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阿赖耶识心又是菩萨藏的根源,菩萨藏所说的一切法都是以第八阿赖耶识心体为中心而宣说的;所以他们这一诽谤,就是谤菩萨藏,成为一阐提人,已断善根了嘛!他们所诽谤的菩萨藏都是方广诸经所说的中心法义,却在后来想要藉念佛而求生极乐世界,希望免除诽谤大乘方广经典的地狱罪,但是这种人,慈悲无比的弥陀世尊是不摄受的,往生无望,只剩地狱一条路;这在《观无量寿佛经》中说 三摩地

2018-07-23

大千尘点,难穷往返之身;四海波涛,孰计别离之泪?峨峨积骨,过彼崇山;莽莽横尸,多于大地!向使不闻佛语,此事谁见谁闻?未睹佛经,此理焉知焉觉?其或依前贪恋,仍旧痴迷;只恐万劫千生,一错百错。人身难得而易失,良时易往而难追。道路冥冥,别离长久;三途恶报,还自受之。痛不可言,谁当相代?兴言及此,能不寒心?是故宜应断生死流,出爱欲海;自他兼济,彼岸同登。旷 三摩地

2018-07-23

平实导师为了久住、为了利益更多有缘众生,日夜不辞辛劳著书,详解佛经及菩萨论典,亦为救护无量无数被邪见误导的佛,故而撰写破邪显正之论著。由于导师乃累劫久修之悲增利智菩萨,遍以大悲心愿般若智水常净熏修而行普贤行!由于悲心利智使然,故能把隐晦艰涩难懂的深妙佛理及修学次第,用明朗清晰、条理有序、深入浅出、令人易读易懂的文句展现表达出来,因此深受海内外学人的 三摩地

2018-07-23

我们遇见了,以为自此可以得救,结果我们忘记审视内心,忘记回头看看自己,只是一味的看书,看地图,我们以为背熟了那些道理,我们就成为真理,忘记仔细去读自己这本五蕴佛经,全然没有反观觉察的能力,我们以为接触,这个卑微的五蕴之身就一下变得尊贵。至此,我们再次成功的将转变成自我的附丽,没有将我们拉出苦海,反而成为我们对外索取的一个所向披靡的新式武器,我们一面 三摩地

2018-07-23

这只是师兄自己的认为吧?这些问题要以佛经菩萨论的说法为准。3.我见引生的贪嗔痴等劣根无明心行这些烦恼的根源还是我见;如果只修伏这些烦恼而不断其根源,无法证得解脱。如外道修得四禅八定,便可伏贪嗔痴等烦恼,但仍无法解脱。4.末学的我见也未断,无法回答;引用玄奘菩萨的一句话: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接下去再举个例子:1、行走在大街上,如果有人叫你的名字,你就会立 三摩地

2018-07-23

又譬如《佛说观无量寿佛经》所说的观想,都是观想所成色,都是内相分,如日观、水观、地观、树观、八功德水观、总观、花座观、弥陀相观等观想,乃至成就遍观一切色观而悟自心如来、自心弥陀,「即见十方无量诸佛,得见无量诸佛故,诸佛现前受记」(《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卷一,CBETA,T12,no.365,p.343,c7-8),以此作为念佛的方法而增益对佛的信心,并作为与佛感应的修行法门, 三摩地

2018-07-23

佛经上讲布施,有为他属故而行布施,这一种是心术不正的布施,所谓慷他人之慨;另一种是属他故而行布施,把自己的财物、王位乃至头目脑髓,都布施给众生,这叫做属他。第四种讲修禅定,修定的动机想要生到无色界天,非想非非想处天,寿命八万大劫。最有名的就是郁头蓝弗仙人修非想非非想处定,生到无色界天,八万大劫寿命享尽之后,因为自己咒愿的关系,投生成为飞狐与水獭。若 三摩地

2018-07-23

因此初果人还是可能会贪欲很重的,佛经也有这样的故事。我们要努力从初果到二果再到三果,不要只停留在断我见的阶段,还要再进一步薄贪瞋、乃至离欲。......也许到这边还是有人不相信:「初果人、二果人都还会贪着欲界法,只有到了三果才能断尽欲界法吗?真的是这样子吗?」那我们就再用一个故事来说明,在《经律异相》当中记载着说:有一个好淫欲的人,他的心念想的都是女色, 三摩地

2018-07-23

学佛之后,我就有写笔记的习惯,我喜欢把佛经里、古德祖师所留下典籍里,或佛书里法师居士所说重要又亲切相应之语句写下来,经常地去吟味、思惟其义理;又若世间法或佛法知见间,有不同看法或争论时,亦记下来作思惟整合,理出一个自己认为正确之知见而作结论,舍不善而就善,舍非理而就如理、舍不正而就真正、舍不如法而就如法、舍自己之缺点而就他人之优点,如是迄今无有间断 三摩地

2018-07-23

大蛇说:“道人啊!您不要恐惧、不要害怕,我在此呼叫您,是想祈求您,能愿意为我讲说佛经,让我能早日脱离这有罪的蛇身啊。”大蛇又继续说:“道人啊!您可曾听过有一位叫阿耆达王的人吗?”修道人回答:“是的,我曾经听闻过他。”大蛇接著说:“我的前身就是那阿耆达王啊。”道人好奇的问:“阿耆达王在位时,曾建立佛塔寺庙 三摩地

2018-07-23

所以要成佛的菩萨,要相信来到娑婆世界不是没有来由,天天都可以遇到心烦的事情,无有趣味的人生,那就好好地去观行哪些没有趣味,为何没有趣味,又如何生起一分观照,可以随喜众生,可以随顺众生,要生起善心所,即使是一个杀了人的恶人要受刑,菩萨有者也会生起怜悯心,不论是恶人是否忏悔,菩萨是等视众生,因此对于彼此的如来藏都会因为这样的怜悯心而生起不可思议的因缘, 三摩地

2018-07-23

我之所以用事实﹐是因为它确实是事实﹐决不是假设﹗佛经不是早告诉我们人命在呼吸间﹖真实的就是这当下的一口气﹐这一口气是生与死的交会处﹐一口气下来﹐不就是死?!所以﹐我们要时时提起一个死字﹐对生活中的每一天﹐不要等闲视之﹐不要匆匆打发掉﹐也不要等到明天。人在临终﹐好景莫流连﹐烦恼莫关心﹐痛苦莫理睬﹐得失全放下﹐只提起那历历孤明的一个正念﹐一个佛号﹐一个对 三摩地

2018-07-23

三、发菩提心有了前面大悲心,才能生出这大菩提心来,佛经中说:大悲为首,菩提心为本,方便为究竟。怎样发心?或见众生苦而发心的,或睹佛相好而发心的,如阿难等,或遇善知识开导的,或从经卷而发心的,总之是内心无漏种子淳熟,遇外缘就开发了。所谓量大福大,心大功德大,无论布施一钱,供献一花,燃一柱香,诵一卷经,念一句佛,回向法界众生同成佛道,如大忏悔文说:我今 三摩地

2018-07-23

既然已经从这边亲近善友、听闻之后;问了法以后要至心,当他要演说、回答我们之后,回答时候,听闻的时候要至诚心、要认真地去听闻,就是佛经里面的谛听、谛闻;听闻之后,还要能够如理思量,如理思量还要记忆、还要持诵,然后能够经常的念念在心,不会说忘失掉、不会有失念;能够忆念不忘,如实理解之后忆念不忘,能够去分别了知更深细的里面所蕴藏的法义,依自己如理思量、自 三摩地

2018-07-22

念诵佛经;3.持咒,如《大悲咒》、《总持咒》(特别注意:千万不要持诵伪咒和伪经,如:六字大明咒、喇嘛教咒语)等;4.念“摩诃般若波罗蜜”。要我们佛子亲自念诵,不是用放念佛机那种播放。声音不要很大,但要充满整个房间,佛圣号、佛经、咒交替来念诵,并时时回向。5.请正法道场在做功课时帮忙回向。我们身边的亲人生重病,从因果的角度来看,就是我们欠他(她)的 三摩地

2018-07-22

念诵佛经;3.持咒,如《大悲咒》、《总持咒》(特别注意:千万不要持诵伪咒和伪经,如:六字大明咒、教咒语)等;4.念摩诃般若波罗蜜。要我们佛子亲自念诵,不是用放念佛机那种播放。声音不要很大,但要充满整个房间,佛圣号、佛经、咒交替来念诵,并时时回向。5.请道场在做功课时帮忙回向。我们身边的亲人生重病,从因果的角度来看,就是我们欠他(她)的,请在不影响正常生活的 三摩地

2018-07-22

心诚的定义在佛经中是有的:[尔时,坚净信菩萨摩诃萨问地藏菩萨摩诃萨言:‘所说至心者,差别有几种?何等至心,能获善相?’](那时,坚净信菩萨问地藏菩萨:所说心诚至心,有几种情况?那种心诚至心能获得最佳结果?)[地藏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我所说至心者,略有二种。何等为二?一者,初始学习求愿至心;二者,摄意专精,成就勇猛,相应至心。得此 三摩地

2018-07-22

问题四、佛经和佛教文物,主要是印刷品和录音带、光盘等,特别是别人放置的结缘品,日子久了,风吹日晒雨淋,破损了,脏了,旧了,已不堪使用,或者没人要了,应该如何处理?答:如果还可以使用的佛教文物,就尽量不要丢掉,也许还有人用得着,可以试着与人结缘。假使真的已经不堪使用的佛教印刷品,可以把它撕开以后作为资源回收。录音带和光盘也可以依照一般废弃物来作处理或 三摩地

2018-07-22

佛经记载有位比丘,产生了一个恶邪见。他说:我一生这个六识,或是这个意识,可以到未来世,因为祂就是轮回的根本,所以祂可以去到后世,祂可以继续绵延不断。这样的见解遭到佛陀的斥责,佛陀甚至用了两次你这位愚痴人来告诉他:你所主张的心识,到底是哪一种心识呢?你所主张的心识,就是能够看、能够闻、能够见闻觉知、能够说话的?这样的心识不是我所说的可以到后世的心识。 三摩地

2018-07-22

也就是和善知识、善友彼此的缘结得深的话,到了未来生我们还是一样会彼此互相提携;仰仗团体里的和合运作,使得每个人的修行速度比自己一个人独修来的快得多!佛经记载:有一次佛陀去托钵化缘,正好有一家的主妇,很欢喜地把饭装在佛陀的钵里,然后非常恭敬地供养世尊。世尊在接受了这一钵饭之后,就为她祝愿:种一生十,种十生百,种百生千,种千生万,种万生亿,祈愿善士您精 三摩地

2018-07-22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