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再者,我们在修学佛法的这些种种的过程当中,常常会遇到有些善友们,发起了菩萨性,而且努力的在道业上面用心。我们看到他人表现很好而有殊胜的果报,或者有胜妙的智慧,或者在道业上有所实证;我们看到的时候,都应该随喜赞叹,来实践随喜赞叹这一分最上供养的功德,这样来成就这一分最上供养。但是,我们在随喜赞叹之后,同时还要继续配合回向来加乘当中的效果,将此随喜赞叹 | admin 2020-02-21 |
![]() |
其实这个四弘誓愿本身也就是一个戒,也就是我们之前所说过的要自立誓愿、自誓作戒,其实最主要的就是要立下这个戒,因为所有的佛法的修证,如果不是以成佛为依,那都是不圆满的。所以我们说,四弘誓愿的第一个众生无边誓愿度,我们简单说,它就是菩萨从大悲心中生。菩萨因为知道自己的苦,知道自己轮回的苦,信受轮回当中无量无边的众生皆曾互为父母、兄弟、姊妹,自己要脱离轮 | admin 2020-02-21 |
![]() |
所以在正法之中、在佛法之中所谈的都是因果,那自己的选择一样----我们要为自己的选择来负责,来负起这个因果。所以说,如果有人用这种五雷轰顶的这种恶愿,事实上有人会因为说:我曾经发过这样的恶愿,那我是不是离开会被五雷轰死呢?,事实上这是不会的。因为我们知道在所有的天神里面,有所谓的雷神,雷神也是天神,他是欲界的天神。欲界天的天神他是修十善业道啊!十善业道 | admin 2020-02-21 |
![]() |
凡事都有动机,如果没有动机,不可能产生力量;所以先由动机产生力量,有了力量才能修学念佛法门,才会全神投入。因此信、愿和行,如鼎三足,缺一不可。有信有愿有行,力量才会强。但有信有愿而没有行,或行不得力的话,信力也会衰弱,愿力也会跟著衰弱,三者互相影响。一般念佛人的信力和愿力比较微弱,就是功夫修行不得力。所以,愿意抱著试试看的心理去修的话也不错,因为姑 | admin 2020-02-21 |
![]() |
或有人不求生诸佛净土,但发愿修行佛法能离苦得乐(如离八苦或三苦)这也是为自己而发的,亦属小愿,称之为声闻行者。或愿我现在开始念佛不久能让我感应见到弥陀世尊,或释迦世尊或愿我速登不退或所求标准较高,如愿我能解脱生死,永不轮回;虽敢开口要求解脱生死,但仍与前述各愿一样均为自己而求,故均属小愿。2、大愿:菩萨行者所发的愿,均属大愿,如愿今生得遇真善知识, | admin 2020-02-21 |
![]() |
另外一个是声闻人或者是缘觉人,他们只是想要解脱自己的生死,像这一种虽然在佛法中也是正确的,因为这也是解脱,可是这个愿太小了。因为当他入无余涅槃之后,他就再也不能利益众生了,这样的话在法界里面可以帮助众生的解脱圣者就越来越少,所以我们说二乘人声闻缘觉他们想要求得解脱入无余涅槃,那个就叫做小愿,而且这种小愿是比这个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这种愿还小。因为他的 | admin 2020-02-21 |
![]() |
我们平时作完早晚课以后,或者作完一些功德后的回向是这样的:弟子○○○愿以此功德回向十方法界一切有情众生,现前见闻者,历劫及现世父母师长、六亲眷属、冤亲债主,诸天护法圣众,本境山神、土地灵只,无祀男女孤魂、流产堕胎之婴灵,及日常作务中所误伤亡之一切众生,一切地狱众生、饿鬼众生、畜生众生、天魔外道等一切罪苦六道众生,仰仗阿弥陀佛威神之力,消除无始劫来之 | admin 2020-02-21 |
![]() |
所以要追求解脱的话,必须要先基于正见,而这个正见,就必须要先了解我见的内涵是什么?其次了解了我见的内涵之外呢,也必须要了解到整个佛法的修行跟其他的外道修行有什么不一样地方。比方说,有一类型的外道就主张说,我们人死了之后一切都灰飞烟灭,也没有所谓的业报,也没有所谓的下一世,更没有所谓的无量世这些事情。所以像这类型的人,他就是主张只有现在、只有当下,不 | admin 2020-02-21 |
![]() |
他今天生气有他生气的理由,因为我过去生没有跟他结很好的缘,所以他今生对我种种瞋恚,乃至于我的存在,障碍他这一生于世间的许许多多的利益;可是他未来世,一样会面临到修学的时候,到了那个关节,他是不是会选择佛法呢?他是不是会了解佛法,是最高无上的?是不是了解佛法可以究竟菩提、可以圆满一切佛道,来让他所有的贪瞋痴全部永尽?他不知道。所以,我这一生是不是应当抢在各种的邪教 | admin 2020-02-21 |
![]() |
可是无论是数息也好、念佛也好,大多是修了十几年,还是无法数到一心不乱、妄想不起;这是因为不了解佛法的正修行是要先见道,然后才是修道,这样才能真正地断除烦恼。如果只是不断地压伏烦恼,就像是石头压草一样,这样只能暂时伏住烦恼种,并没有转化清净,当遇到重大的境界时,烦恼终究还是会压抑不住而再度生起。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当中就特别强调:如凡夫人,前念不 | admin 2020-02-21 |
![]() |
如果在一般相似佛法的道场犯了这些恶业道,那还情有可原;但是像正觉这里是菩萨的实修道场,可就不许再犯了!因为我们施设的世尊所传的佛道次第,如果诸位读过我们的书就可以了解了这个次第----从外门六度万行而断我见,甚至于明心,进入七住位,开始了内门广修六度万行;而内门广修之后,更期待大家一世之中能够修到初地,不但如此,还有三地的修证内容也都安排好了,也都确实 | admin 2020-02-21 |
![]() |
把佛法的正知见放在心里面,透过在实际历缘对境中去观行验证、去真正了解与领受,那就可以真正确实履行,成为自己的一部分,而得到真正的功德与解脱受用。这样对于学人来说,是会非常深刻的,而不再只是知识而已;因此未来世只要有相应的因缘,这些法就能够有足够的力量再度现起。所以只要真正用心修学,依教奉行,都是功不唐捐的。相信到这里,大家对于三大阿僧只劫的成佛之道 | admin 2020-02-21 |
![]() |
那我们来看到说,即使在阿含部的一个经典里面《增壹阿含经》里面有说到,有位长老比丘他年纪很大了,他又很难用一些思惟的方式来接触这些深邃的佛法,因此他对于这二乘禅观都很难入手,可是即使这样他对于大乘禅法、大乘真正的解脱法,他是有信心的,所以他自己承认自己是钝根。因此他就想办法找方法来供佛,他相信自己供佛可以得到未来的佛果。可是他的讲法上他是蛮谦逊的,他 | admin 2020-02-21 |
![]() |
所以佛有说:如果今天能够听闻佛法,拿一个偈子来跟人家解说,这样的话功德就是无量无边。我们看到说《地藏菩萨本愿经》有说到:如果听闻一个偈子、或是一句话,佛经里面讲的这样简短文字,能够生起殷重虔诚的心,这样恭敬、供养,而相信这件事情的存在、这个义理的存在,这样的人呢,他就会得到非常广大的福报,非常不可思议的果报;乃至于说愿意用这样的虔诚的心,这样的心意 | admin 2020-02-21 |
![]() |
如是者就是对于佛法并不了解,因为佛法告诉我们不应当见执取利益,不应当见到利益就在那边作缠缚;可是并没有要我们看到一切众生,缠缚在这些名利之中的时候,要作各种的损害想。如此的菩萨,这样不会和众生心来相应,即使是你想为他说生死的一切痛苦,与生死的一切的责难;但他发现实际上,你对他许许多多的都是不赞成的,对他所得到的好处都是不赞成的,乃至于对他所得到的名 | admin 2020-02-21 |
![]() |
但是不要忘了,我们身为菩萨是一世又一世修的,姑且不论说这些人将来可能跟我们的法缘,我们说即便是我们自己来说,在我们还没有入门修学佛法之前,我们不是跟一般的众生一模一样吗?今天怎么可以因为我们自己先走一步,先学佛法了之后,反过来对还没有学法的这些众生,他们所在你面前所展现的这些贪得无厌的心行,你就因此而生起憍慢看不起,乃至于生起了这个瞋心。所以像这一 | admin 2020-02-21 |
![]() |
各位菩萨!您是属于哪一种人呢?我们想想看,如果有人骂我们,我们也同样回骂过去,那我们和他不也是一样吗?并没什么殊胜之处啊!因此我们应该效法佛世时,世尊对于心高气傲的外道破法者,总是心平气和的为他们一一解说,以善净心来回报外道的恶心;正因为这样,才有后来的一千五百位阿罗汉,来帮助世尊弘扬佛法,这也正是我们应该努力效法的地方啊!第二、要观无常想,才能获 | admin 2020-02-21 |
![]() |
譬如说,如果今天你真的悟了,但是有个人误会佛法,落到离念灵知之中,他却反过来破斥你说:你悟错了!你是大妄语,你得要下地狱!离念灵知心才是真心,我才是真的开悟。那他就是慢过慢,已经不单是慢或过慢。明明比别人差很多,却自称是胜过别人,这就叫作慢过慢。第四种叫作我慢,我慢又称为根本慢。因为这种慢心是一切慢的根本,也是一切人生来就有的:因为有我而生慢。譬如 | admin 2020-02-21 |
![]() |
真正的苦行是心不放逸,譬如说:您是在修念佛法门,那就得时时刻刻净念相继;如果您是在参禅,就得二六时中疑情不断;如果您是在打坐修定,也要很快就能够进入定中,获得禅定的证量,而不是空口说白话;如果您是专门在修利益众生的法门,那就得永远努力不懈地为众生做下去;如果您是以努力为众生说法为苦行,那就得不舍任何一个众生,永不疲累地为各种根器的众生宣说妙法;能够 | admin 2020-02-21 |
![]() |
譬如修学无相念佛法门,可以让自己心中一直有佛菩萨存在,除了产生动中定力,而能够逐渐不被外面五欲境界所迷惑之外,心里面也能够引生出佛菩萨时时刻刻在摄受我们的意念,以及能够提醒自己,是否有依照着佛菩萨的教导而切实履践,这样对于我们持戒,当然有莫大的帮助;而相对地,如果毁戒作恶,一定会让十方诸佛菩萨为他感到无限的惋惜。学人如果了解这个道理,怎能不戒慎恐惧 | admin 2020-02-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