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韦提希夫人因为遭逢如此重大变故,完全厌弃娑婆五浊恶世,于是恳求释迦世尊教导她,观想求生净土的法门;于是世尊就为她宣说观想念佛求生极乐世界的法门,这就是净土法门中极为重要的一部经典《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的缘起。从这则经典中的记载,也可以看出在古印度,杀母较之杀父更为社会伦常所不容,杀母的罪当然要比杀父重。所以成就杀母逆罪,在无间地狱中的时间,将会比杀父 | admin 2020-02-21 |
![]() |
我们在佛经里,也常常可以看见教导和赞叹孝顺的经文。孝顺不但是做人的基本,也是学佛的基础。一个人如果不能孝顺父母,而说要成就佛道,没有这样的道理!《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2佛开示说:【善男子!父母恩者,父有慈恩,母有悲恩。母悲恩者,若我住世于一劫中,说不能尽。】(《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2)父亲于子女有慈恩,母亲于子女有悲恩。母亲的悲恩,纵然佛住世一劫,说也 | admin 2020-02-21 |
![]() |
根据佛经记载,佛陀的母亲摩耶夫人生了悉达多太子之后,就往生到忉利天。那时候佛陀还年幼,就由姨母——摩耶夫人的妹妹摩诃波阇波提扶养长大;所以摩诃波阇波提舍寿时,佛陀还亲自扶棺——贵为人天至尊,跟着众弟子一起扶棺,表示感恩之意。不单单佛陀注重孝道,大菩萨们也是这样,根据《佛说盂兰盆经》的记载,佛陀十大弟子之中神通第一的目连尊者,他的 | admin 2020-02-21 |
![]() |
我们在佛经里,也常常可以看见教导和赞叹孝顺的经文。孝顺不但是做人的基本,也是学佛的基础。一个人如果不能孝顺父母,而说要成就佛道,没有这样的道理!《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2佛开示说:【善男子!父母恩者,父有慈恩,母有悲恩。母悲恩者,若我住世于一劫中,说不能尽。】(《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2)父亲于子女有慈恩,母亲于子女有悲恩。母亲的悲恩,纵然佛住世一劫,说也 | admin 2020-02-21 |
![]() |
这对父母返家以后,就开始行广大布施,并奉行持守禁戒、读诵佛经、修行道法,后来终于断我见得须陀洹果位。关于这个故事,有几件事情可以提出来说明的:第一是一心念佛的殊胜功德,第二是爱欲的过患,第三是断三缚结证须陀洹。首先,就是一心念佛的殊胜功德,可以感得佛的慈悲护念加被,而往生佛国净土或往生天界。这方面学佛人较为耳熟能详的是,念佛可以往生极乐世界。譬如《 | admin 2020-02-21 |
![]() |
在《阿弥陀佛经》里面也说到:佛弟子要往生西方,必须要修集三福净业;三福之中最起码、最基本的就是世间福德,又叫作世福,它是指世俗本来就存在的人伦之道(人间的善法),例如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等等。如果这个基本的福德都没有办法具备,那就代表这一个人呢,他连做一个人的福德都不够。所以佛法之中,孝养父母是最最起码的事情,如果一个人连这一点也 | admin 2020-02-21 |
![]() |
可能有些人也和末学一样,有过类似的学佛经历,那就是学佛以后,将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佛教,心心念念挂记着自己的师父、挂记着寺院里的各种事务,而却完全忽略不顾家人的感受。从末学自身的经历来看,之所以会采取那样的做法,是因为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自己也愿意效仿古代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护持佛教 | admin 2020-02-21 |
![]() |
其弟见兄不亲家事,恒嫌恨之:共为兄弟,父母早终,勤苦念生活,反弃家业,追逐沙门,听受佛经,沙门岂能与汝衣财宝耶?家转贫狭,财物日耗,人所蚩笑,谓之懈废,门户绝灭。凡为人子,当立功效,继续父母功勋不废,乃为孝子耳。】(~《杂譬喻经》)这一个弟弟,因为哥哥这样子好于修学解脱之道,而对于这世间的财色名食睡,对于父母所留下来这一些财产,这些家族的名声都不在 | admin 2020-02-21 |
![]() |
”(----《大爱道比丘尼经》) 佛经原文(《大爱道比丘尼经》):“女人喜摩眉目自庄,是为一态;女人喜梳头剃掠,是为二态;女人喜傅脂粉迷惑丈夫,是为三态;女人喜莹暝细视,是为四态;女人喜丹唇赤口,是为五态;女人喜耳中著珠玑,是为六态;女人颈下喜著璎珞金珠,是为七态;女人喜珠宝缯彩之衣,是为八态;女人喜著丝履,是九态;女人喜掉两臂行,是十态 | admin 2020-02-21 |
![]() |
但是如何去免除下地狱的这样的戒罪呢?佛经里面就这样讲,说你要天天忏,忏到好相出现。那忏到好相出现,要什么样的状况才说是好相出现呢?也就是说,你在忏悔当中,看到佛出现了来跟你摩顶,或者是说看到瑞相,看到光出现了、花出现了;那这样的天天忏,忏到好相出现的时候,你的戒罪就灭除了,这时候你就不用下地狱了。但是,不是说你所有的罪都灭了,因为除了戒罪以外还有性 | admin 2020-02-21 |
![]() |
证初果在佛经里面的定义,就是要断三缚结,成就四不坏信或是四不坏净。那断三缚结这件事情呢,在解脱果位上面来说,它是一个非常非常显著的这个差别。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因为如果没有进佛教来修行的凡夫,毕竟在无量劫以来,就是在六道轮回的世界里面,上上下下的浮浮沉沉,所以您可能这一世当帝王,或者当一个非常有钱的大老板;可是由于轮回的关系,由于因果业报的关系,所 | admin 2020-02-21 |
![]() |
我们看到说《地藏菩萨本愿经》有说到:如果听闻一个偈子、或是一句话,佛经里面讲的这样简短文字,能够生起殷重虔诚的心,这样恭敬、供养,而相信这件事情的存在、这个义理的存在,这样的人呢,他就会得到非常广大的福报,非常不可思议的果报;乃至于说愿意用这样的虔诚的心,这样的心意把它回向,回向给法界群生,这样果报更加不可思议。所以即使我们做的事情很少,但是一样是 | admin 2020-02-21 |
![]() |
我们怎么样来说明波旬为什么会堕落成为魔王?我们从《中阿含经》〈长寿王品〉里面的〈梵天请佛经〉里面,我们来探讨这个问题。在这部经典里面,它一开始就描述这个梵天,有一次他就起了一个念头,他认为这个梵天它是常的,梵天是恒的,也就是主张这个色界天的境界它是常恒的。因为这个缘故,所以说佛陀依于祂的他心智通,祂就知道这个梵天起了邪见,世尊就依祂的神通力,就变现 | admin 2020-02-21 |
![]() |
我们把佛经翻开来,有好多现成的例子,七地、八地、九地,乃至十地的大菩萨,都说需要佛来摄受。连大菩萨都说需要佛来摄受,更何况我们博地凡夫!《胜鬘经》卷1胜鬘夫人发愿说:【此世及后生,愿佛常摄受。】(《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即使修到十地,还是需要诸佛加持。所以,一切学佛人必须常常恭敬供养、礼拜、赞叹诸佛世尊,才能迅速成就道业。阿弥陀佛!------《三乘 | admin 2020-02-20 |
![]() |
密续中的《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从卷第4开始,就叙述所谓的释迦牟尼佛经过了很久很久如何又如何,才获得了这个六字咒。因为事相上实在是太荒谬了,所以就采用“反讽”的手法来作辨正。既然叫作“反讽”的手法,因此各位就会看到我在说明的时候,也许就会说:释迦牟尼佛是如何如何的不争气!又也许会说:无量寿佛又是如何如何的不争气!各位应当知道,并不 | admin 2020-02-20 |
![]() |
因妈妈机缘而接触到佛经,一开始念诵时,非常地感动,当时也相当确信,从小到大的奇异想法,一定可以在佛经中找到解答,从那时起便开始习佛的路程。 习佛初期,涉猎不同领域的宗教书籍,也到处寻访何处是自己安身立命之处;直到友人推荐《无相念佛》一书,阅读后满心喜悦,确信这才是真实法宝,非是谈论表相佛法的书籍。 因末学在世法乃学习理工出身,凡事采实事求是 | admin 2020-02-20 |
![]() |
自古以来就有人烧金纸、烧冥纸,甚至有的人把佛经、咒语印在纸上来烧给祖先和亡灵,那这样如法吗?当然是不如法。因为焚毁佛经还有佛咒是有过失的,如果我们把佛经跟佛咒印在纸上去烧给祖先,这样是有很大过失的,这其实是一种邪见。现在有很多人把往生咒印在纸上,再把它折成莲花,说这样祖先就能够踏着这个莲花到西方极乐世界去。祖先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不是你折莲花、不是 | admin 2020-02-20 |
![]() |
他们也绝对不会告诉弟子,在佛经中世尊对于出家人的规定,完全不是因为穿了袈裟说这个人是出家人,也不是因为他受了声闻的戒律,而是要以修证、断结、证果来论之。现在佛教界中唯表相是从的想法,根本不是佛陀的教法,我们应该依止佛陀的法教,用智慧去简择。如果这一位出家人不能够了解身见、我见的内容,不能够努力朝向断除我见的方向修行;也不教导众生应该要远离我见、身见 | admin 2020-02-20 |
![]() |
也许有人要问,《佛说观无量寿佛经》里面的观想念佛,是观想成佛吗?不是!《观经》所讲的观想念佛,只是一个工具,并不是以所观想的影像作为真实佛身,而是以亲证自性弥陀,也就是以实证第八识如来藏为目标。《观经》十六观中,前十三观所说,目的是要导向明心见性;后三观是讲三辈九品,目的是要帮助念佛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去听阿弥陀佛宣说正法。也就是说,《观经》的观想 | admin 2020-02-20 |
![]() |
所以,从这样子的一个宗教的这个名词的源流来看的话,从宗教原始的意涵,宗教的原始意涵就是由佛教的这个佛经里面所引出来的,所以宗教其实就是佛语心为宗,也就是说这个是成佛之道;就算不是成佛之道,也是以二乘的解脱之道。所以这个才是真正的宗教。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一》<第87集——佛教是不是宗教?(三)>正文老师 | admin 2020-02-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