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法明能治三种黑暗:由不如实知诸法故,于去来今多生疑惑;于佛法等亦复如是,此中无明及疑俱名黑暗;又证观察,能治惛沉睡眠黑暗,以能显了诸法性故。以上这一段文章中,圣弥勒菩萨说:能滋养增长昏沉、睡眠盖的法就是昏沉、睡眠盖的食物;修学熏习那些法,因为能够增长昏沉、睡眠,就称为是昏沉、睡眠盖的食物,反之则为非食。要使昏沉、睡眠盖不增长,则要有光明相,以及对于 | admin 2020-02-21 |
![]() |
那为什么说修习念佛法门,不论是持名念佛或是无相念佛,除了能对治昏沉外,也能对治掉举和散乱这两个大随烦恼呢?在上一集节目中,我们已经引《瑜伽师地论》中弥勒菩萨的定义说:掉举者:谓因亲属寻思、国土寻思、不死寻思,或随忆念昔所经历戏笑欢娱所行之事,心生諠动腾跃之性。(《瑜伽师地论》卷11)弥勒菩萨同时也说掉举是:于亲属等,所有寻思;于曾所经戏笑等念,及于彼 | admin 2020-02-21 |
![]() |
佛法中说有五种能覆盖修行人清净善心,使善心不得开发的烦恼,称为五盖,就是贪欲盖、瞋恚盖、昏沉睡眠盖、掉举恶作盖、疑盖。在《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中解释说:何故名盖?盖是何义?答:障义、覆义、破义、坏义、堕义、卧义是盖义。此中,障义是盖义者,谓障圣道及障圣道加行善根,故名为盖。覆义乃至卧义是盖义者,如契经说,有五大树种子虽小,而枝体大覆余小树,令枝体等 | admin 2020-02-21 |
![]() |
缺乏足够知见,没有观行之基础和经验,所学的佛法要转化成自身的智慧,并能溶入生活中运用自如,是很困难的;小境界可能还好,大境界如果平时没有不断的熏习、观行,累积深厚的智慧,很容易就垮了;会觉得所修的佛法和生活硬是有个断层在,很难去跨越的。历缘对境历缘对境这句话,很多人应该都耳熟能详,但什么是历缘对境?又如何去历缘对境?每个人的体会相信都是不同的。经常 | admin 2020-02-21 |
![]() |
所以阿含许多地方说六识是有间等法,却又同时说有不会灭坏的识,有出生五阴的入胎识;又在十因缘法中说有齐识而还,不能过彼的识,说涅槃的本际、生死的本际,真如、如来藏、我;乃至南传佛法经中所讲的,爱阿赖耶、乐阿赖耶,欣阿赖耶、喜阿赖耶,当然都是指第八识如来藏,不是指识阴中的任何一识。而阿含中由于寿、暖与识三法的存在,使得众生性命得以存在,这个识当然是指第 | admin 2020-02-21 |
![]() |
如果我们修学佛法,我们要到入地的时候,永伏性障如阿罗汉的时候,我们才把我们心中的少分或是多分的那个魔的成分把它降低。可是在我们还没有成圣成贤之前,我们都有很多的魔的成分;乃至成为贤位的菩萨之后,他成为魔的那个成分有逐渐在减少;可是要能够减少到发起圣性之后,才能够把心中的魔把它去除掉。如果还没有进入三贤位,乃至对于佛法都还不能信受,或是信受,可是他不 | admin 2020-02-21 |
![]() |
意思是说,若只是在外相上修苦行的人,而不去亲近真正的善知识,进一步接受真正解脱道与佛菩提道的内涵,然后接受了,再如法的修学,在心地上修真正的苦行,才是真正的离垢法,否则与真正的佛法还是无缘的。而菩萨不但要修这样的苦行,却又示现另外一种相貌,怎么说呢?菩萨不能像声闻人一样只管自己的了脱生死,他于众生仍旧沉溺在生死苦海这件事情,可是一直都没有忘记的;所 | admin 2020-02-21 |
![]() |
那么这个以殷重心、以恭敬心来面对世人,不能以慢心来面对世人,其实这个不是只有佛法而已,因为这也是属于世间共通之法。所以在中国古德,于《尚书》当中就写着: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这句话应该大家都耳熟能详,如果太过自满的人,其实反而会招到不如意的损害,而最大的不如意的损害,是自我无法进步;而谦虚的人,可以受到许多的利益,而《尚书》说这是天道,其实这个 | admin 2020-02-21 |
![]() |
但佛法中讲忍,还有另一个层面的意义:所谓于法实相安住名忍。就是面对深妙乃至闻所未闻法,依自己的智慧难以了知、难以理解,甚至不可思议,但却是诸法实相时,心不惊怖能安忍,就是接受而安住不动摇。因此,对于菩萨六度的第三度忍辱波罗蜜,经中也有只称为忍波罗蜜,或者称为安忍波罗蜜,是菩萨历经三大阿僧祇劫修习成佛过程中,极为重要的所应学事之一。在经论中,忍有不同 | admin 2020-02-20 |
![]() |
关于这个悲忍我们分六点来说:第一,因为悲心的缘故,所以不应该忍受那些破坏佛法的人。你如果忍受那些破坏佛法的人,不加以辨正,众生就会被那些人误导,而走入歧途,佛法就会开始在人间渐渐地灭绝了。如果你不知道某人的开示、所写的书、所作、所为是在破坏佛法,那么这个人的破法、残害众生慧命的行为,也就跟你无关;可是你明明知道某人或某一些人,他们所做的事、所说的话 | admin 2020-02-20 |
![]() |
”应身佛不在世时,当然破坏正法的罪最重;但是如果弘扬佛世尊正法的法师被毁谤破坏,也会导致正法无人修学,那佛法还是会灭没,等于是间接破法。窥基菩萨就解释说:【五逆中破僧最重;坏功德法身故,障人天解脱道故;入圣得果、离染漏尽,皆悉被遮;乃至大千法轮不转,天人龙等身心乱故,定招无间一切大罪。】(《瑜伽师地论略纂》卷4)就是说破僧是逆罪中的最重罪,尤其 | admin 2020-02-20 |
![]() |
适以能发诸通慧心,则便摄取一切佛法。】(《佛说海龙王经》卷3)意思是说,每一个众生各个本有的真实心理体,本来就是清净平等的;只要行菩萨道,要成佛就不难。发起了誓愿要成就佛道的心志,那么成佛就如同看着自己的手掌一般容易;就是因为我们发起了要通达如来无上正觉智慧的志愿,那就能够摄取一切的佛法。龙女又说:“就像您所说的,以女人之身是不能成就佛道的,其 | admin 2020-02-20 |
![]() |
”因为菩萨整天忙着修学正法与利乐众生,他是没有时间去说,或者听闻一般世间的世俗法,因为这些世俗法对菩萨来说并不重要;因此内心的作意,自然也不会在这上面,所以说出来的都是佛法,或者是围绕着佛法的事情。同样的在正法道场里面,都会教导学员不要到处攀缘,应该摄心在正法上面,这也是一样的道理;因为时常攀缘不仅浪费时间让内心不寂静,也很容易越谈越多,超越 | admin 2020-02-20 |
![]() |
一般人尚未见道前持戒,也是属于是戒非波罗蜜所含摄,虽然属于是戒非波罗蜜,但是能够持戒,代表他已经能够信受三宝与戒法,也已经生起决定心想要真正修学佛法,乃至发愿行菩萨道利乐众生,因此都是值得随喜赞叹的。譬如在《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卷1中的开示:【若人能持净戒,是则能有善法;若无净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当知:戒为第一安隐功德之所住处。】(《佛垂般 | admin 2020-02-20 |
![]() |
如果忘恩负义,就反而不如世间人了,因为即使是尚未修学佛法的世间人,都知道要知恩图报,何况是佛弟子呢?不愿意供养三宝者,有可能代表此人对于佛法的信受与体会尚不是很深;如果已经知道三宝恩德浩瀚,却仍不愿意知恩图报供养三宝,乃至反而破坏正法,那就会有很大的过失。 在《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卷1中有开示:不知恩报,就是能令众生得地狱报的其中一种业行 | admin 2020-02-20 |
![]() |
好不容易回到了人间,因为造作恶业的习气没有改变,所以又不小心造作了恶业,然后又下堕到三恶道去;这样来来回回,待在人间的时间其实很短,待在恶道的时间变成很长;这样来来回回也不晓得要经过多久,才会再接触到佛法。那么受菩萨戒就是要避免(贤位以下的)菩萨下堕到三恶道去,能够生生世世都在人间修学佛法、弘扬正法。受菩萨戒还有一个目的,就是生在人间让你弘扬正法, | admin 2020-02-20 |
![]() |
另外对于心散乱者,要修安那般那,所谓安那般那就是说,缘于出息、入息来止息其心,让心能够安住、能够制心一处,能够有止观的能力;或者说也可以教导弟子众,修学念佛法门;或者说在于大乘的般若实相,能够修学般若实相的止观法门,这样的话也能够,让心止于一处、制心一处,能够有这样的一个智慧来观察,能够心止于一处以后,能够现起这个观慧,来观察这些法的内容,进而修学 | admin 2020-02-20 |
![]() |
因此,惭愧是每位修学者,都应该具备的基本善法;如果无惭、无愧的话,那种种之佛法修学就很难谈得上了。而菩萨虽然没有造作恶业,也能常怀惭愧远离憍慢,知道自己尚有许多烦恼无明;知道自己救护众生、破邪显正的能力还很有限。因此,要以上位菩萨为学习目标,发起勇猛精进心。另一个善心所法为心不放逸。对于菩萨来说,就是不断的努力为众生作事,努力护持三宝,假使是念佛就 | admin 2020-02-20 |
![]() |
我们学佛了,对佛法有信心,所以发了菩提愿、受了菩萨戒。在前面听了诸位亲教师用心地教授、殷勤地嘱咐,在聆听学习时都能信受无疑;也决定自己要依之而行来清净自己的身口意行,正向三乘菩提,发利乐众生永无止尽的成佛大愿,这个是相当要自我肯定和赞叹的。因为在这五浊世间,能顺佛心、正信大乘三宝,那是稀有难得的众生。如《金刚经》中佛陀亲言:【“如来灭后,后五 | admin 2020-02-20 |
![]() |
所以当佛陀每次遇到一个新接触佛法的人的时候,一定会为他开示施论、戒论、生天之论;然后入了佛门以后,又会依着戒定慧三学来为次第的教导。所以佛陀的开示,对于一个想要修定的学人曾经这样说:“察于躇步,知于施行,善恶所趣,求道用心,精进乐不?三月审察,志高行净,可众乃用作比丘。身既作比丘,当选耆旧明于法律,为之作师,授其十戒。奉戒三年,兢兢不亏,众贤 | admin 2020-02-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