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在常总禅师的启迪下,刘经臣对佛教才生起敬服之心。从此以后,他便醉心祖道,一心想开悟见性。刘经臣后抵京师,礼谒慧林若冲禅师(天衣义怀禅师之法嗣)。若冲禅师为他举雪窦禅师接引一位僧人的公案--有僧问雪窦重显禅师:“如何是诸佛本源?”雪窦禅师答道:“千峰寒色。”若冲禅师刚把这则公案举完,刘经臣居士言下有省。那一年岁末,刘经臣居士移官洛下 | 三摩地 2018-07-20 |
![]() |
赵抃居士四十余岁,开始栖心佛教。曾参礼过北京天钵寺重元禅师,而未有省。重元禅师是天衣义怀禅师之法嗣。后来适逢金陵蒋山法泉佛慧禅师来衢州住南禅寺,赵抃\居士得便经常亲近佛慧禅师,请益佛法。可是,赵抃居士每次参问,佛慧禅师却从不容他措置一词。赵抃居士后掌管青州。政事之余,他经常参禅打坐。一次他正在打坐的时候,忽然雷霆大震,他便当即契悟,遂作偈曰:“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东坡居士接触佛教比较早。在任杭州通判的时候,他就亲近过钱塘圆照法师。当时,钱塘圆照法师正大弘净土法门。为感念父母养育之恩,东坡居士请人画了一幅阿弥陀佛像,用来超荐父母,并作颂曰:“佛以大圆觉,充满河沙界。我以颠倒想,出没生死中。云何以一念,得往生净土。我造无始业,本从一念生。既从一念生,还从一念灭。生灭灭尽处,则我与佛同。如投大海中,如 | 三摩地 2018-07-20 |
![]() |
这些著作,对了解宋朝后期佛教的发展态势,具有非常重要的史学价值。后人把他看作是文字禅的肇始者。慧洪禅师才高八斗,喜与士大夫交游,言谈无忌,图泉涌河决不快。这也是他屡遭罪狱的因缘之一。然其气骨清奇,决非阿谀之辈。有咏竹诗云:高节长身老不枯,平生风骨自清癯。爱君修竹为尊者,却笑寒松作大夫。不见同行木上座,空余听法石于菟。戏将秋色供斋钵,抹月披云得饱无? | 三摩地 2018-07-20 |
![]() |
苏辙接触佛教也比较早。在任期间,他先后亲近过佛印了元、黄檗道全、寿圣省聪、洪州上蓝等大善知识,最后于上蓝座下得悟心性。苏辙与金山佛印了元禅师的关系非常密切,二人之间多有诗歌酬唱。苏辙曾向了元祖师呈偈云:“粗沙印佛佛欣受,怪石供僧僧不嫌。空手远来还要否,更无一物可增添。”了元祖师以偈答曰:“空手持来放下难,三贤十圣聚头看。此般供养能歆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从此以后,张商英对佛教深信不疑,并留心于祖道,随有机会,即参学请益。北宋神宗在位的时候,因得王安石之推荐,张商英任监察御史。哲宗元祐元年(1086),张商英任河东提点刑狱。在任期间,他曾上清凉山朝礼,亲见文殊菩萨化现空中。于是便塑文殊之像,供于奉山寺,并作发愿文。此后,他还三次入山祈雨,三祈三应。一时朝廷上下皆知此事。元祐六年(1091),张商英调为江西漕 | 三摩地 2018-07-20 |
![]() |
范冲居士频繁接触佛教并悟道,是在他以翰林学士的身份出守豫章期间。有一天,范冲居士上庐山礼谒圆通道旻禅师。[道旻禅师是洪州泐潭应乾禅师之法嗣,东林常总禅师之法孙。]饮茶毕,范冲居士喟然长叹道:“某行将老矣!堕在金紫行(官场)中,去此事(悟道解脱)稍远。”圆通和尚于是呼内翰之名。范冲居士便应喏。圆通和尚反问道:“何远之有?”范冲居士言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唯识学中有一疑团,曾经在西天竺引起外道对佛教的责难——唯识学派认为,菩萨入见道位时,智与理冥,境与神会,不分能证、所证。当时,西天竺有一外道曾就此观点,诘难比丘僧团:“既不分能证、所证,却以何为证?”当时因为没有人能应对此诘难,故比丘僧团遭到了外道的羞辱和贬损:寺院不让鸣钟击鼓,比丘们被勒令反披袈裟。后来玄奘大师来到天竺,有力地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宗杲禅师圆寂后所得到的礼遇之重,在中国佛教史上也是很少见的。宗杲禅师继其师圆悟克勤禅师之后,将参话头这一禅门的特殊修证方法,进一步完善化和普及化,将临济宗的法运又推向一个。他的很多开示对后代禅人参学来说,极富指导价值。 (原标题:258大慧宗杲禅师悟道因缘***)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但是对佛教因为不了解而心怀恶见。他曾经著书立说,排斥佛教,但很快恶境现前。他感到非常恐怖,于是便悔过出家,投慧目能禅师座下。出家不久,他的双膝上生起了毒疽,疼痛无比,无人能医,走路时离不开竹杖,这样折腾了五年之久。一天,祖觉禅师因书《华严合论》完毕,当天晚上便感得异梦。第二天早晨,他扔下手杖就可以走路了。从此以后,他便坚持天天读诵《华严经》。一次,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后因目睹法昌倚遇禅师临终时,预知时至,在笑谈之间自在迁化,徐俯居士深感诧异,原来生死是可以自主的,从此以后,他便开始笃信佛教。徐俯居士成年后,适逢西夏人入侵,父亲徐禧不幸战死沙场。因为其父是为国捐躯的,故朝中为体恤其后,特授徐俯居士通直郎之职,后又荐为右谏议大夫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等职。父亲之死,给徐俯居士的打击很大。为报罔极之恩,徐俯居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弥光禅师儿时清净肃穆,寡言少笑,一听到梵呗(佛教唱赞或音乐)的声音,就欣喜踊跃。十五岁依幽岩文慧禅师落发。出家后,有一段时间,他还象在家时一样,喜欢阅读世间群书。一日,弥光禅师悚然自警道:“既剃发染衣,当期悟彻。岂醉于俗典邪?”于是出岭北上,游方参学。弥光禅师初投江西云居,礼谒圆悟克勤禅师,后又往参黄檗祥、高庵悟禅师。弥光禅师与这几位禅师 | 三摩地 2018-07-20 |
![]() |
这一诏令下达之后,即遭到佛教界高僧大德的一致反对。妙堪禅师道:“若是,则千金之子,皆可主法,我道殆矣!”于是他凭借自己的影响,连连上奏皇帝及当权者,终于使这一计划得以破产,保证了佛教的健康发展。妙堪禅师住持育王寺的时候,曾有上堂法语云:“膏雨及时,江山如洗。幽鸟语乔林,残红随流水。可怜盲聋瘖痖人,不识此方真教体。”这一法语,非常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元朝早期,在中国佛教史上,禅教的关系一度比较紧张。大都(今北京)一带不少教下沙门,肆意攻击和诽谤禅宗,并且得到了元世祖忽必烈的的信任。而禅门里的一些大德,忌于皇上之威,都缩颈沉默,不敢出来抗争。妙高禅师知道此事后,感叹道:“此宗门大事,吾当忍事以争之!”于是邀一两个同伴,来到大都。至元二十五年(1288),世祖召集江淮一带的教下大德,同妙高禅 | 三摩地 2018-07-20 |
![]() |
这一点是当时佛教界的一个总的趋势。梵琦禅师的净土诗写得很好,现录数首供读者品尝——(1)遥指家乡落日边,一条归路直如弦。空中韵奏般般乐,水上华开朵朵莲。杂树枝茎成百宝,群居服食胜诸天。吾师明愿当垂接,不枉翘勤五十年。(2)一寸光阴一雨金,劝君念佛早回心。直饶凤阁龙楼贵,难得鸡皮鹤发侵。鼎内香烟初未彻,空中法驾已遥临。尘尘刹刹虽清净,独有弥陀愿力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在此期间,印简禅师利用自己的道望和地位,做了许多保护佛教、维护汉文化的善举。比如他曾经劝忽必烈“宜求天下大贤硕儒,问以古今治乱兴亡之事”。当忽必烈问到受了菩萨戒之后如何修行时,印简禅师开示道:“信心难生,善根难发。今已发生,务须护持,专一不忘。不见三宝有过,恒念百姓不安。善抚绥,明赏罚。执政无私,任贤纳谏。一切时中常行方便。皆佛法也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他一路上置个人生死于度外,不惮辛苦,利用佛教,游说各国,使他们归服明朝,起到了良好的效果。洪武四年(1371)九月,慧昙禅师因病圆寂于西域的合剌国。他的舍利被隆重地安葬在合剌国释尊舍利塔中。洪武九年,与慧昙禅师一起出使西域的同伴回到大明帝都金陵。当得知慧昙禅师为国鞠躬尽瘁,客死他乡的时候,皇上嗟悼不已,后令人将慧昙禅师生前用过的衣钵,建塔安放在金陵雨花 | 三摩地 2018-07-20 |
![]() |
行秀禅师天资敏利,于百家之学无不淹通,曾经三次阅藏,对整个佛教教法都非常通晓。其生前著述很多,除《从容录》之外,还有《请益录》、祖灯录》、《《释氏新闻》、《鸣道集》、《辨宗说》、《禅悦法喜集》等等。这些著作,在中国禅宗史上都曾产生过较大的影响。行秀禅师接众时,善谈真妄不二、理事双照之旨。如,真禅师曾问行秀禅师:三十余年,叠妄心不下,师方便。全打乞行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后来,大夫萧守中又上奏元主,要求废除佛教僧团,理由是:沙门不征不役,安坐而食,耗国累民,必此类矣,请除之!楚材居士驳斥道:人之生也有天命焉,人力所不能夺与者也。世有辛苦而饥饿者,有安逸而饱足者,修短苦乐,寿夭穷通,万状不齐,虽孔明之智,项羽之勇,颜回之贤,仲尼之圣,亦不能移其毫发,岂彼沙门能穷吾民、耗吾国耶?故万世之在天下,天与则生,天夺则死,沙门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应该说这代表了宋以后中国佛教界的一个主流意识。英宗至治三年(1323),明本禅师临终示疾。有人前来探望。明本禅师语笑如平常,说道:幻住庵,上漏旁穿,篱坍壁倒,不可久住矣!八月十四日,明本禅师书辞众偈云:我有一句,分付大众。更问如何,本无可据。写完便置笔,安坐而逝。春秋六十一岁。明本禅师生前著作不少,有《语录》十卷、别录》十卷、信心铭辟》一卷、《楞严征心 | 三摩地 2018-07-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