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平实导师为了正法久住、为了利益更多有缘众生,日夜不辞辛劳著书,详解佛经及菩萨论典,亦为救护无量无数被邪见误导的佛弟子,故而撰写破邪显正之论著。由于导师乃累劫久修之悲增利智菩萨,遍以大悲心愿般若智水常净熏修而行普贤行!由于悲心利智使然,故能把隐晦艰涩难懂的深妙佛理及修学次第,用明朗清晰、条理有序、深入浅出、令人易读易懂的文句展现表达出来,因此深受海内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我们看经典中怎么说上品上生,在《佛说观无量寿佛经》里面有这样的开示:【佛告阿难及韦提希:凡生西方有九品人。上品上生者,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生彼佛国。具此功德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其实你如果看佛经,你就会发现佛在说法的时候祂会问阿难啊、须菩提呀或者说舍利弗啊,那么既然祂能把祂的名字都叫出来表示祂是有分别,并不是没有分别。所以,其实触而不分别并不是要把觉知心修到触而不分别,如果想要把觉知心修到触而不分别,那么这是错误的修法。当然触而不分别的心其实也有,在五遍行当中、五别境当中都有触而不分别的心,在未到地定当中觉知心也是触而不分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又譬如《佛说观无量寿佛经》所说的观想,都是观想所成色,都是内相分,如日观、水观、地观、树观、八功德水观、总观、花座观、弥陀相观等观想,乃至成就遍观一切色观而悟自心如来、自心弥陀,「即见十方无量诸佛,得见无量诸佛故,诸佛现前受记」(《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卷一,CBETA,T12,no.365,p.343,c7-8),以此作为念佛的方法而增益对佛的信心,并作为与佛感应的修行法门,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自参自悟还是有“师”的,他们都是根据佛经,根据善知识的开示,才得以契入的,并非真的是“无师自通”。譬如《六祖坛经》记载的永嘉玄觉禅师,就是自己看《维摩经》而开悟的。后永嘉大师闻有六祖惠能大师住持宗门正法,即前去求得印证,这便是宗门著名的“一宿觉”公案的来历。佛门内还有一种情况需要引起注意,错悟了的人被悟错了的“大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观无量寿佛经》世尊向阿难及韦提希开示说:「凡生西方,有九品人,上品上生者……生彼国已,见佛色身众相具足,见诸菩萨色相具足,光明宝林演说妙法,闻已即悟无生法忍。……上品中生者,……行者自见坐紫金台,……如一念顷,即生彼国七宝池中。此紫金台如大宝花,经宿即开。行者身作紫磨金色,足下亦有七宝莲华,佛及菩萨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有些人就是因为无智,所以错误连篇的理解佛经的法义,还要误导论坛学佛者,诽谤第一因阿赖耶识如来藏是神我外道,诽谤弘扬的善知识萧平实,阻止人们学习,知道这个罪业有多重吗?大乘入楞伽经:【如来藏是善不善因】。能遍兴造一切趣生。譬如伎儿变现诸趣离我我所。以不觉故三缘和合而有果生。外道不知执为作者。【无始虚伪恶习所熏。名为藏识。】…是故大慧。菩萨摩诃萨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他可说是小乘佛经汉译的创始人,在华活动前后约三十年,晚年的踪迹不详。其后约二百年鸠摩罗什菩萨年方七岁,跟随母亲一同出家时,每天背诵的就是《阿毗昙经》。再说其二:支娄迦谶(Lokaraksa,简称支谶),本是大月氏(中亚古国)国人。在东汉桓帝末年到洛阳,公元178年至189年译出了《般舟三昧经》、《无量清净平等觉经》、《般若道行经》(又名《道行般若经》、《道行经》 | 三摩地 2018-07-21 |
![]() |
马鸣菩萨度化迦腻色迦王之后,迦腻色迦王机务余暇,常常习读佛经,每日请一僧入宫说法。诸师各异其说,王颇感困惑,不知何去何从,就去请问马鸣菩萨的师父“胁尊者”。尊者曰:“如来去世,岁月逾邈,师资部执,自致矛盾,不如及今随自宗而结集三藏。”国王听从“胁尊者”的建议,因此礼请广召天下贤德之士,举行盛大的经典结集会议,以统合教义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所以,从我们知道现在我们的释迦牟尼佛之外,下一尊佛就只会是弥勒佛;从释迦牟尼佛到弥勒佛之间,按照正确的佛经解释,中间是没有任何——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是没有任何一尊佛会出现的。所以各位观众,如果您在外面经常听到有许多人号称他已经成佛的话,建议您要回头来比对佛经,去看看说这个是不是一个妄语的状况。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一》<第001集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虽然如此,《观无量寿佛经》上说:「然彼如来,宿愿力故,凡有忆想者,必得成就。」无量寿佛无量劫以来的愿力是---只要一切众生愿意观想祂,祂就帮这个人观想成就。这种观想所见的佛身,具足了无上无量的庄严,这个庄严和身量是随观想者各自心量的大小而有不同;心量小的人观想出来的佛身量也小;心量不庄严,观想得到的佛也不庄严;心量广大又庄严的话,所观想的无量寿佛的报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而三界所知法,乃至三界未知法,总摄于十八界法,于「根」,于「尘」,于「识」,皆是灭法可期,生灭法如何可以为之「常」,如何可以为之「真」?以「灭」为「真」,以「生」为「真」,是图以自掩耳目,自说不见此「生灭无常」理,自说不闻此理,自说于灭相之中,有此「不灭」,以说「灭相不灭」如是谬论,真是荒唐,枉费自己读过佛经,真不是如实出家人!已说如是,此十八界灭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时佛从禅起经行,罗睺罗从佛经行,佛问罗睺罗「何以羸瘦?」罗睺罗说偈答佛:「若人食油则得力,若食酥者得好色,食麻滓菜无色力,大德世尊自当知!」佛问罗睺罗:「是众中谁为上座?」罗睺罗答:「和上舍利弗。」佛言:「舍利弗食不淨食。」尔时,舍利弗转闻是语,即时吐食,自作誓言:「从今日不复受人请。」是时,波斯匿王、长者须达多等,来诣舍利弗所,语舍利弗:「佛不以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时佛从禅起经行,罗睺罗从佛经行,佛问罗睺罗「何以羸瘦?」罗睺罗说偈答佛:「若人食油则得力,若食酥者得好色,食麻滓菜无色力,大德世尊自当知!」佛问罗睺罗:「是众中谁为上座?」罗睺罗答:「和上舍利弗。」佛言:「舍利弗食不淨食。」尔时,舍利弗转闻是语,即时吐食,自作誓言:「从今日不复受人请。」是时,波斯匿王、长者须达多等,来诣舍利弗所,语舍利弗:「佛不以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虽然如此,《观无量寿佛经》上说:「然彼如来,宿愿力故,凡有忆想者,必得成就。」无量寿佛无量劫以来的愿力是---只要一切众生愿意观想祂,祂就帮这个人观想成就。这种观想所见的佛身,具足了无上无量的庄严,这个庄严和身量是随观想者各自心量的大小而有不同;心量小的人观想出来的佛身量也小;心量不庄严,观想得到的佛也不庄严;心量广大又庄严的话,所观想的无量寿佛的报 | 三摩地 2018-07-21 |
![]() |
847,c3-4)是以虽非第一义谛,亦非非第一义谛,以此方便而接引成道故!是以当中阴身现起之时,不必更作他想,当知阿弥陀佛殊胜大愿,自知已死,不必更求此世之后有,当作诸多方便,信靠弥陀世尊,称念回忆此生所念佛之心,如是忆佛,求佛接引,虽有亲缘之男女相出现,不当接近,知道五欲乃是轮回生死根本,如今已死,当可喘息休歇,即当摄心正念,惟生极乐,纵有他般因缘,从极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因为很简单,佛不需要为了名闻利养而去大妄语;佛本身祂是太子出家,祂不需要出家,祂早就名闻利养完全具足了,祂怎么可能需要像六年苦行,乃至示现这样子的修行之后,还要来跟众生讲这些虚伪的话,而来赢得众生的尊敬呢?这是不可能的!佛语真实!而刚刚杨振宁博士纯粹从佛经里面举出来的,而能够经过现代的科学,不管是天文学、物理学的验证,都可以让我们证知:佛真的是全知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此时一切人间吊丧或追悼仪式全没用,唯一应当做的事就是为亡者念诵佛经令其明白所因为何,所至何处,上焉往生西天净土,持五戒十善者升入天界,中品至少保住来世能够脱生人身,作奸犯科者堕三恶道.一失人身再想回来就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如愿,所以中国传统丧葬文化历来有七日度亡的习俗,常言说;生有所养,死有所归,是人一生的大造化,善导大师说:世之大事,莫过生死,一息不来,乃属后生,一念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时佛从禅起经行,罗睺罗从佛经行,佛问罗睺罗「何以羸瘦?」罗睺罗说偈答佛:「若人食油则得力,若食酥者得好色,食麻滓菜无色力,大德世尊自当知!」佛问罗睺罗:「是众中谁为上座?」罗睺罗答:「和上舍利弗。」佛言:「舍利弗食不淨食。」尔时,舍利弗转闻是语,即时吐食,自作誓言:「从今日不复受人请。」是时,波斯匿王、长者须达多等,来诣舍利弗所,语舍利弗:「佛不以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在佛经里有一个很好的例子可以说明,对佛开示产生信心、发菩提心;以及能够如实地行菩萨道,真的很不容易。在以前,有一位阿罗汉他有神通,其座下有一小沙弥,一日,两人一起入城游玩观赏,阿罗汉并叫小沙弥背负衣钵在后面跟着。在路上,这位小沙弥思惟着:应该行何种道,才能免除世间种种的苦呢?佛常赞叹菩萨道很殊胜,我今天应该发菩提心学菩萨行。这时,阿罗汉知道小沙弥心 | 三摩地 2018-07-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