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这个道理佛陀在《佛说观无量寿佛经》有开示说:“令与修多罗合,若不合者,名为妄想。”(《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卷一)从这段圣教的开示就知道,不管你是在定中,或者你出定,或者是在念佛,或者是在打坐,或者在梦中等等的种种情形,当有遇到瑞相,乃至遇到有诸佛菩萨示现而为你开示佛法的内容时,应当让这些内容的义理与修多罗比较而一致吻合的——修多罗 | 三摩地 2018-07-20 |
|
依照我们自己对于佛经的理解,对于学佛的心得体验,我们说念佛法门不是只是一直在念阿弥陀佛这个名字,或者一直念观世音菩萨,或者一直念释迦牟尼佛这个名字而已。也就是说,不是像刚才那样一直念名字才叫作念佛法门,念佛法门也不是仅指的说往生极乐才是念佛法门。实际上应该要讲说,我们如果认真学佛、积极学佛的话,那么佛法里面的八万四千法门,每一门、每一个法门其实都没 | 三摩地 2018-07-20 |
|
佛经里面有一部经叫作《那先比丘经》。在《那先比丘经》里面,那先是一位比丘。有一位国王,他就是针对佛法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质问了那先比丘非常非常多的问题;那先比丘智慧过人,所以往往都能够用适当的回答,让这个国王信服,乃至于最后国王完全信服了佛教。在经里面,这个国王曾经问那先比丘,他说:你们佛教主张说,一个人快要死的时候,如果念佛的话,那么这个人死后会 | 三摩地 2018-07-20 |
|
因为佛经上说,说我们一念有九十个刹那,每一个刹那有九百次的生灭,所以这样合起来,每一念就有八万一千次的生灭。所以这个学佛人,他念念清净的在系念着佛,在思忆着佛的种种功德,这个念自然是清净的念,这样子念念清净,自然可以罪灭河沙!所以我们刚刚引用净土法门修学人常讲的念佛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道理就是在这个地方。所以从这样的解说,大家可以了解,念佛有 | 三摩地 2018-07-20 |
|
譬如说《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卷一里面就有说:【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惶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归命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 三摩地 2018-07-20 |
|
”我们看,五逆恶业可以透过《观无量寿佛经》里面的开示得知,而因为善知识开示称念佛号乃至十念,就可以下品下生;可是毁谤正法及诸贤圣,就连最最慈悲的阿弥陀佛都无法能够接引。所以这时候你要怎么去救这个菩萨呢?就很困难!唯有在娑婆的人间殷重的忏悔,蒙佛能够放光加持来赦罪,只有这样,才有办法。那如果没有毁谤大乘法的人,那他就算造恶业他都可以能够蒙善知识 | 三摩地 2018-07-20 |
|
为什么这么说?这就得要来看一看这一段,在《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中记载着说:尔时世尊告韦提希:汝今知不?阿弥陀佛去此不远,汝当系念谛观彼国净业成者。我今为汝广说众譬,亦令未来世一切凡夫欲修净业者得生西方极乐国土。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 | 三摩地 2018-07-20 |
|
那么现在就针对这一个层面,再来跟大家作进一步的说明,这里举世尊在《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中所作的开示,但是由于是比较冗长,就仅节录一部分的内容,虽然只是节录,还是足以能够说明这个问题。中提到:上品上生者,……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生彼佛国。中品上生者,若有众生受 | 三摩地 2018-07-20 |
|
这个道理佛陀在《佛说观无量寿佛经》有开示说:令与修多罗合,若不合者,名为妄想。(《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卷一)从这段圣教的开示就知道,不管你是在定中,或者你出定,或者是在念佛,或者是在打坐,或者在梦中等等的种种情形,当有遇到瑞相,乃至遇到有诸佛菩萨示现而为你开示佛法的内容时,应当让这些内容的义理与修多罗比较而一致吻合的——修多罗就是经典至教。 | 三摩地 2018-07-20 |
|
我们看经典中怎么说上品上生,在《佛说观无量寿佛经》里面有这样的开示:【佛告阿难及韦提希:凡生西方有九品人。上品上生者,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生彼佛国。具此功德 | 三摩地 2018-07-20 |
|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卷一我们看到这个,我们就知道:在上品中生的这个阶段,它主要是在摄受大乘种性的大心菩萨这些念佛人。虽然他不用证悟实相而转依法界实相心如来藏,而也受持、持守证悟大乘方等经典这些功德,他不需要这个部分,也就是说,他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那这样的菩萨,可是他需要其他的条件,虽然他不必受持方等经典,不必证悟实相而转依,可是他却要有 | 三摩地 2018-07-20 |
|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卷一我们进入到了上品下生的部分,上品下生的菩萨他的条件又比上品中生的菩萨简单了一些:他不必受持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他也不必深解第一义谛的旨趣。也就是说,他不需要受持方等经典,不需要证悟实相、亲见自性弥陀,也不需要深解,只要了解部分的第一义谛的旨趣;他不像上品中生菩萨要在知见上闻熏具足,他这个上品下生的菩萨,并不需要具足,可 | 三摩地 2018-07-20 |
|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卷一我们知道中品生的念佛菩萨,乃是阿弥陀佛所要摄受的一部分菩萨;阿弥陀佛所摄受的这些菩萨,他是偏向于声闻种性的菩萨。虽然他是菩萨,只是说他的根器比较偏向于声闻种性,不过他们还是菩萨,只是对于声闻法----他本身是声闻的根器----他比较喜欢趣向。也就是说修学大乘法的部分,他比较是属于新学菩萨,他对于大乘法的熏修,以时劫来讲比较少 | 三摩地 2018-07-20 |
|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卷一我们看中品中生的菩萨,他是一日一夜持八关斋戒,就是说他在娑婆世界是一日一夜持八关斋戒,或者一日一夜持沙弥戒,或者声闻具足戒而不违犯。也就是说,虽然他是一日一夜,可是他是精勤的持戒,一日一夜执持出家戒律,是非常精进!或者有的在家菩萨他是一日一夜持八关戒,也就是说在家菩萨他是一日出家受八关戒斋。他这时候不管是出家菩萨或在 | 三摩地 2018-07-20 |
|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卷一所以我们知道中品下生的菩萨乃是这个众生,他虽然不持戒、闻法,但是他在世间的时候,做人该有的道理他能做到----他是孝养父母、行仁义,在这个世界做人基本的福德他有做到;如果不孝养父母,不行仁义的话,他是无法成就这个条件的。而且临命终时他是遇到善知识,所以说他跟前面的几生的菩萨、上品三生的菩萨以及中品的上生、中生的菩萨不一样 | 三摩地 2018-07-20 |
|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卷一我们看这个下品生的菩萨,下品上生的菩萨乃是摄受造作各种恶业而不犯五逆罪的人。五逆就是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这样的人,他不造这个五逆的这个重罪,可是呢,他可是做了很多恶业。而且这个部分,他有一个好处,就是说,他没有做哪一个坏事,做什么坏事呢?他不毁谤大乘经典!也就是说他不毁谤大乘法。他不毁谤大乘法这 | 三摩地 2018-07-20 |
|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卷一我们看下品中生的这个菩萨,他平常是有学佛,他是受五戒,可是就毁犯了五戒;受了八关斋戒,又毁犯八关斋戒;受了声闻具足戒、沙弥戒,又毁犯了这些沙弥戒、具足戒----声闻具足戒;乃至他偷僧只物,偷僧宝的东西,偷三宝物;乃至盗现前僧物,盗了寺院现前僧的物;甚至他是可能出家或者是居士,他是不净说法----盗说经法、不净说法;而且他是无 | 三摩地 2018-07-20 |
|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卷一我们看到这里佛的开示:这么深恶重业的这个恶人,阿弥陀佛都要接引他,所以阿弥陀佛是最最最最慈悲的,连五逆十恶的众生都要摄受。可是有的菩萨会想,我们好像有看到其他经典说阿弥陀佛不摄受五逆的众生,我们来看一下哪些经典有提到这个。我们看说,在《佛说无量寿经》的这个部分,佛有讲说不摄受五逆的人。《佛说无量寿经》卷一有说:【设我 | 三摩地 2018-07-20 |
|
然后你再看看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经上怎么描写的,舍利怎样的庄严,就是为了等待我们这一个还失落在娑婆世界的儿女,你会是怎样的感动。所以不妨从这个角度去入手,能帮助我们成就无相忆佛。当我们能如子忆母的时候,我们才能感受到如母忆子,因为里面有亲情在,你在忆佛或称念阿弥陀佛的时候,怀着浓浓的情义在里面,不是干瘪瘪的一个阿弥陀佛在那儿,这样阿弥陀佛才跟我们生 | 三摩地 2018-07-20 |
|
虽然如此,《观无量寿佛经》上说:「然彼如来,宿愿力故,凡有忆想者,必得成就。」无量寿佛无量劫以来的愿力是---只要一切众生愿意观想祂,祂就帮这个人观想成就。这种观想所见的佛身,具足了无上无量的庄严,这个庄严和身量是随观想者各自心量的大小而有不同;心量小的人观想出来的佛身量也小;心量不庄严,观想得到的佛也不庄严;心量广大又庄严的话,所观想的无量寿佛的报 | 三摩地 2018-07-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