所以诸法才能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来不去。虽然《中论》没有特别指明如来藏这三个字,但是从龙树菩萨字里行间里,可以看出都是指向第一 | admin 2020-06-08 |
|
譬如说,现在佛说这性重的罪和遮重的罪都会产生重罪作轻、轻罪作重的情况。同一个性罪上的重戒,佛教的不杀人戒内涵与表相,与外道意义是一样的,但其中仍有差别不同;譬如外道遮止他的徒弟们杀人,所以施设不杀人戒;佛也施设不杀人的重戒,可是与外道的施设不一样。--------《优婆塞戒经讲记》 | admin 2020-06-08 |
|
譬如说,现在佛说这性重的罪和遮重的罪都会产生重罪作轻、轻罪作重的情况。同一个性罪上的重戒,佛教的不杀人戒内涵与表相,与外道意义是一样的,但其中仍有差别不同;譬如外道遮止他的徒弟们杀人,所以施设不杀人戒;佛也施设不杀人的重戒,可是与外道的施设不一样。--------《优婆塞戒经讲记》 | admin 2020-06-08 |
|
譬如说,现在佛说这性重的罪和遮重的罪都会产生重罪作轻、轻罪作重的情况。同一个性罪上的重戒,佛教的不杀人戒内涵与表相,与外道意义是一样的,但其中仍有差别不同;譬如外道遮止他的徒弟们杀人,所以施设不杀人戒;佛也施设不杀人的重戒,可是与外道的施设不一样。--------《优婆塞戒经讲记》 | admin 2020-06-08 |
|
知道了烦恼障、业障、报障这三障的意涵,这三障彼此之间的关系如何呢?《佛说佛名经》中这样说:所言三障者:一曰烦恼障、二名为业障、三是果报障。此三种法,更相由籍:因烦恼故,所以起恶业;恶业因缘故,得苦果。又此烦恼,诸佛菩萨、入理圣人种种呵啧:亦詺此烦恼以为怨家,何以故?能断众生慧命根故;亦詺此烦恼以之为贼,能劫众生诸善法故;亦詺此烦恼以为暴河,能漂众生 | admin 2020-06-08 |
|
如《佛说佛名经》有这样的圣教:所言三障者:一曰烦恼障、二名为业障、三是果报障。(《佛说佛名经》卷1)《大智度论》中龙树菩萨也说:三种障:烦恼障、业障、报障。(《大智度论》卷5)首先来说烦恼障。《瑜伽师地论》中说:烦恼障者:谓猛利烦恼、长时烦恼;由此烦恼,于现法中,以其种种净行所缘,不能令净,是名烦恼障。(《瑜伽师地论》卷29)这意思是说,烦恼障所说的烦 | admin 2020-06-08 |
|
二者是从理上说;众生都不能离开出生这个法,想让这个我不要出生,是不可能的,同理,想要不老不死,同样是做不到的,心中想要做的事却无法实现,心想而事不成,这就是佛说所求不得的道理。人的痛苦其实不在自己拥有的太少,而是欲求的太多,宝贵的一生就在一刻不停地追求满足中度过;佛说爱欲之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佛说四十二章经》,房子、票子、乌纱帽、 | admin 2020-06-08 |
|
《楞严经》卷8佛说:阿难!一切世间生死相续,生从顺习,死从变流;临命终时未舍暖触,一生善恶俱时顿现;死逆生顺,二习相交,纯想即飞必生天上;若飞心中兼福兼慧及与净愿,自然心开,见十方佛,一切净土随愿往生。情少想多,p.95轻举非远,即为飞仙、大力鬼王、飞行夜叉、地行罗剎,游于四天,所去无碍。其中若有善愿善心护持我法,或护禁戒随持戒人,或护神咒随持咒者,或 | admin 2020-06-08 |
|
《楞严经》卷8佛说:阿难!一切世间生死相续,生从顺习,死从变流;临命终时未舍暖触,一生善恶俱时顿现;死逆生顺,二习相交,纯想即飞必生天上;若飞心中兼福兼慧及与净愿,自然心开,见十方佛,一切净土随愿往生。情少想多,p.95轻举非远,即为飞仙、大力鬼王、飞行夜叉、地行罗剎,游于四天,所去无碍。其中若有善愿善心护持我法,或护禁戒随持戒人,或护神咒随持咒者,或 | admin 2020-06-08 |
|
[12](佛说欲为不净,)假使出家为僧宝了,却对佛语不信受,还能是佛门中的僧宝吗?连在家佛弟子的身分都谈不上了,何况能是二乘僧宝?又何况能是大乘法中的僧宝?[2]所以那些喇嘛们都不能称为比丘,因为他们以双身法为主修,早已失去比丘戒体及菩萨戒体了;不管是显教或密教中的法师或喇嘛,只要修了双身法,就都不是净持戒者,那就不是比丘,不是佛门中的出家人了。[12]凡是 | admin 2020-06-08 |
|
他所参与的诸佛法会,一定是诸佛说法,而且是宣说微妙甚深无上法的聚会。由此可知,佛陀在世的时候,对于这些唱诵与敲打乐器的事相,并不称为法会;佛世所有的法会,都是指的说法的聚会。所以,真正的法会并不是用乐器敲敲打打,大家口里唱诵文句;而是什么?而是说法、布施佛法的聚会。--------《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一》<第024集如何做佛事?>正源老师 | admin 2020-06-08 |
|
但却要在舍离受阴以后,心中先建立一个灭尽五阴以后的如,知道灭尽五阴以后不是断灭空无的一切法空境界,而是真实不断灭的,因此在灭除喜受时,比丘应当专念不忘而保持不退;接著再断除忧受的爱著,再断除舍受的爱著,都是以灭除五阴为目标的;这样断除了喜、忧、舍受以后,究竟远离受阴而成为四果人,如是断除有漏与无明漏了,才算是受具足戒,所以佛说:舍此忧已,如所忧,不 | admin 2020-06-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