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什么才是真正的学佛方向呢?我们应该要了解真正的佛法。何谓学佛?也就是说我们要了解真正的佛法之前,我们来探讨一下:何谓学佛?何谓佛法?学佛就是学习成佛之道;什么是佛法?佛法是成佛的方法。所以很显然,我们所要学习的是成佛的方法,而不是成为阿罗汉之法,所以我们才会说:解脱道是含摄在佛菩提道里面的,也就是说,解脱道是由佛菩提道所析离出来的。佛法函盖了两个主 | admin 2020-02-18 |
![]() |
就是说你势必对于佛法知见会不够完整,即使是今天出家而修学,乃至于在佛学院读了很多年,甚至在相关的这些信息上都很充足的一个教育的环境中,都很难说真正了解佛法了,何况是自己潜修在家,这种独自来修行呢!不过,虽然是如此,如果是说修行有一些限制,这也是难免的,这样的话就要去想说:我如果独自修行的话,应当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或是我应当向什么样条件来修学满足,然 | admin 2020-02-18 |
![]() |
这个解释佛经,甚至这个样子的解释方式,甚至一直到佛法传到中国来近千年之后,一般人对于佛法的解释,还是有许多停留在这个层次。比方说,我们说有一位著名的禅师叫作洞山良价,他曾经开示门下弟子,关于修行要有鸟道之类的修行;鸟道形容的就是,鸟在天空中飞过,用这样子的方式,来去暗示弟子们怎么样去参禅。那么这个部分,后代对于洞山良价关于鸟道的这个说法,同样的也是 | admin 2020-02-18 |
![]() |
悉檀称为宗义,也称为遍施,就是以四种施设演述种种佛法,普遍布施给一切的众生,让众生能够成就佛道。如来有这四种施设,是因为众生根器千差万别,因此诸佛施教法无定法,就依着四悉檀,随着我们众生的心和根器,为我们众生说法。四悉檀就是世界悉檀、为(wèi)人悉檀、对治悉檀、第一义悉檀等四个悉檀。《大智度论》卷1中龙树菩萨对于四悉檀这样说明:【复次,佛欲说 | admin 2020-02-18 |
![]() |
而在佛法中,世尊也说这两种情形,都不得杀母的逆罪。异杀则是误杀。儿有异杀:就是想杀父母而误杀他人,或者并不想杀父母,却杀到自己的父母。这就类似现代刑事法律中方法错误的情形,也都不会构成杀害直系血亲尊亲属既遂的重罪。而在佛法中,世尊说这种情形也不成就逆罪。这些判定标准,在《优婆塞五戒相经》中也有相同的圣教,经中说:【若居士母想,杀非母,犯不可悔,非逆 | admin 2020-02-18 |
![]() |
说到这里,或许有人会产生疑问:善恶业种既然都由每一个众生各自的如来藏一体收藏,然后带到来生受报偿,而且没有报尽之前,业种永不消失;那与主张众生现世所受的苦乐报,完全是依着过去世造作的善恶业来决定的宿作因论外道,或世间人所称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其实佛法中讲因果,都是说因缘果报,而不是单纯的说如是因,如是果。如是因,如是果,是对没有修行的一切众生而说; | admin 2020-02-18 |
![]() |
也就是说,这是如来的正法即将灭尽的末法时代,所以他既不曾亲自见闻佛菩萨示现的不可思议事迹,也不曾听闻真善知识讲解经论中的法教,但他自己阅读如来的经教,他心中就生起了这样的念头----只有无上佛法能让众生灭除无量的苦恼,能给众生离苦得乐的大利益,祈愿诸佛菩萨能令如来正法久住不灭,我如今也应当发菩提心,为了让一切众生远离烦恼,为了护持佛法久住于世,我愿意以 | admin 2020-02-18 |
![]() |
能觉能知的意识心依这样的现观而修的善法,才是真正的善法,因为这是觉知心背后的真我----如来藏,完全没有执着,是在真如法性的境界当中去行善的,这样便可以成就佛道,这才是实相佛法中所说的善法,才是真正而且永远不会灭失的善法。由此可知,只有实证佛菩提的根本心----第八识如来藏,才能作这个永远不失的善业,因此有的菩萨就为了这个缘故,而发菩提心求证佛菩提;并且菩 | admin 2020-02-18 |
![]() |
这种误会灵魂为常住不坏心的错误说法,完全迥异佛说,不是佛法正义,佛法所说是由如来藏舍身而死。还有邪见有时又妄说,明点就是根本识阿赖耶,死时由明点聚于一处,然后由某一处出离色身,这些都是邪见,不是佛法。佛法所说死亡时的舍身者,是那去后来先作主公的本心如来藏,而不是中阴身灵魂。......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常见外道法----广论一》<第095集死亡之过程-- | admin 2020-02-18 |
![]() |
有人主张说:一门深入才会对佛法有洞彻的心得,以及一通百通的洞识。所以他主张:只能研读某一些经典,乃至于说只专门研读某一部经典;深入了解之后,自然可以一经通、百经通。可是在思考这个问题之前,要先确定:真正的一经到底是哪一部经?一般人都只会在经文的表相上面,再加上世间所曾经熏习的种种的法,然后加以贯通之后,就敢说我已经通了这一经了;然后他以相似的道理进 | admin 2020-02-18 |
![]() |
在佛法中,譬如小乘法中的比丘尼,同样可以证得阿罗汉果;在大乘法中,不管是修诸功德与智慧,或者自利利他的菩萨行,男女都是一样的。譬如《宝积经》中的〈妙慧童女会〉、〈恒河上优婆夷会〉,《大集经》中的〈宝女品〉;《华严经》中的善财童子所参访的善知识之中,不乏女性菩萨,譬如:休舍优婆夷、慈行童女、师子嚬[pín]呻比丘尼等。《法华经》中的龙女、《维摩诘[j | admin 2020-02-18 |
![]() |
在《阿含经》里面说到,有时四面大梵天王会下降到忉利天,与忉利天主一起谈论佛法,这就代表了他们都是佛教的大护法神。从色界天再上去,就进入了无色界。无色界它连色法都没有了,纯粹是禅定----心的境界,包括了识无边、空无边、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众生,包括了你、我,我们无始以来就在这样的三界当中轮回。我们都曾经上升到色界、无色界,也曾经做过三恶道的众生;其 | admin 2020-02-18 |
![]() |
乃至也有人主张说:要一门深入,这样才会对佛法有透彻的心得,以及一通百通的这样的洞识。所以他主张只能研读某一些经典,甚至于他还说:只专门读某一部经典,这样深入了解之后,自然就会一经通,百经通。可是问题是,真正的一经到底是哪一部经?又有人说:一门深入,是要依我们自己每一个人的根基,然后来选择修行的入门处,每一个法门都有它的圆通之处。当然他也会举《楞严经 | admin 2020-02-18 |
![]() |
而持戒是修学佛法的基础,如果戒不能持好,那么佛法的修证就没有保障,就很难得到应修、应证法的证量;而且除了持戒之外,如果能够再好好惠施众生以及多熏闻正知见的话,那就逐渐可与解脱法相应。这里面,布施本身除了利乐众生、累积福德之外,也可以让行者经由布施而逐渐远离对于种种法的执著性,因此本身是与解脱相应的;而持戒本身,除了与解脱相应之外,能够持戒不犯众生, | admin 2020-02-18 |
佛法中又称众生为有情,是说他拥有情性、情爱;如无著菩萨在《大乘阿毘达磨集论》中说:“何等有情生?即有情世间。谓诸有情,生在那落迦、傍生、饿鬼、人、天趣中。”(《大乘阿毘达磨集论》卷3)这里所说的那落迦就是地狱,傍生就是畜生。整段论文的意思是说:有情就是生在地狱、畜生、饿鬼、人、天五道中,因此说五道就是有情世间;又因为阿修罗是遍五道的,所以 | admin 2020-02-06 |
|
![]() |
你就想象那时水上浮着一层厚厚的膜,犹如牛奶煮熟时表面凝结就称为乳肥;那时水面吹风以后凝结一层厚厚的水膜,就是那时人类的食物,在原始佛法的阿含经典中说是地蜜、地肥。本来众生初来人间(地球)时是会飞的,也都各有身光照明的;那时有人很好奇,沾一下(地蜜)尝尝看,觉得很好吃!传说出去以后大家都来吃;吃得越多的人身体越重,就飞不起来了,不贪吃的人仍然可以飞。 | admin 2020-02-04 |
![]() |
com关于“菩提学会”的声明为弘扬佛法、利乐众生,2004年我创立了“菩提学会”,此后为方便“菩提学会”的组织管理,成立“弘法教务处”,2006年开始尝试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讲经授课,但随着网络科技的迅猛发展普及和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出现,我发现有一些人在利用这个平台开展一些不符合佛法教义的活动,有的所传非佛法,有的借此敛财 | admin 2020-01-01 |
![]() |
佛法中说的二乘菩提无余涅槃境界,是不可见的,因为无余涅槃境界中已经灭除了五阴十八界,无一法继续存在,所以二乘无余涅槃境界是不可现见的。菩萨所证的却是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其实就是如来藏的自住境界,不牵涉五阴十八界在内;是单以如来藏自住境界来说,离六尘中的见闻觉知,不是意识所住的境界;这是唯有菩萨才能看见的涅槃境界,非二乘圣人所知;而菩萨们就以现前所见的 | admin 2019-11-22 |
![]() |
------------------------------------------------------自序大乘佛法胜妙极胜妙,深奥极深奥,广大极广大,富丽极富丽,谓此唯一佛乘妙法,意识思惟研究之所不解,非意识境界故,佛说为不可思议之大乘解脱境界,名为大乘菩提一切种智,函盖大圆镜智、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然而此等极胜妙乃至极富丽之佛果境界,要从因地之大乘真见道始证,次第进修方得。然大乘见道 | 三摩地 2019-11-22 |
![]() |
杰弗里.霍普金斯让西藏以外的佛法研习者得闻如此甚深启示,我们对此至诚感谢。』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藏传佛教与文化研究之十四世达赖喇嘛教授JoséIgnacioCabezón云:『期盼已久的藏传佛教伟大典籍之一—笃补巴《山法》—的译本终于问世了。有关觉囊派对于空—『他空』—具影响力的诠释,霍普金斯多年来对此重要著作的审细研究令此译本成 | 三摩地 2019-11-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