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妙法莲华经》卷一)这样就可以知道说,前面方便把佛法区分为解脱道、佛菩提道。也就是说,依于行者所修证的内涵不同,方便建立了大乘、小乘的名称。(原标题:诸佛以方便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 | 三摩地 2018-07-23 |
|
如果已经深入佛法的解脱道以及佛菩提道两大甘露法门,再把佛教、佛法和其他宗教,乃至科学、哲学、艺术等世间法相比较的话,就会发现:只有佛法的解脱道以及佛菩提道能够让人实证解脱,出离三界火宅,了脱生死;而其他世间所有一切法,却都没有办法做到这一点。过去诸佛不但发现了宇宙以及生命一切诸法的根源——如来藏,也把祂的体性完全弄清楚了;并且依着祂 | 三摩地 2018-07-23 |
|
一切的菩萨,如果要修集殊胜的佛菩提道及解脱道,得要这样修集圣道;能够成就的话,那就要遵循四种法要来如理实践——第一就是要亲近善友,而不是亲近恶友。我们前面提过,选择善友、善知识的时候,应当要以智慧爲先导来抉择,依于圣教的开示内容来选择,这样来亲近善友、亲近善知识而学佛修行。这是第一个要注意的广结善缘要点。第二个要注意的重点是什么呢?就是要 | 三摩地 2018-07-23 |
|
而大乘佛菩提道是含摄解脱道在内的大菩提道,八正道当然也是修学佛菩提道的菩萨应知应学,只是更赋予了大乘法的意涵。我们先来看看八正道各个的内容,再从中了解佛教对于职业的看法。八正道第一正见,就是能明见、能够明白的能够了知苦集灭道四圣谛的真实理。第二正思惟,就是既然有了四圣谛真实义理的正见,就要进一步思惟而使智慧能够增长,心无邪念。第三是正语,就是时时摄 | 三摩地 2018-07-23 |
|
分享学禅智慧开释佛法精义----中国访谈但是光是这样子还不够,更进一层的,保有人身之后,怎么样让自己具有更大的福德,能够上升到天界,那就必须要在原来的这样的五戒的基础上面更加的把它扩大,去行十善业,具备了这一切功德、福德之后,然后佛陀才开始为他説三乘的佛菩提道,三乘就是声闻乘、缘觉乘,以及大乘佛法。前面的声闻乘,以及缘觉乘,一般我们中国人把它叫作小乘佛 | 三摩地 2018-07-23 |
|
正觉同修会悟后起修增上班课程-开演瑜伽师地论平实导师不仅完全承继玄奘大师所弘传三转法轮「真唯识量」,定期开讲详述「成唯识论」、「瑜伽师地论」,并以释迦牟尼佛所传授之三乘佛法為依归,教授大乘佛菩提道与二乘解脱道之实证,夜以继日為法忘躯,不為名利、不受供养,出资出力护持正法,不搞个人崇拜,没有架子,并以身作则,实践佛经所示的菩萨六度万行及中国古圣贤的行 | 三摩地 2018-07-23 |
|
若论佛法的真实义,则当今全球唯一弘扬八识论如来藏的,只有1997年成立于臺湾的佛教正觉同修会,是由平实导师所领导的大乘菩萨僧团及共修团体,全体在家、出家菩萨众,在平实导师带引下,致力于弘扬世尊第一义谛的真实义,彰显三乘菩提的殊胜与尊贵,尤其传承了玄奘大师及六祖慧能,融摄中国文化所开展的佛法,以实证如来藏为核心,而次第修行解脱道及佛菩提道。平实导师本着菩 | 三摩地 2018-07-23 |
|
--《佛教之危机》页49证严法师常谓徒众:行种种世间善事即是修行六度万行、即是菩萨行,推行环境保护工作即是佛法修行;初不曾言菩萨法行根本所在之解脱道与佛菩提道应如何修证,不以佛法二主要道而利众生。时日既久,辄令众生误以为教善即是佛教,误认为「行诸世间善事即是佛法之正修、即是行菩萨道」,是故慈济功德会已经成为世俗化以后「行世间善之表相佛教」,与佛教修行法 | 三摩地 2018-07-23 |
|
因此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为不净、上漏为患、出要为上,这些内容就是佛陀教导众生趣向解脱的实证,乃至是未来大乘佛法实证所需的次法基础;有了这些基础,众生就可以迈向断我见、实证初果,乃至成为四果阿罗汉,二乘解脱道以解脱于轮回之苦;进而可以实证大乘佛菩提道之一切智慧。如今平实导师所领导的大乘证悟菩萨僧团—正觉同修会—仍然住世,平实导师不仅开悟 | 三摩地 2018-07-23 |
|
到回向心的时候,是说因为对佛菩提道已经能够信心坚定不退,原本是一直积极在世间五欲上用心,到了这个时候,就能够回转过来——心向佛道;而在善法上所作的福德,也就会心心念念、坚定的回向给佛菩提;这就是对佛菩提具足了回向心。到回向心的时候,各位可以发现回向表示说自己所关注的部分,不再是自己一个人的人天福报。你开始会注意到,你的修行是跟其他人息息相 | 三摩地 2018-07-23 |
|
所以在《法华经》当中,常不轻菩萨他的一个示现,就是告诉我们:这个恶口的守护,应该要怎么样的一个心念转折,不但自己不要恶口,乃至于对别人恶口的时候,也应该设法让他离开恶口的这样的一个业行;然后能够摄受他,因为他的一个恶口结下的这一个缘,也是依着佛菩提道以后的相应与成就。所以佛陀有说:如果说我们能够守护我们的口业不去作恶口的造作,并且把守护口业的这样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当这五心逐渐坚定,也就是相信依于自心如来藏,并且在诸佛菩萨的护念以及教导之下,确实有成佛的可能性,所以逐渐生起了大作用力;将来在十信位满心的时候,就能够初次的发起大菩提心,并且发愿朝向佛菩提道来迈进。譬如,世尊在《杂阿含经》当中有过这样子的开示: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根,何等为五?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何等为信根?若圣于如来发菩提心所 | 三摩地 2018-07-23 |
|
如果已经深入佛法的解脱道以及佛菩提道两大甘露法门,再把佛教、佛法和其他宗教,乃至科学、哲学、艺术等世间法相比较的话,就会发现:只有佛法的解脱道以及佛菩提道能够让人实证解脱,出离三界火宅,了脱生死;而其他世间所有一切法,却都没有办法做到这一点。过去诸佛不但发现了宇宙以及生命一切诸法的根源——如来藏,也把祂的体性完全弄清楚了;并且依着祂的体性 | 三摩地 2018-07-23 |
|
所以,即使在表相上已经受了三归依,但其实这并不能算是具有清净信的佛弟子;那么他们也就一定没有办法安忍在佛菩提道上来修学。基本上,这样的人并不能够称作是佛弟子,当然也就更称不上是一位菩萨了。另外,我们在第五集当中有说明了,无论是佛宝、法宝还是僧宝的根本,所指的就是一切众生都有的自心如来藏;所以,除了归依佛法僧三宝之外,我们还应该要了解所谓的三自归,其 | 三摩地 2018-07-23 |
|
我们在戒行上要谨慎行事,因为凡夫所认为可行的,菩萨不能随顺于凡夫心态的贪瞋嫉妒等烦恼而去做,必须从戒的受学中,明了因果上的差异,以能够成就没有恼害众生的福德,以利于累积佛菩提道所需要的资粮。因为别人受寄的财物的所有权它是归属于当事者,虽然说当事者有欠于自己,可是这是两回事;所以从财物本身的这个归属,以及从所谓欠债这个部分要还来说,我们都要看待说,还 | 三摩地 2018-07-23 |
|
指的就是能够亲证的真实清净解脱法,而不是方便的二乘解脱法;因为二乘的解脱法,它只是解脱于三界生死,解脱于三界生死并不是成佛,它并没有在佛道上所应该实证的一些功德法上有所涉猎,并没有在佛道上所应该修集的福德上有所涉猎,并没有在佛道上所应该具有的种智上有所涉猎,所以二乘的解脱只是方便解脱,只有是在大乘的佛菩提道上所实证的才是真实清净解脱法,而不是方便解 | 三摩地 2018-07-23 |
|
所以借着一世又一世的三归依,并从外相上去了解佛法僧的意涵,终于有一世所修的信心具足了,让这一位菩萨心得决定,发起了成就佛菩提道的心念,然后就进入初住位;所以清净三归依的福,就使得菩萨可以进一步向亲证佛菩提道迈进,而不是退回外道法之中。第一世进入初住位,又称为初发心住,因为已经住于发菩提心,求一切智了;此后虽然每一世都有隔阴之迷,但一遇到佛法以后,发 | 三摩地 2018-07-23 |
|
然而三乘菩提的修证,不论是解脱道的断我见、断我执,或是佛菩提道的开悟明心、通达般若乃至入地后修学道种智、成就一切种智等,都是要有定力作为基础,而修证定力的前行方便,就是必须要从伏除性障、不贪五欲作起。世间人想要成就世间法的学业、事业,也是多分、少分必须要有相对的专注力才能成就,更何况是修证出世间的解脱道与世出世间的佛菩提道呢?所以菩萨也要舍离五欲而 | 三摩地 2018-07-23 |
|
不了解佛教的人会以为佛教是厌世的或消极的,其实那都是错误的观念!佛教因为包含了佛菩提道与解脱道,也包含了大乘与小乘(或称三乘菩提:大乘菩萨道和声闻、缘觉二乘)。大乘佛教就是菩萨道,也就是佛菩提道,佛菩提道中也包含了小乘所修解脱道的内涵;佛菩提道就是从信受大乘佛教、信受大乘三宝开始修起,信具足以后开始修习六度波罗蜜多,乃至修学十度波罗蜜多,才完成佛道 | 三摩地 2018-07-23 |
|
智慧的部分,简而言之就是要能够证到一切种智;而福德的部分,到底要大到什么程度才叫作呢?而这个问题所牵涉到的是:菩萨所修的福德又与成就佛菩提道的关联是什么呢?首先,先简单来形容福报的大小,然后再说其种类的差别,最后再说明福报与成就佛菩提道的关联。福报这个名相,大家都是耳熟能详的,然而若是要叙述其定义,那就得要举例,而由一个事件上的一个外相上来显现、了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