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但此时的清净三归依却是不共外道,虽然只是在外相上世间的住持三宝上来归依,却是在这样的趣向过程中,使得菩萨分证解脱道与佛菩提道的因缘一分一分地成熟,这是外道法所没有办法成办的部分。菩萨修学的阶位次第增进之后,来到了六住位,一样要如同二乘人去观蕴处界虚妄,乃至也要断我见;此时所证之法,有通于二乘人的一分——所谓的二乘的空、无相、无愿三昧,这是 | 三摩地 2018-07-22 |
|
而如此辗转福德与智慧互为庄严,这就是后无住行施,福智无能比的阶段,这才是能够快速佛菩提道的原因。这一段话的最后,世尊开示:何以故?夫智慧者能修善法,具足十善,获得财富及大自在;得是二故,故能自利及利益他。(《优婆塞戒经》卷2)世尊作了一个结论说:因为智慧的缘故,所修的善法的福德会更庄严,乃至十善具足;其中辗转所得的福德上的财富,以及智能上所显示出来 | 三摩地 2018-07-22 |
|
又因为菩萨戒是要尽未来际一直受持下去的,所以菩萨戒之中还有开缘的部分,而这个部分更是要依止于智慧上的观察以及菩萨三聚净戒的精神,才能够作出犯戒与否的判断;也正是这样,才能够支持菩萨三大阿僧祇劫佛菩提道的修证。再者,学人若不是依于智慧的观察与判断,能够少分、多分地信受因果;若不能信受因果,当然就会对持戒的严谨与否是会有所影响的。所以严谨持戒的背后,也 | 三摩地 2018-07-22 |
|
所以,有这样回向佛菩提道的一念,当然又是有一分的福庄严。所以,从以上的说明就可以知道,为什么念佛、法、僧,名智庄严;念戒、施、天,名福庄严的道理。而在《优婆塞戒经》中,世尊又开示说:善男子!菩萨具足是二庄严,能自他利;为诸众生受三恶苦,而其内心不生忧悔。(《优婆塞戒经》卷2)因为有了第一分的福德与智慧的庄严,这是自庄严;正是因为有自庄严的缘故,初发 | 三摩地 2018-07-22 |
|
菩萨从过去久远劫以来,因为见到佛在世间示现的种种神变及智慧庄严,所以也就发心想要学佛,这就是菩萨初分的智慧庄严;他对于佛菩提道是可以成就的,或者是应该要走佛菩提道的这个道理,已经是心得决定,因为这也是从智慧的观察及思惟之后,所得的初分的智慧庄严。乃至菩萨终于有一世明心而进入七住位,有了般若的智慧庄严;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这个时候,他不但能够念十方佛 | 三摩地 2018-07-22 |
|
学佛的目的是要求离苦得乐,但是不管是解脱道或者是佛菩提道,得要是无所得,才能真正地离苦得乐;既然是无所得,怎么还会有永远呢?进一步说,怎么还会有乐永远存在呢?那么像这样子了解无所得的道理之后,才可以真正地离苦得乐。 (原标题:离苦得乐只是相对最终无所得) | 三摩地 2018-07-22 |
|
而菩萨之能够生于安乐、死于安乐的条件,是说:从亲证佛菩提道为前提,然后依于次第修学,发愿世世回入三界来利乐有情,同时转依如来藏的无我性,进一步亲证,才终于也能够达到生于安乐以及死于安乐的境界。 (原标题:菩萨如何生于安乐死于安乐四) | 三摩地 2018-07-22 |
|
解脱道的法是要摆在最后面,而佛菩提道的法呢,那可是要在般若度的时候,才详细宣说的。先来说说苦与乐的定义,一般而言,佛法中的定义,若是说某甲离开某一种境界之后,一直还在想着可不可以再回到那一种状况?有一种这样的情形的时候,就说某甲当时所处的是一个乐的境界。譬如说,夏天的时候吃了一杯冰淇淋,吃完之后当然意犹未尽,还想再来一杯冰淇淋,这个时候就说,吃冰淇 | 三摩地 2018-07-22 |
|
而菩萨之能够生于安乐、死于安乐的条件,是说:从亲证佛菩提道为前提,然后依于次第修学,发愿世世回入三界来利乐有情,同时转依如来藏的无我性,进一步亲证,才终于也能够达到生于安乐以及死于安乐的境界。(原标题:如何能够“生于安乐、死于安乐”——世世都安乐2) | 三摩地 2018-07-22 |
|
所以借着一世又一世的三归依,并从外相上去了解佛法僧的意涵,终于有一世所修的信心具足了,让这一位菩萨心得决定,发起了成就佛菩提道的心念,然后就进入初住位;所以清净三归依的福,就使得菩萨可以进一步向亲证佛菩提道迈进,而不是退回外道法之中。第一世进入初住位,又称为初发心住,因为已经住于发菩提心,求一切智了;此后虽然每一世都有隔阴之迷,但一遇到佛法以后,发 | 三摩地 2018-07-22 |
|
智慧的部分,简而言之就是要能够证到一切种智;而福德的部分,到底要大到什么程度才叫作呢?而这个问题所牵涉到的是:菩萨所修的福德又与成就佛菩提道的关联是什么呢?首先,先简单来形容福报的大小,然后再说其种类的差别,最后再说明福报与成就佛菩提道的关联。福报这个名相,大家都是耳熟能详的,然而若是要叙述其定义,那就得要举例,而由一个事件上的一个外相上来显现、了 | 三摩地 2018-07-22 |
|
3,并以此邪见组织“大乘佛菩提道次第”,误导众生。此派的观点错误严重。故我国不传,后来被传至西藏,得到了阿底峡、宗喀巴的厚爱,极力推广,破坏佛教之严重! (原标题:太虚大师破斥古天竺邪师月称《入中论》) | admin 2018-07-22 |
|
3,并以此邪见组织“大乘佛菩提道次第”,误导众生。此派的观点错误严重。故我国不传,后来被传至西藏,得到了阿底峡、宗喀巴的厚爱,极力推广,破坏佛教之严重!月称梵名Candrakīrti,西藏名Zla-bagrags-pa或Zla-grags。西元七世纪顷,印度中观具缘派僧,出生于南印度沙满多(梵Samanta)之婆罗门家。从迦摩罗菩提(梵Kamalabuddhi,清辨及佛护之弟子)出家,学龙 | admin 2018-07-22 |
|
3,并以此邪见组织“大乘佛菩提道次第”,误导众生。此派的观点错误严重。故我国不传,后来被传至西藏,得到了阿底峡、宗喀巴的厚爱,极力推广,破坏佛教之严重!【月称(Candrakirti 约7世纪中叶)】古印度佛教僧人,印度佛教大乘中观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生平不详。传说他出身于南印度萨曼多婆罗门种姓。少年出家,师承佛护的弟子莲花觉。精通佛护一系的中观 | admin 2018-07-22 |
|
对于受持八关斋戒的人,佛说应该他要发起这样的誓愿:我今天以受持八关斋戒的功德,回向不要下堕于地狱、饿鬼、畜生这三恶道中,也不要出生到无法听闻佛法的八难之处,也不要出生到佛法的边境,也不要出生到罗刹国等凶弊之处;更不要追随奉事教导错误佛法知见的恶知识,出生我们的父母他们能够专注而闻熏到正确的佛法,不要熏习到种种不正的佛法知见;希望我将来能够出生在听闻 | 三摩地 2018-07-22 |
|
四宏誓愿是诸佛及菩萨共通的愿,可以说是佛菩提道修学的总愿。这个愿就是以众生无边誓愿度,要度化无量无数的一切众生为首要。再者,比如《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中,世尊也有这样的开示。世尊说:大愿殊胜、神力自在,法云灌顶,当得如来自觉地。善系心十无尽句,成熟众生;种种变化,光明庄严;得自觉圣乐之三昧正受故。(《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二)这里所说的十无尽句,就是十 | 三摩地 2018-07-22 |
|
但这些神和鬼的存在,乃至这些种种烧纸钱火供的这些护摩的种种这些作法,其实以佛弟子—正信佛弟子—的看法,都知道这些是生灭的有为法——是有为的生灭法,这些法都是与解脱道无关,乃至也与佛菩提道无关,与三乘菩提都毫无关系,因此佛弟子就不归依这些外道天神以及外道法。但是这些外道都同样是众生,只是正信佛弟子不承认他们是可以归依的对象罢了!而 | 三摩地 2018-07-22 |
|
具足解脱道,及佛菩提道,求正觉佛子,一切应受持。 三、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遍)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 | 三摩地 2018-07-22 |
|
依于这个第一义谛如来藏,才有佛法的解脱道与佛菩提道的实证可说;而解脱道与佛菩提道的实证,也和是否身出家是没有绝对的关系的。如果是声闻的解脱道的修行,身出家确实是比较容易达成的;因为当只有世俗谛的解脱智慧,但是还没有第一义谛的佛菩提智慧之前,直接远离世间五欲,是比较容易成就二乘解脱果的。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阿含经》当中所记载的,以出家比丘的修行记录 | 三摩地 2018-07-22 |
|
具足解脱道,及佛菩提道,求正觉佛子,一切应受持。】像这样的总持咒,事实上它可以作为修定之用,事实上它也可以驱使鬼神。也就是说,我们在持总持咒的时候,可以让神知道我们在唿唤他,所以说事实上咒语它也有驱使鬼神的用途。另外,它也可以总持佛法的一些义理,我们可以根据这个总持,可以来记忆佛法,让我们来对于佛法的架构能够有所了知。所以说,持咒是有这些用途。那持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