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亡友鲁迅印象记》之<一三、看佛经>——鲁迅先生一生的挚友许寿裳著)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著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先生如是说:“佛教是世界上伟大的宗教之一,两千多年前传入中国之后,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85年9月12日于美国纽约大乘寺玉佛塔落成典礼上的讲话)这些世界著名人士对佛教的评价都很中肯客观,没有偏见与歧视。若对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最近全国雾霾严重,无论是大型的一线城市,还是二三线小型城市,都遭遇了罕见的十面霾伏,一直想知道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雾霾?这个问题从因果角度来讲呢?是受到哪些业力的影响呢,到底有没有办法解决吗?我们查了佛经上的解释,并为此找到了答案。《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中:复有十业。得外恶报。若有众生。于十不善业。多修习故。感诸外物。悉不具足。一者以杀业故。令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这样子讲,各位同不同意呢?所以,同样一个问题再问各位:不同的人经历了同一个境界,每一个人的内相分到底是相同还是不同?是小小的不同还是大大的不同呢?可能你会说:老师!那至少我们两个人去看一朵莲花,也许我们两个人所见容有不同、心境会有不同,所联想出来的事物也有所不同,但至少我们见到的都是一朵莲花,不会变成玫瑰花啊!答案其实不然!在佛经上,特别是在三转法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记得当初经友人介绍认识佛法时,接触的第一部佛经是慈悲三昧水忏,从的描述中,了解佛菩萨对于众生的心行无所不知,以及对于现象界之宇宙万象的全然了知,信服于佛菩萨有如此的深妙智慧;当时觉得佛菩萨对于众生的贪、嗔、痴等种种心行,以及众生没有能力察觉到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因缘果报所显发之潜在心行,佛菩萨以佛眼观众生都了如指掌,让众生所有细腻、微小的心行都无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但是,天人总有天福享尽的一天,那时寿终正寝返堕恶道,继续轮回受苦,总不是究竟解脱的办法,在佛经中就可以看到某天人因为某因缘突然中夭,然后堕入恶道中受苦这样的例子。而对一个潜心学佛求证解脱觉悟的人来说,生天还是学佛八难之一,因为到了那个地方,只会顾着享乐,哪里还会顾得上学佛。等想到要学佛的时候,下生人间一看,贤劫千佛都已经一一入涅了,想学佛都无佛法可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笔者这几年来参阅了不少佛经善书,听过不少的演讲和录音带,深深感到佛法浩翰无边如大海,其中蕴藏着无尽的宝贵智慧和经验,这些智慧经验并不随着时间的改变而落伍,反而因为社会风气的日益败坏,道德民心的日渐堕落而显得弥足珍贵,发人深省,而益发值得国人的警戒,笔者由于学识和能力非常有限,无法将这些宝贵的智慧悉数加以详述,仅能将其中比较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故事寓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刚好佛经过了就问:你为什么要哭啊?盘特说:哥哥讲我再不进步的话就要我还俗,佛就安慰他说:你跟着我出家,是依靠我——佛而得到成就,不是依靠哥哥。所以呢,佛就带他到一个安静的房间,拿了一支扫把给他,然后要盘特念诵扫地,把这一句话当作一首偈。盘特从此之后呢,每天就是拿着扫把扫地,口中就念诵着扫地、扫地、扫地。佛告诉他:你年老出家,现在会念这一首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也就是,今天不管您所亲近的师父,不管他的名声有多大,或者您对他有多么尊敬,但是您对他的说法,仍然是要回归佛经来判断:他说的法,有没有哪里违背了《金刚经》,有没有哪里违背了《心经》,或者甚至有哪里跟《阿含经》不符合的。这个是我们提出,希望大家要依法不依人。至于说我们刚刚提到的经典的部分呢,的确,因为经典是从佛世以来到今天,这么长久的时光里面,我们可以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那其中的六凡业道呢,依照佛经上的说明,说因为每一个业道,他生活环境的不同,也就是说他的生活环境有的是清净、有的是污秽。好比说我们现下可以看得到的,一般来讲人的生活环境是比动物的生活环境要清净,那么人的生活环境也是比一般的这些动物、畜生道的这些有情它们的生活环境要富足。那么由这样子清净以及污秽的不同,还有富足跟贫乏的不同,所以这个六凡业道对众生就会有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在佛经上我们常常会看到,佛常常会为解释,说这个某某某某病,就是因为什么什么原因的产生四大不调;好像只有佛是无所不知,因此佛是世间最好的医生;因为祂对于一切众生所受的生老病死苦,个中的苦因、苦缘、苦果无有不知。其实这一些苦,也都是由于四大不调所造成的。那四大本身又是靠着因缘来聚灭合成的。譬如说我们这个色身是因缘聚合而成,所以它终究会散坏,有聚合就一定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在佛经里面讲的天龙八部,指的就是守护佛法的神,他们都归化于佛的威德,成为佛的眷属,他们也都护持佛还有佛法。那这天龙八部这八部,第一个是天,第二个是龙,还有夜叉,干闼婆就是乐神,阿修罗,还有金翅鸟,还有紧那罗就是歌神,摩睺罗伽是大蟒神。我们稍微对这天龙八部来介绍一下。天当然大家都知道,最有名的,你所知道的就是玉皇大帝。但是天在佛经里面讲的,目前的忉利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从我们知道现在我们的释迦牟尼佛之外,下一尊佛就只会是弥勒佛;从释迦牟尼佛到弥勒佛之间,按照正确的佛经解释,中间是没有任何——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是没有任何一尊佛会出现的。所以各位观众,如果您在外面经常听到有许多人号称他已经“成佛”的话,建议您要回头来比对佛经,去看看说这个是不是一个妄语的状况。讲完佛陀之后,我们再来看看佛陀的教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有许多法师成功带回佛经,而太多的僧人甚至还没到印度,就病死、累死在求法的途中……唐朝义净三藏诗云:晋宋齐梁唐代间,高僧求法离长安。去人成百归无十,后者安知前者难。路远碧天唯冷结,砂河遮日力疲殚;后贤如未谙斯旨,往往将经容易看。末法时代的我们请到经书太容易了,这是我们的福报。我们应该虔诚恭敬、礼拜供养、奉诵经典,不要让它束之高阁。否则,我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这故事的内容是叙述唐朝的高僧唐三藏骑着龙马,带着孙悟空、猪八戒以及沙悟净到西方去取经,沿途遭遇种种危险,最后终于取得佛经回到中国。那《西游记》和我们要谈的八识心王又有什么关联呢?我们今天就是要把《西游记》中的人物,和八识心王的功能差别作一个譬喻。《西游记》中的猪八戒,每一次遇到美丽的女人或是好吃的东西,他就会无法自拔地掉入陷阱中;他对于外境色、声、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而当我们悟明真心见到自性之时,对照佛经即会倍感《心经》的亲切,《心经》所讲如来藏心、众生心不一不异和合运作的亲切,即会明白不仅《心经》是在讲真心实相,《金刚经》、《楞严经》等无数了义经典都不离此,因此我们会于如来藏总相智上通达无碍,亦可为进一步证得与修学般若的别相智以及一切种智打下基础。《心经》最终是在告诉我们,只有这个不生不灭、无苦无乐、不分别诸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那须弥山本身它有一半是泡在水中,它在水下大约是八万四千由旬,这个是从佛经上面引出来的。八万四千由旬呢,到底一个由旬是多长多深呢?因为印度的长度或者深度呢,它并不像后来说用公里或者里这样来算,所以后面的研究者就去推测,一个由旬到底代表了几公里呢?推测的结果呢,后来大概有各种说法,大概从四公里到十公里都有,但是也没有一个定论。那我们就用由旬来说,说须弥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这故事的内容是叙述唐朝的高僧唐三藏骑著龙马,带著孙悟空、猪八戒以及沙悟净到西方去取经,沿途遭遇种种危险,最后终于取得佛经回到中国。那《西游记》和我们要谈的八识心王又有什么关联呢?我们今天就是要把《西游记》中的人物,和八识心王的功能差别作一个譬喻。《西游记》中的猪八戒,每一次遇到美丽的女人或是好吃的东西,他就会无法自拔地掉入陷阱中;他对于外境色、声、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既然已经从这边亲近善友、听闻正法之后;问了法以后要至心,当他要演说、回答我们之后,回答时候,听闻的时候要至诚心、要认真地去听闻,就是佛经里面的“谛听、谛闻”;听闻之后,还要能够如理思量,如理思量还要记忆、还要持诵,然后能够经常的念念在心,不会说忘失掉、不会有失念;能够忆念不忘,如实理解之后忆念不忘,能够去分别了知更深细的里面所蕴藏的法义,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佛经表示,一个人每持守一戒,就增加五个神。依此而算,持守五戒的人最少有二十五个神了。此外,当你在聊天说话时,神也常在左右,如果你说的是没用的东西,神就会一个个离去。如果你说的是佛法,那神就会顺便听听。如果说的很好,那神就越围越多。这也可以说,人人的神随时都在你左右,这些神明既有保护作用,但也有监督作用,甚至有惩罚作用。这正符合俗话所说的:「人在做,天在看」。(原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佛经中“唵嘛呢叭弥吽”,云是六字真言,传自西域。有谓,唵嘛呢叭弥吽,盖“俺那里把你哄”也,此于六字本意,即不必其然,然余谓如此说佛语,转觉音义明顺。李继鼎、佟世思所云,虽是讥讽之语,却也切中了它的实质,与其说是“六字大明咒”,不如说为“六字大淫咒”;若只取其音而不知其意,又何妨译为:“Allmoneypaym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