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好不容易这一生知道有佛教三宝〔编案:可以供养修福〕,可是我们却一点能力都没有,没办法来修这个福分,可以想见这一生过完了,到了未来世我们一定更加的穷苦,一想到这里就不禁落下泪来。这时候,他太太听明白了,就说:夫君啊!你不用难过,这事情很容易解决啊!我跟你讲,你只要把我卖掉,所得到的钱你就拿去供佛、供养三宝就可以了。罽夷罗说:这是什么傻话呢?把你卖掉以 admin

2020-02-21

在部派佛教的《成实论》中说:【若此身造业即此身受,是名现报;此世造业,次来世受,是名生报;此世造业,过次世受,是名后报,以过次世故名为后。】(《成实论》卷8)就是区分业为三种:一是这一生造业,现生就感招果报的现报业;二是要等此身死后的下一生,就会受报的生报业;三是造业以后,要隔一生、两生乃至千百生后,才受报的后报业。所以造业与受报间的关系,不能只看 admin

2020-02-21

因此在佛教中讲业的报偿指的就是造作善业所感得的善报,也就是乐果;或者是造作恶业所感得的恶报,也就是苦果而言。但是善恶业的报偿会是怎么样的情形?如是因、如是果,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不是决定的?不改变的?业报有没有改变的可能呢?也就是一般人常会问到的:命运可以转变吗?我们努力学佛修行可以改变命运吗?该如何改变呢?相信都是学佛人极为关心的问题。---- admin

2020-02-21

是的,有时候家里面的人,他们并不清楚,有时候对于宗教,他们有一些特别的看法;虽然我们想要跟他说,佛教并不是你想象中的宗教,它并不是一般的宗教,而它出格于宗教之上,它是真正要修学智慧,乃至于成为无上正等正觉的如来;不是我们要当谁的奴隶、奴婢等等。可是家里面的人,可能完全听不下去,然后甚至禁止我们来供佛;那这样也没有关系。我们只要自己准备一张照片,或是 admin

2020-02-21

如果您助印的是主张六识论、否定八识论的书,或者是去助印假藏传佛教的邪淫密续,那都是在破坏正法残害众生的法身慧命,如何会有证悟的福德呢?又如果您护持的是宣扬六识论,否定有本住法实相心的存在,说阿赖耶识是方便说、非了义说这样的道场,这都是破法失福的恶业,哪里还会有福德呢?但是这样的道理一般人是不会知道的,所以福德是有许多差别,譬如:有许多宗教界人士到处 admin

2020-02-21

日前在台北佛教正觉讲堂听闻萧导师讲授菩萨优婆塞戒经时,导师提到三世因果的微妙,举了二十年前发生的李师科抢案及王迎先命案,说到与王迎先命案有关的五位当事人,其实都是过去生被王迎先(当然也是过去生)杀害,当时种下的业因,才会有今生的业果。这段故事我几乎已经忘得差不多,只大约记得一些梗概,曾经由报导得知您与该事件的因缘,不知您今生是否亲近佛法,对佛法中讲 admin

2020-02-21

(《大宝积经》卷五十七)这个经文很明显地讲的是说,即便是经过了百劫(在佛教里面劫就是表示很长的时间的意思),那么百劫的时间的话,百劫之前所作的业报是不会消失的。也就是说,我们不管是经过多久的时间,过去所作的业是没有所谓的业会消失的道理;一旦到因缘会遇的时候,就会呈现果报。所以,《大宝积经》在这里,正是使用了因缘这两个字。希望各位观众好好把这一点记住 admin

2020-02-21

这封信里面最主要是说,有一位虔诚念佛的老婆婆,最后她反而是横遭车祸,所以写信来的这个人非常的不理解,他认为这个念佛的老婆婆明明是种了许多的善因,平时也都为人和善,并且都是一直虔诚念佛,为什么到最后反而会遭受到车祸呢?基于那样一个直接的因果的信念,使得他对于佛教所谓的善跟恶产生了根本性的动摇。这是在印光大师所留下来的文集里面曾经提到的一件事。那么关于 admin

2020-02-21

 由此可见,佛教是主张有因有果,而且是强调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缘果报的。如果是主张无善恶果报、拨无一切因果的人,经中就会说他是:拨无因果,断灭善根,往诸恶趣。(《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7)常常有人质疑:世间常看到有造恶乃至作奸犯科的人,可是却不见他们受有报应,善恶因果根本不存在,因果关系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其实这样的说法是不对的!不是不报,是时候未 admin

2020-02-21

并且从前面的讲次里面,各位观众应该都有印象,我们在佛教里面谈的是因缘果报:过去世会形成现在世的业因,并且这些业因会经由现在世所遭遇到的各种境界,加上现在世我们自己的心行决定而产生了各式各样的不同的果。所以原则上来说,在既定的业因的前提之下,其实我们有很大的机会、很高的机会可以来改变业因的。可是,正因为说我们每一个人生生世世轮转过来,其实很少有人知道 admin

2020-02-21

今天要为大家来探讨的问题是:佛教相信超度亡灵的功用吗?这个问题呢,我们就要来看待佛敎所阐述的教理是什么。也就是佛教所阐述的这个法界实相的真理,它能够完整地呈现三界六道有情众生的这些因果的因素。这些三界六道有情流转的因果,由于菩萨实证了实相心以后,智慧会不断的增长,不断的增长以后,越能了知这些因果的内容。所以佛祂在经中也经常在教导佛弟子,要善于了知因 admin

2020-02-21

因为如果养成布施的习惯,努力地一世一世做下去;就能逐渐满足大乘见道的福德资粮,以及懂得三宝的尊贵,当做得够多的时候,就会起心动念开始思考:难道佛法就只是这样行善而已吗?难道这就是成佛之道吗?就会慢慢开始有修学佛教正法的因缘。反过来说,如果这些善事不去做,或者是做得还不够多,那么三乘菩提证悟的资粮,特别是证悟大乘菩提的福德资粮还没有满足的话,想要得到 admin

2020-02-21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今天要为大家来探讨的问题是:佛教相信超度亡灵的功用吗?这个问题呢,我们就要来看待佛敎所阐述的教理是什么。也就是佛教所阐述的这个法界实相的真理,它能够完整地呈现三界六道有情众生的这些因果的因素。这些三界六道有情流转的因果,由于菩萨实证了实相心以后,智慧会不断的增长,不断的增长以后,越能了知这些因果的内容。所以佛祂 admin

2020-02-21

佛教导二乘人实证四圣谛而得解脱,只是教导他们离开虚妄法,也就是离开我所的执著,离开我见与我执,只是离开这个虚妄就叫作解脱。也就是说,出离三界生死不是要灭尽自己而离开三界,而是要把我见、我执断了。因为解脱的意思不是断灭,而是可以在生死中得自在,能够自在于生死,而生死不能自在于自己,这就是解脱。换句话说,解脱生死的本质是灭我见、灭我执,只是这么了尽生死 admin

2020-02-21

所以佛教正法中的修行人,只要是听闻正法而心得决定之后,对于每一期生死都会面临的死亡时刻,都是一定能够坦然面对的,甚至是很欢喜地迎接下一世新的学习课题,而不会像一般世间凡夫一样贪生畏死,死得不情不愿的。有正信的学佛人,最多就是在福德、智慧、定力还没有完全具足之前,需要同参道友来帮忙助念,以使得在往生的时候,能够不受到业报或病苦的影响,能够专注于往生的 admin

2020-02-21

如果我们不是进入涅槃的话,那我们一定会前往下一个受生之处;所以,佛教里面不说死亡,而说往生----前往下一个受生的地方。那先问问大家:大家希望以后自己要怎么样的死亡呢?家人又要怎么样处理我们的丧葬呢?......佛陀开示我们:最好的往生死亡方式,也就是在世间广行菩萨道,多多培植福德功德,行十善法,杜绝诸恶法;此生就会顺顺利利,少灾少祸,所求多满。往生前呢,无 admin

2020-02-21

如果我们从佛教的观点来切入的话,我们说还有五种感官的受。比方说我们的眼睛,当我们眼睛接触到了、看到了什么样的,眼睛看到什么样的这些状况的时候,我们会有生起的感受,眼睛方面的感受;那同样的,耳朵这个感官,当它听到了什么声音之后,同样相应的也会有相应于耳朵方面的感受。所以,从五种感官来讲,也就是从眼睛、鼻子、耳朵、舌头跟我们的身体,这五种我们对外界接触 admin

2020-02-21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今天要跟大家谈的题目是解脱就是看破与放下吗?为什么特别谈这个题目呢?因为根据我跟许多的朋友交谈的经验里面,往往大家对于佛教的印象就是看破与放下。当然就是说更极端的,也许在许多年以前,比较极端的看法,就是往往一个人在世间里面碰到了没有办法克服的困难的时候,这个时候就选择抛弃所有的一切,出家去了,这个叫作遁入空门。这个遁入空门的人, admin

2020-02-21

这时候发菩提愿,去求明心与见性,这样的一个功德力,是为了整体佛教,为了全体众生而去求见道,因为如果能够明心、见性,渐渐就能够发起道种智,在护持正法的时候,就不会为人所破坏。所以明心与见性,是为了整体佛教界、是为了众生而考虑;断我见的这个部分,是有自利也有利他的双方面,这是重要的基础。我们刚刚说断我见,要知道能取的是什么、所取的是什么,所取的是六尘境 admin

2020-02-21

归依三宝以后,并持受五戒;因为菩萨讲的法非常胜妙,可以把三归五戒说到打动人心,因此大家就成为归依三宝的佛教徒了。所以知道这样的学佛人是因为菩萨所建立的,就可以来施设种种的方便。所以菩萨必应当精进,因为精进所以布施、持戒、忍辱种种而能够成就;乃至于精进的话,可以让最后禅定、智慧成就。忍辱并不是只有作消极的,反而是与精进一起搭配。精进可以让自己成就迅速 admin

2020-02-21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