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因着戒律自己能够全心安住于法道上的修学,如此不但解脱果能够成就,佛菩提道也能够快速的前进。所以能够持戒就不会有后悔的心,不会有后悔的心就会产生欢喜心,能够肯定自己,能够肯定自己当然能够心安理得;所以因为心安理得,当自己修学无相念佛,或者是修定的时候,就很容易和轻安相应。我们知道在初禅、二禅当中都有喜和乐,这也一定要我们身心轻安,才能够得到这种殊胜的 admin

2020-02-20

如果已经深入佛法的解脱道以及佛菩提道两大甘露法门,再把佛教、佛法和其他宗教,乃至科学、哲学、艺术等世间法相比较的话,就会发现:只有佛法的解脱道以及佛菩提道能够让人实证解脱,出离三界火宅,了脱生死;而其他世间所有一切法,却都没有办法做到这一点。过去诸佛不但发现了宇宙以及生命一切诸法的根源——如来藏,也把祂的体性完全弄清楚了;并且依着祂的体性 admin

2020-02-20

也就是说:如果你不能知道有真心存在,也不能知道祂的种种体性的话,那么你学任何法,对于佛法、佛菩提道来讲都没有好处!那么到底什么是“本心”呢?我们再来看禅宗的祖师洞山悟本禅师怎么说,《洞山悟本禅师语录》卷一云:“如今学者只知有十方诸佛,且不知有十方诸佛出身处,空知有佛不得成佛。”(《筠州洞山悟本禅师语录》卷1)也就是说:禅宗所说的 admin

2020-02-20

但是这却是断除我见、我所见的实修,如果愿意听从佛语,这样子去布施的话,就会很容易和佛法的解脱道、佛菩提道相应了。所以说一切施和不思议施,除了有大福德之外,同时还有大功德。佛陀又说,能够布施给十一种对象,就叫作不可思议。因为这十一种人通常是大家都不愿意布施的对象。譬如第一种就是恶人,大家看了就讨厌,但是你愿意布施给他,那就真的是不可思议的布施。第二种 admin

2020-02-20

所以透过这样的方便,这个是十方世界的菩萨,往往都是如此来行这个佛菩提道。所以菩萨应该广有福德,因为你广有福德的话,人家才会想说我学佛,这个未来生我可以富足、我可以得利。那如果是今生因为一些资财并不具足,这时候你就要显出另外一种德行,就是让自己的戒行、让自己的行谊能够突显出来;让众生能够了解知道说:学佛人他真的跟我们一般人不一样,他是可以靠近的,靠近 admin

2020-02-20

初住菩萨经由财布施(资助印行善知识的书籍)来含摄法布施,这个内容意义非常深远!因为只有法布施可以让有情建立佛法正知正见,能够让有情知道如何是生死之苦,怎么样能够断除生死之苦而脱离三界!可是财布施的未来世果报只能在欲界中领受,在欲界中只能够脱离贫穷!而只有法布施能让有情能够断除无明(能够断除一念无明,以及无始无明)来修学解脱道,来修学佛菩提道!可是财 admin

2020-02-20

所以,有智慧的人应当随分,随着自己有多少财物与能力而欢喜布施,因为除了布施之外,没有方法能够得到人间或天上的快乐,乃至佛菩提道无上的解脱快乐。所以佛陀在经典中常说:有智慧的人观察到自己虽然很饿,只剩下一口食物,自己吃了就可以维持生存,但此时还有一个即将饿死的人出现在面前,智者都应将这一口食物布施给对方,让他得以继续活命。这才是菩萨啊!布施救护众生的 admin

2020-02-20

同时如果无法正确说明器世间形成的原因,或者违反三界唯心的真理,这样的知见便会造成修学障碍;而我们也要了解到真正要净化器世间,必须要从内心作起,这样子才能达到真正的效果;而十善业是一切善法的根基,因此无论要往佛菩提道快速成就,或者想要净化世间,都是不能离开十善业的。-----《三乘菩提之菩萨正行(二)》<第085集十善业与器世间>高正国老师 admin

2020-02-20

但是这却是断除我见、我所见的实修,如果愿意听从佛语,这样子去布施的话,就会很容易和佛法的解脱道、佛菩提道相应了。所以说一切施和不思议施,除了有大福德之外,同时还有大功德。佛陀又说,能够布施给十一种对象,就叫作不可思议。因为这十一种人通常是大家都不愿意布施的对象。譬如恶人,大家看了就讨厌,但是你愿意布施给他,那就真的是不可思议的布施。第二种人是毁戒者 admin

2020-02-20

前面两种方式虽然都是摄护诸根的方法,但是在修学路上还是要再配合解脱道与佛菩提道的正知见来修学,也就是要了解种种六尘我所境界,都是因缘所现、是生灭之体性,不仅无法长久拥有,而且如果执着它,便会有种种的过失及引生痛苦;因此从道理上去了解观察验证,并且配合蕴处界诸法中无有真实我,只有自心如来藏才是不生不灭的真实我等知见来修学,将来行者就有机会能够断我见而 admin

2020-02-20

持戒在佛菩提道中,居于非常重要之角色,因此正确的了解自己持戒的类别与位置,对于大家来说都是很重要的;因为我们都希望自己所持的是正确的戒法,也能够经由持戒而到彼岸,乃至能够成就佛道。因此今天我们探讨的主要内容,就是要了解持戒与波罗密的关系。我们先引在《优婆塞戒经》卷6中的开示:【善男子!有戒非波罗蜜,有波罗蜜非戒,有戒有波罗蜜,有非禁戒非波罗蜜。是戒 admin

2020-02-20

《楞严经》卷8佛开示说:想要求证佛菩提或修证禅定,不能吃五辛。五辛如果熟食会使人增长淫欲,如果生吃会使人增长瞋恚;吃五辛会使得善神远离,饿鬼接近,福德就会渐渐地削减。修学佛法必须要有许多的助缘来帮助,护法善神也是助缘之一,如果吃五辛就会使得护法善神远离,所以要避免吃五辛。另外,不能用残食----残食就是剩下的食物,也不能用不清净的物品来供佛。甚至像榴莲 admin

2020-02-20

佛法的修行,是以实证生命实相的佛菩提智能为主轴,同时显示实证解脱生死的功德,但要实证佛法智慧之前,必须要有次法的福德作为辅助的资粮,且必须要修集一定的福德为先,所以次法就是实证佛法智慧前所必须具备的基础。菩萨修行的法门当中,以四摄六度来看,布施这个法,无论在摄受众生的方便善巧,或者修学能度过生死到彼岸的法门,都是最先要去实践布施这件事。次法的施论、 admin

2020-02-20

所谓的定力,就是要有欲界未到地定的功夫来降伏性障,于未来证悟时能够断除烦恼,并且成功转依真心的体性,得以不退转于佛菩提。这也证成了佛在《大般涅槃经》卷31的开示:菩萨定慧亦复如是,先以定动,后以智拔。如果菩萨没有未到地定来降伏及动摇性障,就算未来能够证悟,还是无法成功转依真心无所得的体性而发起般若智慧,未来还是会退转于佛菩提。所谓的慧力,就是要具有正 admin

2020-02-20

只要透过修学去除染污烦恼生起实相智慧,将来福德与智慧圆满具足了就能成佛!所以对佛弟子来说,学佛最终的目的就是要成佛----成就佛菩提,也就是佛的无上正等正觉。因此发菩提心就正如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当中所说的【菩萨初发心,缘无上道:‘我当作佛’,是名‘菩提心’。】(《大智度论》卷41)这个菩提心《华严经》中记载说:(祂是)“一切 admin

2020-02-20

但这些神和鬼的存在,乃至这些种种烧纸钱火供的这些护摩的种种这些作法,其实以佛弟子----正信佛弟子----的看法,都知道这些是生灭的有为法----是有为的生灭法,这些法都是与解脱道无关,乃至也与佛菩提道无关,与三乘菩提都毫无关系,因此佛弟子就不归依这些外道天神以及外道法。但是这些外道都同样是众生,只是正信佛弟子不承认他们是可以归依的对象罢了!而这些神鬼的这些所 admin

2020-02-20

所以说声闻缘觉也是要念佛,那么修学佛菩提道的菩萨当然更是念佛。因为菩萨修学就是要成就佛道,那当然也要念佛,要系念着佛地的种种功德庄严,要早日成就这种种功德庄严,当然自己就要勇猛精进,所以说菩萨也不离念佛。这个是说三根普被----说念佛法门是三根普被。第三个殊胜是现世得利。另外念佛法门还有一个殊胜的地方,就是说它是现世得利。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讲,很多人是 admin

2020-02-20

首先要说明的是,读密续的时候是要有一点认知的:第一、密续多半是言不及义的;也就是说,它所说的是与佛菩提道、解脱道是无关的,甚至于与世间的善法也是相违背的;那这部密续也是这个样子,说到法义之处也是错误的。第二、它会一再的强调说,某一个法门或是咒语它是极为殊胜的,目的只是要引这个娑婆世界中凡事都要快速----求快速成就的众生上当罢了!同时各位也会看到说,我 admin

2020-02-20

由此可知,只有实证佛菩提的根本心——第八识如来藏,才能作这个永远不失的善业,因此有的菩萨就为了这个缘故,而发菩提心求证佛菩提;并且菩萨悟后,还要转依如来藏的无所得、本来清净的自性,而使意识自己变成清净心;这样来依于本来清净的此经----如来藏来行善,才能成就未来无上正等正觉,才不会落入有所得心、有期待心的意识觉知心境界去行善;如果是落到意识境 admin

2020-02-20

这是因为这些僧众经过三个月----九十天----的结夏安居,在这九十天当中,不断地精进努力的修行,所以会有许多的出家僧以及菩萨,得到了佛菩提道或是解脱道的实证,所以在七月十五日这一天,又称为佛欢喜日;因此在这一天,我们为往生的父母,以饮食等四事,来供养有果证的菩萨、众僧的话,福德非常的大,所以能够度脱七世父母、六种亲属,都能够让他们得出三途之苦。而这和我们 admin

2020-02-20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