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第十六观进一步讲:即使是五逆十恶的人临命终时,若遇到善知识教他念佛,此人如是至心,念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死后也可以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念佛有怀疑的人,乃至五逆十恶的人念佛都能往生,何况是至心念佛,且努力的修积三福净业的佛!自古及今念佛人往生者极多,《佛说无量寿经》卷下,佛告弥勒:于此世界,有七百二十亿菩萨,已曾供 | 三摩地 2018-07-20 |
|
那么从此之后念佛,才叫作实相念佛,这就是真正而的念佛三昧,也就是禅宗所谓的见性,并且就是《观无量寿佛经》第九观所说的念佛三昧。不落空、有两边,是有也是空,从此念佛才叫作实相念佛,那这就是真正而的念佛三昧。(原标题:怎样念佛让往生净土更有把握?) | 三摩地 2018-07-20 |
|
若是持名法门,必定如佛说阿弥陀佛经等,倡明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若干日即得往生;或临命终时执持名号若干念而能一心不乱者得生净土。是故忆念二字乃是念佛圆通章之根本旨趣所在。若善知识以持名念佛而解说念佛圆通者,必属权巧方便接引众生。将来必会斟酌因缘,续说无相念佛,引导众生进入念佛圆通章之根本旨趣。若已有持名念佛基础者能采行此法,可以迅速调伏六根,充满法喜, | 三摩地 2018-07-20 |
|
然而净土门既是佛经中所说者,圣道门亦是佛经中所说者,法本是一,则分宗分派之后,应唯有高下广狭之差别,而不应有所互异;若是互有大异而不能融合者,当知彼二门中,必有一门法义行门错误,或是二门之弘传者俱堕误解之中,是故导致二门互争之状况,令二宗学人各执其是、非其所非。如是,自古以来,欲求禅净圆融者,即难可得;所幸十年来之地区,由于倡导禅净双修之道场渐多, | 三摩地 2018-07-20 |
|
净土之念佛法门有多种,譬如《佛说阿弥陀经》说持名念佛,《观无量寿佛经》说观想念佛,《称赞净土佛摄受经》说系念思维念佛,《楞严经》说念佛圆通法门(念佛三昧)。学人若由浅入深,精进念佛,最终必定会经由念佛三昧转入参禅,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而亲证实相念佛,由净土法门回归到心地法门。学人若于悟后发愿往生极乐,则能上品上生,在阿弥陀佛的加持下,可以迅速入地, | 三摩地 2018-07-20 |
|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刘宋西域三藏畺良耶舍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萨三万二千,文殊师利法王子而为上首。尔时王舍大城,有一太子,名阿阇世。随顺调达恶友之教,收执父王频婆娑罗,幽闭置于七重室内,制诸群臣,一不得往。国太夫人,名韦提希。恭敬大王,澡浴清净,以酥蜜和麨,用涂其身。诸璎珞中,盛蒲萄浆,密以上王。尔时大王,食 | 三摩地 2018-07-20 |
|
佛语弥勒:汝等各善思之,转相教诫,如佛经法,无得犯也。于是弥勒菩萨合掌白言:佛所说甚善,世人实尔。如来普慈哀愍,悉令度脱。受佛重诲,不敢违失。佛告阿难:汝起更整衣服,合掌恭敬,礼无量寿佛。十方国土诸佛如来,常共称扬赞叹彼佛,无著无碍。于是阿难起整衣服,正身西面,恭敬合掌,五体投地,礼无量寿佛。白言:世尊,愿见彼佛安乐国土,及诸菩萨、声闻大众。说是语 | 三摩地 2018-07-20 |
|
将来众生福薄,法欲灭时,诸经皆去,独有《阿弥陀佛经》迟去百年,非其验何?二、因本师释迦如来指示故。三藏十二部经,所说甚广,独有持名一法,不念他佛,但念阿弥陀,苟非至切至要,胡为再四谆谆?三、因十方诸佛皆作证明故。盖净土法门,系难信之法,故世尊每说阿弥陀佛,即有十方如来共作证明,以见不可不信。然则欲修净业者,安得不专念弥陀哉?第五疑问:具缚凡夫,恶业 | 三摩地 2018-07-20 |
|
向使不闻佛语,此事谁见谁闻?未睹佛经,此理焉知焉觉?其或依前贪恋,仍旧痴迷。只恐万劫千生,一错百错。人身难得而易失,良时易往而难追。道路冥冥,别离长久,三途恶报,还自受之。痛不可言,谁当相代?兴言及此,能不寒心?是故宜应断生死流,出爱欲海,自他兼济,彼岸同登。旷劫殊勋,在此一举。是为发菩提心第六因缘也。云何尊重己灵?谓我现前一心,直下与释迦如来,无 | 三摩地 2018-07-20 |
|
佛经视作故纸,祖语重愈纶音。(纶音即圣旨,)今之欲报佛恩,利有情者。在宗则专阐宗风,尚须教印。在教则力修观行,无滥宗言。良以心通妙谛,遇缘即宗。柏树子,干屎橛,鸦鸣鹊噪,水流花放,欬唾掉臂,讥笑怒骂,法法头头,咸皆是宗。岂如来金口所说圆顿妙法,反不足以为宗耶。何须借人家扛子,撑自己门庭。自家楩楠豫章,何故弃而不用。须知法无胜劣,唯一道而常然。根有生 | 三摩地 2018-07-20 |
|
凡属佛经,固应一体尊重。如轮王命令,事虽种种不同,其为王敕则一也。而圆人受法,无法不圆。治世语言,资生业等,皆顺。况如来金口所说之生灭无生四谛十二因缘等法乎哉。及如来一期事毕。示现灭度。迦叶阿难等诸大结集法藏,遍界流通。一千年后,教传此土。两土高僧,东西往还,译布佛经,不惜躯命。读法显,昙无竭,玄奘等传,其道路险阻,非常艰辛。不觉哽噎涕泣,莫之能已 | 三摩地 2018-07-20 |
|
语虽鄙俚,意本佛经;遇此因缘,悉举行焉。言三要者:第一、善巧开导安慰,令生正信。第二、大家换班念佛,以助净念。第三、切戒搬动哭泣,以防误事。果能依此三法以行,决定可以消除宿业,增长净因,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一得往生,则超凡入圣,了生脱死,渐渐进修,必至圆成佛果而后已。如此利益,全仗眷属助念之力。能如是行,于父母,则为真孝;于兄弟、姊妹,则为真悌;于 | 三摩地 2018-07-20 |
|
目次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首楞严经大方等集贤护经文殊所说般若经华严经.兜率偈赞品华严经.贤首品坐禅三昧经目连所问经大智度论(龙树菩萨)大乘起信论(马鸣菩萨)十疑论(智者大师)净业专杂二修说(善导和尚)临终正念诀念佛宝王三昧论(飞锡禅师)万善同归集(永明大师)《净土十疑论》后序(陈瓘)念佛方便文(江公望)劝人发愿偈(慈照大师)莲宗宝鉴(优昙法师) | 三摩地 2018-07-20 |
|
”三福三心《观无量寿佛经》云:“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又云:“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作佛是 | 三摩地 2018-07-20 |
|
《观无量寿佛经》云:“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无量寿经》云:“发菩提心,修诸功德”;“殖诸德本,至心回向”;“欢喜信乐 | 三摩地 2018-07-20 |
|
若复佛诸解佛经教,与佛义相应者,佛亦许名“优婆提舍”,以入佛法相故。此间云“论”,直是论议而已,岂得正译彼名耶?又如女人,于子称“母”,于兄云“妹”,如是等事,皆随义各别。若但以“女”名,泛谈母、妹。乃不失女之大体,岂含尊卑之义乎?此所云“论”,亦复如是,是以仍存梵音,曰“优婆提舍&rd | 三摩地 2018-07-20 |
|
在《佛说观无量寿佛经》里面讲到上品往生的情况,其中上品上生说到:自见其身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往生彼国。(《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上品中生说:行者自见坐紫金台,合掌叉手赞叹诸佛,如一念顷,即生彼国七宝池中。(《佛说观无量寿佛经》)。我们看这么讲,就是说要知道,这个往生者在往生但还没有生到极乐世界之前,他是自见其身乘金刚台的;如果说他这个五蕴身 | 三摩地 2018-07-20 |
|
于《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中世尊有开示:「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及大势至,无量大众眷属围绕」,或者「阿弥陀佛与诸比丘眷属围绕」。亦即有情往生时,若有道友眷属于旁围绕念佛加持,若遇善根深厚者,能因诸佛菩萨及诸莲友的围绕而施予无畏,因此往生者较不易受冤亲债主的干扰,能帮助往生顺利,此往生者因莲友助念的功德加持,并非此人所说单单依靠助念者帮助亡者「现出佛念」而已。 | 三摩地 2018-07-20 |
|
另外一位是善星比丘,善星比丘他跟随着佛修学,在佛座下出家,佛经常跟他谆谆教诲;可是这个善星比丘却不信佛语,他却一直在赞叹外道,赞叹外道什么呢?赞叹外道说他是无佛、无法、无涅槃、无因无果啊。等于说他在佛的座下,接受佛的教导,佛不断的在跟他开导什么是真实佛法,外道法完全不能实证解脱;可是他却不信佛语,所以这样一而再、再而三的,这样毁佛语,所以这个生身陷 | 三摩地 2018-07-20 |
|
我们稍後将会有《阿弥陀佛经》的诵念,希望诸位跟随我们一起诵念,并且心中爱乐极乐世界确实存在,信受西方十万亿佛土之外,实有极乐世界与阿弥陀佛,信受极乐世界弥陀世尊大慈大悲,愿意接引诸位离同生极乐、共登净土。极乐净土之殊胜,稍後我们诵经之时,将会如所说,令诸位得以了解;乐者要发大愿,也应该自己发一个小小的愿:愿生极乐,以莲花为您的化身之法。生於极乐与诸 | 三摩地 2018-07-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