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信不退故,方能继续修学佛法而不退失。次则加行位,外门广修六度万行,至六住位修学般若及作断除我见之加行;我见确实断除以后,在此加行位之末,彼悟入唯识性故悟入三性(依他起、遍计执、圆成实性),此即禅宗之破参明心,即是实相般若之总相智,大乘别教真见道位也;未来进入极喜地,及进入唯识相与唯识行之所需功德,即此见道也。弥勒菩萨《瑜伽师地论》云:已入于地,得见 admin

2020-06-08

  第八种就是分别智,指的就是要善于分别世间法、出世间法、有生死过失的染污法、没有生死过失的清白法、何者是能灭如来正法的相似像法、何者是能住持如来正法的真实佛法,等分别诸法的智慧。而分别智非常重要,因为既然是出家的弟子,出家的弟子就是三宝之一,僧宝在世间,一般人认为就是住持正法者,所以说他应该要善于分别说什么是世间法。譬如说禅定,禅定就属于世间法,因为 admin

2020-06-08

  止与观二法,在善恶法中都是互相配合、互相增上的;换句話說,佛法的俢证不能离开止观:止是心得決定、心一境性:观是善能分別、善能观察。若无止观並行,就沒有佛法修行可說了!所以佛說:三昧就是止,智慧就是观!!! admin

2020-06-08

  乃云:如诸菩萨,其心如海,悉能容受一切佛法等,而我云何能知能说。复令参毗目瞿沙仙人。〔八参〕,善财承教,向那罗素国,参毗目瞿沙仙人。为说菩萨无胜幢解脱已。乃云:如诸菩萨,成就一切殊胜三昧等法,而我云何能知能说。复令参胜热婆罗门。(梵语那罗素,华言不懒惰。梵语婆罗门,华言净行。)〔九参〕,善财承教,至伊沙那聚落,参胜热婆罗门。见彼胜热,修诸苦行,求一 admin

2020-06-08

  「事密」虽然不是真正的佛法,只是古时印度晚期佛教中的「初期密宗」的事行法门,本来就不是真正的佛法,只是一些护法神所传的对治世俗烦恼的事行法;但是,我们借着「事密」法召请鬼神来到法会中,然后转入三时系念的法会过程中,由证悟实相的菩萨,对召请来的一切鬼神,以及与会的大众们,开示解脱道的正理,使他们断三缚结;或者详细开示般若实相,也有可能使其中少数的护法 admin

2020-06-08

  近年每有佛门外道说言︰「悟后应另有一个清净所依,否则死后要到哪里去?」此种人所悟不真,不明佛法,乃外道见也。一念无明若不断尽,死后必有所依,不须吾人另寻所依,所依者一念无明起烦恼所生境界也。一念无明末断尽之人,即使修得四禅八定,死后皆有所依,所依者三界中一切业果定法有为法境界,是有所得法,不能出离三界生死。故《大宝积经》卷85佛云:「亦无蕴界处,生于 admin

2020-06-08

  不是有些大法师(圣严法师)所说的因为所知太多而障碍佛道,反而是对于成佛之道的见道内容无所知,对于成佛之道的修道内容无所知,由于对佛道之见道与修道的内容所知不足,所以成为修学佛法的障碍,故名所知障、智障。而所知障的随眠,在烦恼障的习气种子断除净尽时,无始无明的随眠如果也同时断尽了,那就成佛了;因为如果没有断尽所知障的一切随眠的话,烦恼障的有漏习气种子 admin

2020-06-08

  佛法之内涵,唯有二主要道——解脱道与佛菩提道,除此以外,无别佛法。解脱道者谓:断除我见及我执,于声闻法中即是初果至四果所断之烦恼也。初果所断之烦恼为三缚结,即是我见、疑见、戒禁取见;二果所断烦恼为减低欲界烦恼之贪着,令贪瞋痴淡薄,名为薄贪瞋痴;三果所断烦恼为五下分结,即是欲贪、瞋恚、我见、戒禁取见、疑见;四果所断烦恼为五上分结,即是色界贪 admin

2020-06-08

  这种常乐我净的「我」,不是贤位菩萨所能知道,更不是二乘那些阿罗汉愚人所能知道,更不是一般凡夫所能知道这个真常唯心的究竟佛法。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知道:无我法不是究竟了义的法,无我法是为度众生脱离分段生死、离开三界轮回而方便宣说的法,所以无我法不是了义的法。「法无我」法也不是了义的法,「法无我」是一个方便道,让你能够到达佛地的究竟真常唯心的境界,所以才 admin

2020-06-08

  这个叫戒学,在念佛法门里面俱足了。第二个我们说定学。念佛念到事一心的时候,譬如说持名、观想、无相念佛,这三种三昧成功的时候,就是定。在动中住于定中,动中也不离定,这叫做定力。这个是定学。一般人总以为学定就是要两腿盘起来,收下巴、眼睛闭起来或者开三分眼,有模有样坐在上。那不一定是修定喔!如果心里面妄想一大堆,那叫做放逸。看来有定,实际上没有定。真正会 admin

2020-06-08

  关于持守戒律,许多人都非常担忧,我为什么要束缚自己?然而以佛法来说,真正的本心是自在的,祂没有受戒,也没有持戒,祂是于戒自在,而且于一切万法自在;因为我们的本心就是如来藏,如来藏祂没有见闻觉知。初闻如此之深的法很难相信,这就是佛法非常与众不同的地方。因为佛陀亲证了如来藏,将如来藏的所有内涵,都一一亲证,没有一点点遗漏,如来藏祂的体性就是如此。所以, admin

2020-06-08

  修多罗则是指佛法,也就是佛所说的法,有修有证的菩萨,或有修有证的声闻、缘觉所说的法,都叫作佛法。所谓初中后善,甚深了义,也就是我们常听到的四悉檀——世界悉檀、为人悉檀、对治悉檀和第一义悉檀。这四种悉檀包括世间、出世间一切法,所以说是圆满修多罗。也就是说,从世间法一直到出世间究竟解脱的法,都圆满的包括在佛法之中。《大智度论》中,龙树菩萨对于 admin

2020-06-08

  修多罗则是指佛法,也就是佛所说的法,有修有证的菩萨,或有修有证的声闻、缘觉所说的法,都叫作佛法。所谓初中后善,甚深了义,也就是我们常听到的四悉檀——世界悉檀、为人悉檀、对治悉檀和第一义悉檀。这四种悉檀包括世间、出世间一切法,所以说是圆满修多罗。也就是说,从世间法一直到出世间究竟解脱的法,都圆满的包括在佛法之中。《大智度论》中,龙树菩萨对于 admin

2020-06-08

  修多罗则是指佛法,也就是佛所说的法,有修有证的菩萨,或有修有证的声闻、缘觉所说的法,都叫作佛法。所谓初中后善,甚深了义,也就是我们常听到的四悉檀——世界悉檀、为人悉檀、对治悉檀和第一义悉檀。这四种悉檀包括世间、出世间一切法,所以说是圆满修多罗。也就是说,从世间法一直到出世间究竟解脱的法,都圆满的包括在佛法之中。《大智度论》中,龙树菩萨对于 admin

2020-06-08

  这个在佛法中,也是属于非常重要的知见。而了解八相成道的道理也可以让我们知道,最后身菩萨在此娑婆世界示现成佛的一些法相,因此可以远离,凡夫可以即身成佛的错误知见与躁进,以及衍生的种种问题。因为在这个世界能够即身成佛的,就只有最后身之妙觉菩萨;因此希望大家,也要特别留意这方面的法义。首先我们来看,在《大乘起信论》卷2中,圣马鸣菩萨开示的论文:【菩萨如是 admin

2020-06-08

  这个在佛法中,也是属于非常重要的知见。而了解八相成道的道理也可以让我们知道,最后身菩萨在此娑婆世界示现成佛的一些法相,因此可以远离,凡夫可以即身成佛的错误知见与躁进,以及衍生的种种问题。因为在这个世界能够即身成佛的,就只有最后身之妙觉菩萨;因此希望大家,也要特别留意这方面的法义。首先我们来看,在《大乘起信论》卷2中,圣马鸣菩萨开示的论文:【菩萨如是 admin

2020-06-08

  所以,如果要改变这些共业,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必须要先改变自己的别业开始;也就是说你必须要依止着佛法,往着佛法修行的道路,去灭除我见,去断除这些轮迴生死的烦恼,这个才是真正的能够主宰您的祸福。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一》<第090集太岁主宰人的祸、福吗?>正文老师主讲 admin

2020-06-08

  也就是说我们要修学这个念佛法门的时候,我们要把人天乘的福德修集好之后,我们就应该要开始进入正法。进入正法的第一步就是要受持三归,就是受三归依戒。这个三归依它本身就是戒,为什么它是戒呢?就好比说佛法就像一个学校,我们要进去里面学习的时候,这个学校它有它的校规,这个校规最基本的校规就叫做三归依。所以如果我们要去这个学校去修学的时候,我们当然要当一个好学 admin

2020-06-08

  这两个人是不是要让他们同样的在佛法的证量上有同样的果证呢?所以齐头式的平等并不是真正的平等。依照立足点的平等,凭着个人的努力、才智的胜劣而产生修证上的差别,这才是真正的平等。--------《三乘菩提之菩萨正行二》第041集<作者与受者的关系(九)>余正伟老师 admin

2020-06-08

  在部派佛教时期之后所兴起的大乘(不是从声闻部派佛教中兴起,而是外于声闻部派佛教的菩萨们所复兴的大乘佛教),事实上它不是第一次的兴起,那个已经是第二次的大乘佛法的兴起。第一次佛法的兴起,就是释迦牟尼佛在宣讲前面的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之后,有说这个大乘。当佛陀说了大乘法之后,就是大乘佛法的第一次兴盛!由于修学佛法,最后要成就佛道的目标太高远,所以 admin

2020-06-08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