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平实导师本不欲多言,然出于无尽的慈悲,怜悯大众受诸蛊惑失却正理、乃至毁谤三宝造极重罪,所以在琅文持续上网刊行将近两年后,责成弟子行文匡正法道,令谤者有缘见之得以改正,亦令大众由此救护而免受恶说荼毒,于正法生起护持之正念,以为将来亲证大乘佛菩提道殊胜功德之增上缘。辨正之第一篇(下分章节)是依琅琊阁所论述的三篇关于大乘见道之质疑处来作回覆;从第二篇起, | admin 2021-01-02 |
|
释迦如来慈悲无极,自然派遣弟子来此末法世间弘护正法,难道说有人认为不要弟子护持正法才是如来应有的作为?且不说谁来,就来住持佛法者而言,应讲说三乘菩提正法,还是断常二见邪法、俗法?是应依大乘佛菩提来说含摄三乘的成佛大道,还是依二乘菩提而只说阿罗汉灰身泯智之解脱道入灭小法?不问自明。当平实导师指出判定佛门外道的关键时,使得中国大陆依附佛门之许多外道(六 | admin 2021-01-02 |
|
因为修学佛道里面所含摄的解脱道,或是最后的这个佛菩提道,都不能离开止观。那么二乘人所修的入了三摩地,就是二乘的止观,那二乘的止观它就是只是局限于一切有为法,一切因缘所生法的无常、苦、空、无我,从这里能够止息于这些法,然后能够去观察而去断除我执、我所执——那么这个是二乘阿罗汉的修证的内容。那么他们说了他入三摩地,以什么方便来圆满通达他的解脱 | admin 2020-08-28 |
|
我们给大家提纲挈领的来看,佛陀所传授的不外乎就是解脱道跟佛菩提道这两大的真理。解脱道谈的是什么呢?解脱道谈的就是要降伏烦恼,乃至于究竟解脱烦恼。这里面就牵涉到说,什么是真正的烦恼。比方说我们刚才说,世间的一切因为贪欲而引起的、种种没有办法让你顺遂的这些境地,是不是烦恼呢?是,这些是烦恼。可是,就我们刚才看到一般人所能体会到所谓的洒脱、豁达的境界来讲 | admin 2020-08-28 |
|
今天要开始探讨佛弟子在佛菩提道上修行的四种方便行,也就是佛弟子想要证悟佛菩提的四种前方便。这四种前方便非常重要,它是佛弟子在佛法修证上直接切入的正因,如果不修这四种方便行,佛菩提道就很难有证悟的因缘。这四种方便行是哪些呢?第一,行根本方便;第二,能止息方便;第三,生长善根方便;第四,大愿平等方便。我们先看第一,行根本方便。《大乘起信论》卷2,马鸣菩 | admin 2020-08-28 |
|
马鸣菩萨说:佛弟子修证佛菩提的正因,大略来说有四种方便行,第一,行根本方便,第二,能止息方便,第三,生长善根方便,第四,大愿平等方便。这是佛弟子在佛法修证上直接切入的正因,如果不修这四种方便行,佛菩提道就很难有证悟的因缘。上一集已经解说第一行根本方便,今天要继续探讨第二能止息方便。《大乘起信论》卷2,马鸣菩萨开示说:二、能止息方便,所谓惭愧及以悔过 | admin 2020-08-28 |
|
马鸣菩萨说,佛弟子修证佛菩提的正因,大略来说有四种方便行:第一,行根本方便;第二,能止息方便;第三,生长善根方便;第四,大愿平等方便。这是佛弟子在佛法修证上,直接切入的正因,如果不修这四种方便行,佛菩提道就很难有证悟的因缘。前面两集已经解说:第一,行根本方便;第二,能止息方便;今天要继续探讨第三,生长善根方便。《大乘起信论》卷2,马鸣菩萨开示说:三 | admin 2020-08-28 |
|
意思是说,假使两个人往世修学佛菩提的时程、精进、懈怠各不相同,那么来到这一世,却都同样地帮他们证悟佛菩提,让他们都同样地证悟了,叫作齐头式平等,那是假平等,不是真平等,必须是立足点上的机会平等,才是真平等。学佛不能只看这一世,而是过去无量世累积下来的福德庄严以及智慧庄严。令其安住无余涅槃,这是说无余涅槃的本际如来藏确实可以实证,所以菩萨立下誓愿尽未 | admin 2020-08-28 |
|
七者大愿∶若有众生,供养我者,我供养他者;或我造、他造寺舍僧房、伽蓝佛塔、禅房兰若、独静之处;或我造他造,一切功德,及造菩萨诸佛形象,令他布施,修立福佑,遍于法界,回向一切诸佛菩提,令一切有情,同沾此福。及有他人自己、朋友同伴、师长弟子,修行苦行,节身断食;持戒、破戒;有行、无行;和尚阿阇黎教导称说,听受我教、我受他教,同行同业,共我有缘,令发菩提 | admin 2020-07-30 |
|
因此,所谓无三自性,若是无依他起性,不仅没有蕴处界及诸法等法的存在,当然也没有意识觉知心可以闻、思、修、证佛法,那是谁修证三无性?若无遍计执性,则尚且没有无明及业爱种子,更无此世五阴世间,那是谁能修证三无性?若无第八识圆成实性,则依他起性及遍计执性皆无,尚且没有此世蕴处界,那还有谁能够于依他起性修除遍计执性而成就解脱果?若无第八识的圆成实性,尚且没 | admin 2020-07-27 |
|
再者,欲得证无生法忍—大乘佛菩提之增上慧学,须由大乘真见道入手—破参明心,证得第八识法界实相心如来藏而发起般若中道智,然此唯是大乘无生忍(已亲证并能够安忍自心如来藏之本来无生)之人无我智,唯阶别教七住位,尚不得法无我智,名为真见道位之习种性菩萨,此后尚须消除异生性、熏习修道性、熏习增上慧学。在修学种智过程中,随时随地将其所学,配合所悟如来 | admin 2020-07-23 |
|
还没有悟的护法神之中,层次比较高而威德比较大的神,听说某某比丘或某某比丘尼证悟了,他们就会来护持,于是原来层次低的护法神就得让位,开始听从层次高的护法神,共同护持那位证悟的法师弘法,同时就从法师那里获得佛菩提的亲证。所以护法神也会有层次差别不同,这原则是永不改变的,唯一不同的是,全都要归依韦陀菩萨的意旨来护持正法。既然证悟者的护法神层级很高,那些人 | admin 2020-07-23 |
|
即使像这样被说为“在这个诱人的开悟陷阱,步步深入很难脱离”,禅子们一样无怨无悔,莫说一生这样过,十百千生也这样过,因为他们是佛菩提道的真正学人。即使今天琅琊阁写手解释他的批评是专指平实导师与正觉教团,并非评论古时广大禅宗丛林学人,然而这只是诡辩,所以者何?恶评正觉教团时,即等于恶评中国禅宗一切禅师,所悟殊无二致故。中国禅门这些毕生出家的专 | admin 2020-07-12 |
|
所谓的佛菩提,就是菩萨要成就佛道,必须经历菩萨五十二阶位的修行,从十信位开始,经过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依序进修,最后才能圆满成就自己的佛国净土。也就是说,菩萨从初发心开始,经过一个大劫乃至一万个大劫,才能对佛的开示圆满具足,因而转入十住位开始在外门广修菩萨的六度万行,这时已经开始与众生广结善缘了,当菩萨在外门广修六度万行圆满时,得以 | admin 2020-07-06 |
|
哪三乘菩提呢?就是声闻菩提、缘觉菩提、佛菩提。所谓的声闻菩提,就是声闻人听闻佛的音声法教开示,知道有涅槃本际不灭,因而观察及觉悟四圣谛等解脱正理,因而断了见惑、思惑,死后入无余涅槃的菩提分法。也就是说,声闻是以四圣谛为主旨,四念处观为观行的法门,以八正道为实行的方法,因此断了三缚结──我见、疑见、戒禁取见,成为初果的须陀洹,乃至断尽五上分结──色界 | admin 2020-07-06 |
|
所以说佛法当中基本上是两个主要道,就是佛菩提道和解脱道。那上品中生的菩萨,他不仅是要了解解脱道,而且到了极乐世界是纯说第一义的正理,也就是说纯说第一义谛的正理,你要在七天能够实证而且到了明心,听佛开示明心,也就代表说,你在娑婆该要有的资粮的建立,还有障难的排除也很重要。所以说这时候到了七天以后,应时就能够蒙佛菩萨的加持之力而能够到十方,历事十方诸佛 | admin 2020-07-06 |
|
然而即使只是说出来世成佛名号的授记,假如你就是被授记的菩萨,可想而知,你当时的心境会是如何踊跃呢!世尊摄受守护众生的善巧方便,真的是不可思议!因为永远知道在什么时节因缘,用什么样一种方式来摄受众生,令其继续而坚定地往佛菩提道上迈进。须摩当时听闻世尊的授记之后,深生信敬,五体投地,又发了更大的誓愿:持此施綖所有功德,于未来世,盲冥众生,为作眼目;无归 | admin 2020-07-06 |
|
因为知道须摩得度的因缘到了,为了要使须摩他的佛菩提道更加快速地成就,也因为知道须摩会因为能够供养世尊而发起清净的誓愿,所以就慈悲接受须摩供养线缕的这个事情。看起来这一缕丝线,并不是特别贵重的物品,但因为所供养的是无上福田的世尊,所以未来所得的果报,就是无量报,这是世尊在《优婆塞戒经》中之所开示过的。 ------《三乘菩提之佛典故事》<第029集贫人须摩 | admin 2020-07-06 |
|
至于解脱道的慧之外,还有一个就是佛菩提道,佛菩提道它的修法,就是要参禅来悟这个如来藏,知道我们的身心乃至山河大地,简单说就是五阴、十八界都是因为有如来藏才能够现起。所以这两者的不一样,在于解脱道它是要断一念无明,也就是要断烦恼;那佛菩提道呢?它是要断无始无明,就是我们所说的所知障,也就是尘沙惑。至于解脱道的部分,它就是一念无明的内容,它就是包括见惑 | admin 2020-07-06 |
|
同样的道理,世尊观察众生的因缘,知道众生若是能够及时得到某一种程度的福德,就可以在佛菩提道的过程之中,更快速地成就,而同时可以利乐很多的有情。因为前面已经说过,能够供养到世尊,他的果报是无量无边的,所以怜悯众生的缘故,世尊才接受他的供养。 换言之,世尊接受众生的供养,依然是事出有因。假如观察众生的因缘是不成熟的,或者是根本还没有发菩提心,只是知 | admin 2020-07-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