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三贤位是指十住、十行、十回向位,其中的十住位又叫作十发趣;十发趣,意思就是说有十个层次让你发起那个心:趣向佛菩提道,以及趣向大乘的解脱道;这叫做十种发趣,也就是十住心。那十住位的修行是从初住位的布施到十住位的见性,这都是习种性的人。初住位是修布施,你们没有办法做法施,那你就做财物的布施;二住位严持戒法,……乃至六住位熏习般若;那你破参的 | admin 2020-06-08 |
|
但是将来到达慧解脱时,平实却要请求您回小向大,重新生起一分思惑、留惑润生,来修学成佛之道——佛菩提道,成为留惑润生的菩萨道实行者,您就对平实没有负恩了。关於佛菩提道,请您直接阅读平实所造的其余诸书,就会知道如何入道了!如何是上面举示的心解脱及慧解脱?【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圣弟子清净信心,专精听法者,能断五法,修习七法,令其满足。何等为五?谓 | admin 2020-06-08 |
|
能够如是亲证无为法的人,就能出生般若智慧,乃至佛地的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和成所作智等四智,也是同样的道理,都是由于佛菩提道的修证而得以出生;因此在种智中说,四智是所生法,非是所显法。各位菩萨,经过前面说明以后,相信您对五位百法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认识与了解。我们可以总结来说:这五位百法之生起是有其次第性的,要依八识心王为最先,然后依五十一心所 | admin 2020-06-08 |
|
因此这才有了修学佛菩提道中菩萨的一切施时不生忧悔,也当然就会有见众恶事而能堪忍了。--------《三乘菩提之菩萨正行一》<第96集菩萨为什么应观福田与贫穷田而布施>章正钧老师 | admin 2020-06-08 |
|
」经中所说如来的所知所见,我们现在还没有办法实证,不代表它不存在;到目前为止,佛教声闻乘的证果丶出三界,我们已经证明是可以实证的;辟支佛的因缘观,我们也可以证实它是可以实证的;佛说的佛菩提道:证悟明心丶眼见佛性丶道种智,我们证明确实可以实证。由此证明,世尊没有一件事情欺骗我们,所以我们目前还没有能力实证的经中说法,当然应该要继续信受。[2]如来藏难思 | admin 2020-06-08 |
|
世尊为了度化阿罗汉们回小向大,继续进修佛菩提道,早已预埋伏笔于四阿含之中,以待后时缘熟而说胜妙之成佛法道。--------《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一》<第065集佛教的典籍真是难懂难读的吗?>正圜老师主讲 | admin 2020-06-08 |
|
(二)菩萨僧,以佛菩提道为其主修,有出家和在家的形相。在家的菩萨,即使不剃发染衣,只要能够证悟第一义谛般若实相,便可以叫做僧。这种僧也叫做胜义僧,如观自在菩萨、普贤菩萨、文殊菩萨、大势至菩萨等。按照戒定慧的不同,可以分为凡夫僧、胜义僧、哑羊僧、无惭愧僧。根据三乘菩提的不同,可以分为声闻僧、缘觉僧、菩萨僧。--------《三皈正受(三皈五戒十善)之一受持三 | admin 2020-06-08 |
|
这一些经典所说的,包括了真心所含藏一切种子的功能差别,这个是属于佛菩提道第三阶段所进修的;这也是禅宗的开悟明心者,通达了别相智之后,要进入初地的时候所必须要通达的。通达了《楞伽经、解深密经、胜鬘经》,才能进入初地,这是属于般若智慧的一切种智;对一切种智有了部份的证知,就是初地菩萨的无生法忍的成就,名为道种智。继续次第进修,地地增上,到最后,对于一切 | admin 2020-06-08 |
|
阿罗汉在具足十种断除烦恼的智慧以后,他就把痴结给断了;但是他还有佛菩提道的无明还没有断尽,所以阿罗汉并不是一个真正断痴的人。再来说慢,慢有七种;与人较量,高抬自己,就是慢(较量于他,令心高举)。但是还有一种慢,是阿罗汉必须断除的,就是我慢:把五阴当中的一阴,当成常住不灭的我,然后依于这样的一个常住不灭的我,觉得让自己的五阴存在于三界中,有喜乐。那这 | admin 2020-06-08 |
|
菩萨尚在第七住位明心的时候所证的是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可是依这个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进修到了初地满心时,是有能力可以取证有余涅槃、无余涅槃的,但是菩萨并不取证这个二乘涅槃,一直留著最后一分思惑而不断除;留到了三地满心时,四禅八定已经具足,也在一大阿僧只劫以前就断我见了,当然是可以取证灭尽定而成就俱解脱果,可是菩萨仍然不取证俱解脱,还是保留最后一分思惑而 | admin 2020-06-08 |
|
同时要教导出家弟子学习八种智慧,这八种智慧我们一一来为大家说明:第一种叫法智,法智它主要是讲解脱道以及佛菩提道的总相智慧;也就是说法主要的范围与梗概。譬如说解脱道的主要范围就是出离三界生死,它的果德就是到解脱果——阿罗汉解脱果;佛菩提道的主要范围,它是要最后成就佛道,它要历经三大阿僧只劫,要历经菩萨的五十二个阶位一一修学,最重要实证是要实 | admin 2020-06-08 |
|
这种法会所要达成的目标,所获得的结果,以及法会的主要内容,都不在「事密行门」的蒙山施食法上,也不在咒语「事密行门」上,而是在三时系念中的第一义谛的开示内容上,以第一义谛理密的开示,来帮助与会的佛弟子,以及来会的鬼神众生,可以同证解脱道和佛菩提道。事密的蒙山施食,在这种法会中,只是陪衬的法,只是方便藉用法,不曾因此而以之作为了义法,何曾与般若理密相涉 | admin 2020-06-08 |
|
《心经密意》所谓的无始无明,就是《胜鬘经》所说的无明住地,也就是众生因为不明白阿赖耶识、庵摩罗识、真如的内容不同以及不明白三个阶段的演变,而产生的心上烦恼、止上烦恼、观上烦恼、禅上烦恼、正受上烦恼、方便上烦恼、智上烦恼、果上烦恼、得上烦恼、力上烦恼、无畏上烦恼等恒河沙数佛菩提道中之修所断烦恼,以致过恒沙数等法应得不得、应证不证所生的上烦恼,这些上烦 | admin 2020-06-08 |
|
佛法之内涵,唯有二主要道——解脱道与佛菩提道,除此以外,无别佛法。解脱道者谓:断除我见及我执,于声闻法中即是初果至四果所断之烦恼也。初果所断之烦恼为三缚结,即是我见、疑见、戒禁取见;二果所断烦恼为减低欲界烦恼之贪着,令贪瞋痴淡薄,名为薄贪瞋痴;三果所断烦恼为五下分结,即是欲贪、瞋恚、我见、戒禁取见、疑见;四果所断烦恼为五上分结,即是色界贪 | admin 2020-06-08 |
|
我们所要求的是:把一念无明的四种住地烦恼断尽而证得解脱果,是要把佛菩提道的所知障随眠一分一分地修除掉,这才是我们所要用功的地方。《甘露法雨》 | admin 2020-06-08 |
|
真常唯心就是明心的人证得阿赖耶识以后,渐渐了知佛菩提道之二主要道,他就开始悟后起修,去断除烦恼障的现行,成就解脱果而不取证;另一方面则是跟随善知识修学般若的别相智及一切种智,一分一分断除所知障的随眠;在进入初地通达位的时候开始,在修除「修所断的所知障随眠」时,也同时作意修除烦恼障的习气种子;第八地起,任意除断烦恼障习气种子。直到最后身菩萨位,断尽最 | admin 2020-06-08 |
|
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示现,让世人看我们走解脱道或者走佛菩提道,最后的成就必然是有别于世间法(而弃舍一切世间法),必然是有别于世间人追逐五欲的成就,所以必然是要以(弃舍五欲的)出家相来示现,所以必然会有出家的过程。那么接下来就是成道的过程。如果以我们的世尊来说,祂在成道之前还历经了苦行:六年的苦行,日食一麻一麦,非常非常的辛苦。我们也知道世尊做这样的示 | admin 2020-06-08 |
|
--------平实导师《楞伽经详解》第一辑但您出家以后若是兼受菩萨戒,想求成佛之道的法义,想要成为菩萨而不是想要成为阿罗汉,那么您在戒律及法义上都必须特别注意下列两件事:在大乘法中出家,不该依解脱道的法义作为主要内容而修,应该以佛菩提道的法义作为主要内容而修,所以您在解脱道方面,只要能断除我见、薄贪瞋痴,也就够了!然后就继续依止佛菩提道的法义内容而修&mda | admin 2020-06-08 |
|
所以,佛教乃是相信忏悔的,而且在大乘佛菩提道的菩萨们,是更应该修集这样的善根福德。所以,要实践成就忏悔这个善法,是菩萨所必须的;而且一切的佛弟子,是应该保持这样子的功德,要来实践忏悔,乃是积极进取的勇勐。也就是说,菩萨在改往修来的过程当中,除了实践忏悔之外,还要努力转变自己的心念,成就清净无恶的善净心行。菩萨还要反方向的努力去作,来改变这个染恶的势 | admin 2020-06-08 |
|
也就是说,这善十一法不仅是佛子们修证解脱道与佛菩提道的基础行门,也是放诸四海皆准的无上妙宝。菩萨在漫长的修道成佛过程当中,无非是要透过实证,来修正身口意的不善之业,使心地渐渐转为清净,而到达佛地的究竟清净境界;因此,能够如实了解这十一个善法,对菩萨道行者而言,是非常重要的。然而这善十一法是不是遍一切性、遍一切时、遍一切识呢?是不是遍行于三界九地呢? | admin 2020-06-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