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那其中的六凡业道呢,依照佛经上的说明,说因为每一个业道,他生活环境的不同,也就是说他的生活环境有的是清净、有的是污秽。好比说我们现下可以看得到的,一般来讲人的生活环境是比动物的生活环境要清净,那么人的生活环境也是比一般的这些动物、畜生道的这些有情牠们的生活环境要富足。那么由这样子清净以及污秽的不同,还有富足跟贫乏的不同,所以这个六凡业道对众生就会有 三摩地

2018-07-22

这不是佛的危言耸听,据调查,中毁坏寺院佛像佛经者多不得善终,这就是例证。破坏佛教还包括:说佛教是封建迷信,是消极厌世,让人不要相信,诬蔑诽谤三宝,乃至法师、居士曲解佛法而造成误导,等等。以上是六道众生的概况。一切众生都在六道中不停地死此生彼、循环不已,犹如旋转的车轮,称为轮回。众生在六道中轮回,受苦受乐,并非是天意的安排,也不是上帝审判以后的奖惩, 三摩地

2018-07-22

其次在《观无量寿佛经》中,有一段释迦世尊开示的说,观想阿弥陀佛身相光明成就者,【即见十方一切诸佛;以见诸佛故,名念佛三昧。作是观者,名观一切佛身;以观佛身故,亦见佛心;诸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从这一段可知,所谓即见十方一切诸佛,并不是看见十方一切诸佛的身相,而是说明心眼开明,就是开悟的人所亲证的境界。这个观想修成的时候,必能一念相 三摩地

2018-07-22

五、佛经中有其他时间概念,也可以来衡量刹那。在《大般若经》卷三四七中,按照顺序介绍不同时间概念,从一日夜、一日、半日、一时、食顷、须臾、俄尔到瞬息顷,一刹那大约相当于一食顷(如早食之前或早食之间)的时间长度。六、另据《仁王经》卷上观空品记载,一刹那有九百生灭;《往生论注》卷上记载,一刹那有一百〇一生灭。此外,一刹那之间的生灭,称为刹那生灭或者刹那无 三摩地

2018-07-22

佛经中曾说过:有的出家弟子禀佛说:“世尊!您要入灭了,那我们怎么办?没有人供养,以后修道怎么办?”佛说:“你别愁,我这三十二种大人相,随便一相的福德,就够你们吃喝不尽了。”为什么?因为他的每一种相好庄严,都是百劫修来的;每一种相好庄严,都是以内财外财来修集无量的福德才能完成,所以随便一相的福德拿出来,就够他后代的遗法弟子享用不尽 三摩地

2018-07-22

佛经所说天,为梵文提婆(Deva)或素罗(Sura)意译,原义为光明、自然、清净、自在、最胜,常被用为形容修饰语,作为六道之首的天道,被认为是六道中最佳最上者,《大毗婆沙论》卷一七二解释:于诸趣中彼趣最胜、最乐、最善、最妙高故,名为天。《大乘法苑义林章》卷六释云:神用光洁自在名天。佛经中说天道分三界,凡二十八重,总称三界二十八天,有地居、空居之别,下劣上胜 三摩地

2018-07-22

思路:根据经论,从器世间的成住坏空(这部分对现状的描述,可以参考十方论坛有过的一个帖子,对照了现代天文物理所观于佛经的描述,非常一致,推断了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乃至须弥山的所指;这里就会涉及到神通的问题,可以进一步辨析佛教对神通的态度;关于器世间的描述和器世间的成住坏空,也可以引申出佛教的世界观,这部分可以参考甘愿做菩萨系列的内容),引申一切唯心 三摩地

2018-07-22

佛经中曾说过:有的出家弟子禀佛说:“世尊!您要入灭了,那我们怎么办?没有人供养,以后修道怎么办?”佛说:“你别愁,我这三十二种大人相,随便一相的福德,就够你们吃喝不尽了。”为什么?因为他的每一种相好庄严,都是百劫修来的;每一种相好庄严,都是以内财外财来修集无量的福德才能完成,所以随便一相的福德拿出来,就够他后代的遗法弟子享用不尽 三摩地

2018-07-22

佛陀以一大事因缘示现于人间,而其所流传下来的法语,被记载成为「佛经」,这些对后世学佛的人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使得我们可以从这些经典中观察到佛陀的言行举止,祂所开示悟入晓谕大众的法语,而了解到何谓生命的实相,存在的实相。而对于不接受这生命实相看法的人,佛陀以善巧方便开演了人天乘,让大众安止于善法,不堕入三恶道中,以维持「后有」在这三善道中,等待未来的缘 三摩地

2018-07-22

」如是说贤劫当作佛之菩萨皆来集会,请问二乘人有何证量可以知道到底是哪一位要示现成佛?哪一位是贤劫菩萨?会不会有哪一位贤劫菩萨忘了来,这样这本佛经就不能够说「贤劫菩萨皆来集会」,因此和一般世人所以为的经典可以稍有出入而大大不同,所以一千位有情,都来到现场,可是经典没有说其是如何地示现,这二乘人第一不清楚哪一千尊未来佛,第二没有神通道力可以鉴别何者是当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避开自己无有修证,也不能够了解经典实义的佛学研究者,其所知皆是猜想而生,皆是佛陀所说的凡夫,根本是怀疑佛,怀疑声闻,怀疑缘觉,怀疑菩萨的接近一阐提人,所以对其而言,佛法的价值不会比其阅读一本杂志来得更多,佛法是种理念,而非是实际,所以即使其认定其生命假象,也不会以大乘说有实相而行大乘法,还是会落于意识心的所缘取境界,求取内心的自在、宁静、平和、 三摩地

2018-07-22

希望鬼神都能防卫佛经佛像,经常供养三宝。希望鬼神都能记录世人的善恶,永远都能熏闻修习佛法。二、名字之由来及意义问:什么叫鬼道?答:佛说立世阿毗昙论里说,鬼道也叫做闪多。因为阎罗王的名字叫闪多,而生到鬼道的,和阎罗王同类,所以叫做闪多。也有一个说法是,鬼道和其他道有来往,善恶标准相通,所以叫做闪多。问:为什么鬼道又叫做闭戾多?答:设施论里说,现在鬼世 三摩地

2018-07-22

此时一切人间吊丧或追悼仪式全没用,唯一应当做的事就是为亡者念诵佛经令其明白所因为何,所至何处,上焉往生西天净土,持五戒十善者升入天界,中品至少保住来世能够脱生人身,作奸犯科者堕三恶道.一失人身再想回来就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如愿,所以中国传统丧葬文化历来有七日度亡的习俗,常言说;生有所养,死有所归,是人一生的大造化,善导大师说:世之大事,莫过生死,一息不来,乃属后生,一念 三摩地

2018-07-22

午后品茗,法师聊起他出家的因缘,当年还是13岁的少年,一次偶然的因缘来到一座寺院,刚进门,看见一幅佛陀画像,一下被这庄严的法相摄受,青色的肉髻、慈悲的微笑、飘逸的天衣,整个画面弥漫着那种出尘的意境,少年在佛前久久站立,此时有一位师父走上前来,向他介绍,这是伟大的佛陀,并赠送给他几本佛经,他恭敬的双手将佛经端在胸前,也不知为什么这样的动作,只是一切似乎 三摩地

2018-07-22

那部佛经不仅在外面,不仅印在书本上,卷轴中,更多是体现在你的存在中,你如何看待这个世界,你如何与周遭的人进行互动,你如何在生活中进行拣择取舍,这其中都体现出你自身佛法上的证量。无明的消除不仅是透过知识,更来源于利用知识在自身上的运用,发现到自己对于生命的误解和错认,由于这一分清明的发现,而破除了一分的无明遮障,故而消除一分的烦恼,获得一分的解脱。菩 三摩地

2018-07-22

 (原标题:佛经精华警句集萃) 三摩地

2018-07-22

佛经中将苦分为苦苦、坏苦和行苦三个层次。苦苦是指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身体上和心理上出现的痛苦。比如疾病,伤痛和心灵创伤等。这种痛苦一产生,我们马上就能明显感觉到,而且是难以接受的,属于粗大明显之苦。第二是坏苦,即暂时以为快乐的,但过段时间就变成痛苦。比如小孩子爱吃冰淇淋,吃一个两个很开心,他一口气吃八个,结果吃的浑身发冷牙齿酸麻变成痛苦的事情,有人小时候 三摩地

2018-07-22

(注意,佛经里的数字大多都是比喻,比如这里的三千,只是比喻为数量级的多,而非指实数)这相当于现代物理学所指的一个恒星系。佛指出所在的此小千世界“犹如周罗”,也即不仅圆,还带螺旋状,正是银河系的形状。正好如同我们所在为银河系!再进而一千个小千世界组成一个“中千世界”,这相当于现代物理学说的星系团。2、一中千世界(包含1000个小千世界) 三摩地

2018-07-22

佛经里,我们常常可以看到,释迦牟尼佛向及听讲的人说:我是真语者,实语者,不诳语者。总是劝导听众,研究真理,注重理性,从没有用威吓强迫口吻或手段来叫人听从的。《妙法莲花经》上明白的载著:在佛要讲上乘难信的佛法时,竟有五千听众,自以为已经得到了解脱了的,不愿听讲,离席而去。佛陀不但没有发怒,追究或责罚,而只是说:他们机缘还没有成熟,与其听了不相信引起 三摩地

2018-07-22

佛教的经典同一般宗教的经典有一个最大的不同地方,那就是佛经是准许怀疑、研究的;而外教的经典则是绝对的真理,不容辩驳,否则就是冒渎神。佛曾经教导们说:你们的怀疑,你们的迷茫是正当的。因为对一件可疑的事是应该起疑的。佛认为一个人要注意不可被流言、传说所左右;不可依据宗教典籍,不可单靠论理或推测,也不可因某事物之似有可能而信以为实。佛教更伟大的思想还不止 三摩地

2018-07-22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