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楞严经》可以说是在三乘佛法当中极为重要的一部经典,因为《楞严经》当中不但详细演绎了真心与佛性的体性,也解说五阴区宇的内涵,并且细说了五阴习气种子断尽时的境界相,以及五十种魔扰与邪见的内容,并且把宇宙的起源以及成佛之道的次第作了完整的说明。我们可以说:除了《楞严经》之外,找不到其他的经典能够把成佛之道的内涵说得如此完整。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楞严经》 admin

2020-02-20

而所谓的三乘佛法,是诸佛以三大无量数劫的时间实证了四种涅槃,究竟解决了六道轮回等问题之后,以自身的体证经历来教导有情众生,如何经由闻、思、修、证的过程,也能够离开六道轮回,超出六凡法界,而逐步成就声闻、缘觉、菩萨以及佛陀等四圣法界。譬如,佛陀在《大般涅槃经后分》当中开示善恶业道、善恶业报、三世因果的道理,而说到:深思行业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 admin

2020-02-20

身为佛教徒应该都要知道,修学佛法最重要的一个基础,就是要能够深信因果,尤其是三世因果。经中说:欲知过去因,当看现在果;欲知未来果,但观现在因。(《法苑珠林》卷74)也就是说,现生所受的一切果报,无非是自己在过去世所造的业因而成就的;而自己在现在世所造的一切业,也都将成为未来世自己将受用的果报。之所以会有因缘果报丝毫不爽,甚至于如《大宝积经》当中大家耳 admin

2020-02-20

这是为了要以各种的摄受方便,逐渐安置众生于佛法当中,乃至令其善根逐渐成熟,最后能够得到究竟解脱,所以会有这许多的不同。或许有人会怀疑:佛菩萨为什么要用逆境来度人呢?其实这是因为,众生处在顺境的时候总是容易放纵自己在声色五欲之中,想要他们修学佛道是很困难的,这种人往往要遭遇到逆境,才能对往昔的行为产生忏悔之心,而生起进修佛道的心愿。所以,我们要了解, admin

2020-02-20

据统计,地区目前一年所宰杀吃掉的猪大约有七八百万只,吃掉的鸡更高达到三亿只!如果再加上牛羊鸭鹅以及鱼虾等水族类,一年吃进肚子里的生命,恐怕远远超过十亿只!这都是因为大部分人没有佛法的正知见,不了解包括这些畜生道在内的一切有情众生都有真如佛性,都是未来佛;也完全不懂得《楞严经》当中世尊所开示的:由于一切有情众生都有如来藏在收藏善恶业种,如果以人食羊, admin

2020-02-20

我们常听到有人说:佛法就是在讲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缘起性空、三十七道品等诸法,这就是佛法。但是实际上,佛法不是只有这些而已。佛法可以依其觉悟内涵的不同,分为三乘菩提——声闻菩提、缘觉菩提和佛菩提。所谓菩提就是觉悟的意思,也就是,因为觉悟的内涵各不相同,所以分为三乘。《金刚经》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意 admin

2020-02-20

所以,自归依佛,自归依法,自归依僧——佛法是说自归依处的,不是说归依他处,或是归依自己心里面意识心所想施设的一个法尘相。所以,要对于这个法要安忍。虽然证悟之后,没有人然后可以呢,众生可以施设方便来救度——可能搞不好只有一位,这样精挑细选,然后才得到一位,可是也是要安忍。以前印度就是如此。佛陀示现灭度之后,禅宗的传法都是一位传一位 admin

2020-02-20

退堕不是说他堕入三恶道,是说他最后不想修学佛法了,他只想修学佛法中的解脱行。也就是说,佛法他当然本来知道是要真实第一谛要亲自证得;可是他觉得说:这条路太艰辛了,我穷苦了这么多年头,我度不到一位众生!这些众生最后都会直接跟我翻脸,我不论是用怎样的心对他们,他们最后都是背弃我,最后都对我不以好的脸色;他为了个人利益最后都放弃学佛,然后他们会继续找其他的 admin

2020-02-20

相信法,只要相信佛法所说的,如实去做,就可以证果。很多人都说自己在学佛,但是不相信佛法可以实证;不相信佛法能实证的人,大概有两种:第一种就是把学佛,当作是行善----行善就是学佛。有这种见解的人,他是从来都不看经典的;不去探讨经典里面到底在说什么?也不探讨佛到底来人间是为了干什么?也不去想:如果学佛就只是行善而已,那么行善的基督教为什么不是佛教?如果这 admin

2020-02-19

在修学佛法各种禅定当中,有一个境界是触而不了别的,就是未到地定过暗,在未到地定过暗时,意识触法尘,在触的那一刹那,在触法尘的这个生灭的每一刹那当中,突然间停止在某一刹那上面,这时我们的意识觉知心就没办法分别那样的境界是什么境界,叫作未到地定过暗。那么我们的心,到底在分别六尘的时候,祂是怎样完成分别的?在这里我们来做一个简单的说明:当我们的心在接触境 admin

2020-02-19

再来是对法有疑:佛法到底能不能实证?如果不能实证,那么佛就是一个没有证量的人。认为佛没有证量,就把佛法当成思想来研究了;所以把佛法当思想来研究的人,其实心里是没有三宝的;因为他认为:佛没有证量,佛法不能使人出离三界生死,佛法不能实证。当然他心中没有僧宝,所以对于僧宝,不认为、不相信(实有)。这种不认为不相信佛法是可以实证的人,其实他心里是没有三宝的 admin

2020-02-19

那当然就是说,另外一个要给大家的建议,就是因为佛法跟一般人所认知到的世间法有很大的差别,所以真正的佛法,绝对不会像一般的世间法这样子广为大众所欢迎拥戴。因为,一般的众生都是具足了贪瞋痴的,那么这一些的众生,大家所爱乐的法,就如同大家在演艺圈里面所看到的粉丝追逐明星一样;如果是这样子的话,你可以想像到,这样子所讲的佛法,一定不是真正的佛法。〔编按:因 admin

2020-02-19

义陀罗尼呢,就是从这个咒语里面可以衍生出无量的义理;比方说,五阴十八界接下来谈到的涅槃如来藏,那这个五阴十八界里面跟涅槃如来藏的关系又是如何呢?从这个咒里面如果能够适当地持诵并且了解之后,也就能够对佛法的义理有深入的了解。所以我们说〈正觉总持咒〉它既是菩萨忍陀罗尼,也是菩萨法陀罗尼,也是菩萨的义陀罗尼。 ------正觉电子报第138期------《三乘菩提 admin

2020-02-19

所以发起大心要去度众生之前,必须先求开悟、亲证本心如来藏,才能进入佛法内门广修六度万行,才能自度与度他。但是第一义谛妙法甚深极甚深,本心如来藏的亲证更是艰难,古时候禅和子寻访善知识,往往千里万里踏破多少双草鞋,二十年、三十年求一个悟字了不可得。《六祖坛经》卷1开示说,善知识有大因缘,能够度化教导众生明心见性,三世诸佛、十二部经,都在人性中本自具有, admin

2020-02-19

或复说言:佛法灭时便失戒者。是义不然,何以故?受已不失,未受不得。】(《优婆塞戒经》卷7)我们就先看看这个部分。我们说当然在《优婆塞戒经讲记》里面,平实导师对于这个里面的内容有非常详细的解说,所以我们要跟大家说的是:如果可以的话,请大家一定要尽量有这个,手中要请一本平实导师这个讲记的法宝,自己逐字的研读,这样才会有真实的受用。所以我们在这里的解说应 admin

2020-02-19

如果有人受了菩萨戒,却被抓到他作贼,社会人士可要说他是贼菩萨了,佛法的弘传就会被他伤害了,当然这是恶律仪。又如两舌挑拨是非,本来一个僧团清净无事,被他挑拨而乌烟瘴气,这个两舌当然也是恶律仪,这是会失掉戒体的重罪,绝对要小心而不可误犯。假使对待下人时自己的身行非常恶劣,常以苦鞭靻打人;或者更恶劣的主人,在皮鞭上还钉了铁线,这样子打人,叫作苦鞭靻,当然 admin

2020-02-19

我们常常听寺院里的师父说:学佛尤其是修学大乘佛法,就要发菩提心。这是为什么呢?大家都知道佛教之所以不同于其它世间宗教,就在于它不认为世间有一个高高在上、唯一主宰万物的上帝。而是认为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都有成佛之性。只要透过修学去除染污烦恼生起实相智慧,将来福德与智慧圆满具足了就能成佛!所以对佛弟子来说,学佛最终的目的就是要成佛----成就佛菩提,也就是 admin

2020-02-19

善恶戒都一样,一定要口支与身支具足;在佛法中受戒时,得要礼佛三拜、信顺、归依,然后正受菩萨戒、比丘戒等等,这样才叫作支具足。并且要把戒的内涵,一一说明以后再问:能持否?他得要答:能持!口若不能答,身若不能表示意思,就是支不具足,戒体就不能得,所以佛说:时不具足,支不具足,则不得戒。又譬如钻火,想要钻木取火的人(因为古时候没有打火机、火柴,一般都要用 admin

2020-02-19

但是当他们批评佛教出家人犯戒的时候,我们可以质问他们:你们有没有受比丘戒?有没有受菩萨戒?有没有遵守佛法的戒律?或者你们有没有在传戒法?或者在持戒法呢?大家可以先问他们这一点,一定是要先受了戒以后才能有戒可以犯的,但他们从来都不受戒,连一戒都没有,当然不犯戒,那根本都还在解脱的门外混,哪能跟佛门持戒的人相提并论?问题就在这里:有戒可犯才是佛门的出家 admin

2020-02-19

虽然我们从佛法的世俗谛来加以解析而说坏蛋是骂不到我们的,但这是佛法中的世俗谛,却不是世间境界的真实道理。因为世间的真实道理:骂人就是骂人,骂人不可以狡辩为没有骂人。所以无妨佛法中的世俗谛、以及世出世间的胜义谛说没有骂人这回事,但并不妨碍世间法中仍然有骂人恶口这回事,所以从世间法的事相上来施设有恶口的有作罪和无作罪。所以佛说:【如说二字不得一时,然此 admin

2020-02-19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