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因为如来这样的修行而获得了解脱智慧与佛菩提智慧,而且都是究竟而无人能加以质疑的,因此,如来正觉发言开示的时候,不会有前后不同的二法,永远都是前后如一,而只是当中内容深浅有异;但是并没有自相冲突、自相矛盾,永远都不会有自相矛盾的情形发生。因为这个原因,所以称为如来,因为,如来就是从诸法性究竟如如而来世间。诸佛都是发言无二,凡是通达三乘法义的人,绝对不 | 三摩地 2018-07-21 |
|
以佛菩提道又称为大菩提道,也就是含括了佛菩提道与解脱道这二主要道的,菩萨修学成佛所必须经历的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的五十二阶位来说,十信位经历一劫乃至一万劫,修集对佛法僧三宝以及因果法则的信心;有了信心以后才能进入初住位修集布施功德,二住位修集持戒功德,三住位修集忍辱功德,四住位则修集精进功德,五住位修集禅定功德,乃至到了六住位 | 三摩地 2018-07-21 |
|
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示现,让世人看我们走解脱道或者走佛菩提道,最后的成就必然是有别于世间法(而弃舍一切世间法),必然是有别于世间人追逐五欲的成就,所以必然是要以(弃舍五欲的)出家相来示现,所以必然会有出家的过程。那么接下来就是成道的过程。如果以我们的世尊来说,祂在成道之前还历经了苦行:六年的苦行,日食一麻一麦,非常非常的辛苦。我们也知道世尊做这样的示 | 三摩地 2018-07-21 |
|
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示现,让世人看我们走解脱道或者走佛菩提道,最后的成就必然是有别于世间法(而弃舍一切世间法),必然是有别于世间人追逐五欲的成就,所以必然是要以(弃舍五欲的)出家相来示现,所以必然会有出家的过程。那么接下来就是成道的过程。如果以我们的世尊来说,祂在成道之前还历经了苦行:六年的苦行,日食一麻一麦,非常非常的辛苦。我们也知道世尊做这样的示 | 三摩地 2018-07-21 |
|
诸佛世尊为了开启众生对于佛菩提道的知见,令众生法眼得以清净,所以出现于人世;为了演示给众生知道关于佛菩提道的知见,所以出现于人世;为了让众生能够证悟佛菩提道,所以出现于人世;为了让众生能够进入实修佛菩提道,因此出现于人世。舍利弗啊!这就是诸佛世尊为了这一件大事因缘而出现于世间。在释迦牟尼佛之前往前推,有过去的六尊佛;最靠近的这六尊佛来到这个世间,祂 | 三摩地 2018-07-21 |
|
因为如来这样的修行而获得了解脱智慧与佛菩提智慧,而且都是究竟而无人能加以质疑的,因此,如来正觉发言开示的时候,不会有前后不同的二法,永远都是前后如一,而只是当中内容深浅有异;但是并没有自相冲突、自相矛盾,永远都不会有自相矛盾的情形发生。因为这个原因,所以称为如来,因为,如来就是从诸法性究竟如如而来世间。诸佛都是发言无二,凡是通达三乘法义的人,绝对不 | 三摩地 2018-07-21 |
|
所以诸佛也可以称为阿罗汉,但是阿罗汉不能称为佛,因为单单修学二乘解脱道不能成佛,只能成为阿罗汉,必须回小向大,继续修学大乘佛菩提才能成佛。为什么?因为大乘佛菩提道函盖二乘解脱道,二乘解脱道只是大乘佛菩提道里面的一小部分而已!《法华经》说,二乘只是化城,只是过渡的休息站,让二乘人暂时能够止息于生死苦,然后劝发菩萨心,再传授唯一佛乘的如来藏妙法,最后的 | 三摩地 2018-07-21 |
|
首先,以声闻乘、缘觉乘以及佛乘(佛乘其实就是菩萨乘),这三乘菩提的修学及所证内涵来说,解脱道的修证是三乘与共,也就是说三乘都必须要修学并且亲证;但是,佛菩提道也可说是菩萨道,它却是不共声闻、缘觉二乘的。但是菩萨所修所证虽然含括了解脱道与佛菩提道,可是却必须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以上的时劫,历经了五十二阶位的修学,才能够具足成就佛菩提道。所以,不论七住以 | 三摩地 2018-07-21 |
|
所以诸佛也可以称为阿罗汉,但是阿罗汉不能称为佛,因为单单修学二乘解脱道不能成佛,只能成为阿罗汉,必须回小向大,继续修学大乘佛菩提才能成佛。为什么?因为大乘佛菩提道函盖二乘解脱道,二乘解脱道只是大乘佛菩提道里面的一小部分而已!《法华经》说,二乘只是化城,只是过渡的休息站,让二乘人暂时能够止息于生死苦,然后劝发菩萨心,再传授唯一佛乘的如来藏妙法,最后的 | 三摩地 2018-07-21 |
|
也就是说,由于佛在因地时(即成佛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从最基本的不净观往上进修种种法门到最后成佛;从庄严地(即庄严佛菩提的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通达位、十地位)一直到究竟解脱的如来地(即成佛),在在处处所修诸法,都胜过声闻乘阿罗汉、缘觉乘辟支佛,所以佛就被称为无上尊。所以,阿罗汉和辟支佛都不能被称为佛,不能被称为无上尊。本书在后面会对阿罗汉、辟支 | 三摩地 2018-07-21 |
|
七者大愿∶若有众生,供养我者,我供养他者;或我造、他造寺舍僧房、伽蓝佛塔、禅房兰若、独静之处;或我造他造,一切功德,及造菩萨诸佛形象,令他布施,修立福佑,遍于法界,回向一切诸佛菩提,令一切有情,同沾此福。及有他人自己、朋友同伴、师长,修行苦行,节身断食;持戒、破戒;有行、无行;和尚阿阇黎教导称说,听受我教、我受他教,同行同业,共我有缘,令发菩提之心 | 三摩地 2018-07-21 |
|
菩萨尚在第七住位明心的时候所证的是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可是依这个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进修到了初地满心时,是有能力可以取证有余涅槃、无余涅槃的,但是菩萨并不取证这个二乘涅槃,一直留著最后一分思惑而不断除;留到了三地满心时,四禅八定已经具足,也在一大阿僧祇劫以前就断我见了,当然是可以取证灭尽定而成就俱解脱果,可是菩萨仍然不取证俱解脱,还是保留最后一分思惑而 | 三摩地 2018-07-21 |
|
法身佛虽与二十一心所法相应,而不堕于觉知心性种种相中,依其自觉圣智所缘佛菩提境界,建立报化身佛之一切法施运作。化身佛为佛子说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及真实心之般若智;报身佛唯说唯识种智之智慧,不说六度。是故方广诸经中,属于唯识种智之般若,皆是报身佛所说;或有依于化身中而于人间说者,或有不依于化身而纯以报身说者,其义深妙,非未证悟者所能知之,是故 | 三摩地 2018-07-21 |
|
声闻菩提系从闻而得,声闻人没办法自己证悟四圣谛、八正道等法,必须要亲从佛陀听闻之后,才能取证四圣谛、八正道;缘觉菩提系从思维而得,辟支佛人从某一因缘去体会,然后自己思惟,而不是从别人那里听法而得来的,是从缘而悟的,辟支佛人所证的解脱仍然不是究竟,只能出三界生死,但是仍然无法了知涅盘解脱中的境界是什么,所以是少分觉悟;因为是少分觉悟,所以叫他作辟支佛 | 三摩地 2018-07-21 |
|
这是说,诸佛如来既然自己得到了无量无边的利益,又能怜愍众生而救济众生的生死苦,利益无量的众生同证解脱果及佛菩提果,所以如来有如法住胜;这与二乘圣人得到解脱法以后,只能在舍寿前的短短数十年中救度众生离开生死苦,不能世世常在人间救护众生同离生死苦,所以说如来有如法住胜。三、关于佛之智胜《优婆塞戒经》卷3〈16息恶品〉云:云何智胜?如来所有四无碍智,非诸声 | 三摩地 2018-07-21 |
|
也就是说,由于佛在因地时(即成佛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从最基本的不净观往上进修种种法门到最后成佛;从庄严地(即庄严佛菩提的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通达位、十地位)一直到究竟解脱的如来地(即成佛),在在处处所修诸法,都胜过声闻乘阿罗汉、缘觉乘辟支佛,所以佛就被称为无上尊。所以,阿罗汉和辟支佛都不能被称为佛,不能被称为无上尊。本书在后面会对阿罗汉、辟支 | 三摩地 2018-07-21 |
|
然而诸佛的庄严都是清净的,从不以不清净的行为庄严佛菩提。第二、果报清净:诸佛在佛地的果报,没有不净之法,所以经上说习气烦恼随眠永断无余;因为永断无余,没有一丝一毫习气,所以说果报清净。这二种清净因缘的力量,会导致初十十到后十十,也就是从最前面所作的一百件事情或一百次说法,到最后做的一百件事情或一百次说法,都没有人或天主、天人能说佛有什么过失。如来还 | 三摩地 2018-07-21 |
|
那时,五百马往生所成的天子已经善于调伏自己的心性,于未来世将得证辟支佛;那匹日藏大马,在未来世将会以最虔敬的心、最上妙的饮食来供养无量无数诸佛的功德,得以成就实证佛菩提的助道次法,然后作究竟佛,名号叫作善调如来、应供、正遍知。善男子!这个世间里,没有任何一种上妙的美味饮食是如来所不能得到。善男子!如来纵然食用草木、土块、瓦砾这些粗劣得难以下咽的东西 | 三摩地 2018-07-21 |
|
)亲近、供养、奉承之后,接着还要在法义上求问;也就是说,要从善知识那里把解脱道弄清楚,把佛菩提道弄清楚,把见道应该有的知见、方法与次第弄清楚,当然也要把追求见道功德前应该有的心态、次法、资粮、条件弄清楚,然后跟著善知识修学,不久之后,佛法就可以有成就啦!接着,平实在此要教导大家依成佛之道的内涵来观察。大乘法中的善知识有不同的层次,大略来说有六个阶段 | 三摩地 2018-07-21 |
|
法身佛虽与二十一心所法相应,而不堕于觉知心性种种相中,依其自觉圣智所缘佛菩提境界,建立报化身佛之一切法施运作。化身佛为佛子说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及真实心之般若智;报身佛唯说唯识种智之智慧,不说六度。是故方广诸经中,属于唯识种智之般若,皆是报身佛所说;或有依于化身中而于人间说者,或有不依于化身而纯以报身说者,其义深妙,非未证悟者所能知之,是故 | 三摩地 2018-07-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