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所有一切的宗教,除佛教外,其他任何宗教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都相信有一个万能的教主,一个神圣不可侵犯的教主;教主创造世界,创造人类,教主什么都能做,什么都可以做。可是佛法却不承认有这么一个创造世界万能全能的教主,因为佛法在基本理论上,根本不承认有一个创造世界的最初开始。佛法的理论:开始这个观念,是因人类有限的心理,不能涵括万千的因果关系,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几种对佛教的误会Time:2005-05-21佛教发源于印度,迄今将近有二千五百年的时间,传遍了世界每一个角落。由于时间的长久和地域的广阔,难免或多或少改变了它原有的面目。这种面目的改变,有的是为了适应本身的生存与发展而形成的自然变异;如佛教传入中国后与儒道思想的融会贯通;又如禅宗的开创,大乘宗风的发扬等等,皆具有中国独特的色彩与精神。有的则是后世人们不明究竟,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就把这六字大明咒摊在阳光下,来让大众了解:唵、嘛、呢、叭、咪、哞,它的中文音译为:如意宝珠在莲花上,这看似神圣装严的语句,在藏传佛教里真正的意思却是:嘛呢是(宝珠)代表男性性器官,叭咪是(莲花)代表女性性器官;直接翻译出来就是 .........。在藏传佛教中多以金刚杵与莲花,暗指男性性器官﹝金刚杵﹞及女性性器官﹝莲花﹞,隐语的目的,似乎只是为了让密教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佛所最重视的舍利,称为法舍利,也就是三乘菩提的,所以佛弟子应该以护持佛的法舍利,做为护持佛教的最重要内容。 (原标题:舍利子的生成与佛法的修证不一定有关)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其实,哲学是研究存在与思维的关系,而佛教则以证到真如实相,解决生死为主题,原不必混为一谈。佛法说真俗二谛。就真谛说,本无可说;就俗谛方面讲,无法不备。我们研究唯心唯物,必先将唯字搞清楚。也就是第一性和第二性的问题。佛法所说,根尘(物)和合方生六识(心),心本无生因境有,正说明人的认识是客观事物的反映,物是第一性的,心是第二性的,是存在决定意识的;不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由于这个主题是在讲〈人间佛教的真实义〉,所以我们先要让大家了解:人间的二乘圣人所修的罗汉道─声闻解脱道,以及大乘菩萨所修的佛菩提道─大乘解脱道,二者的差异。如果这个差异不弄清楚,那么学佛就会变成学罗汉;学佛与学罗汉的差异若不弄清楚,修学佛法以后就会变成是修学声闻解脱道,不是修学成佛之道。事实上,解脱道不必刻意去学,因为在佛法中已经函盖了二乘圣人所证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卸除这样的迷失的时候(朝山的准备做好),接下来,你就可以开始上山了,也就是进到佛门,来修习真正的佛教的义理。第一个要修习的佛教的义理,当然就是如何去解脱于你所放不下的烦恼。学解脱道的方式很多,但是有两大的核心,第一个就是要如何去观行五蕴空?我们说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空这个里面作最简单的解释,就是没有你所以为、你所执著的性质存在。所以五蕴空的观行,就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因为这一个东西,有就是有,没有就没有,它是不能并存的;像佛陀祂有无痴的善心,所以祂对于法界中到底有没有第八识如来藏,祂绝对不会轻易放过,因为如果把它模糊掉,就跟无痴的善心不相应;所以有人会觉得,你们佛教为什么要法义辨正呢?为何那么计较到底有没有第八识如来藏呢?其实就是因为无痴的善心所必须要具足的原因。如果有人对这个不在乎,那表示他对于无痴的善心不是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说断我见虽是解脱道的法门,但却是三乘与共的;我见没有断的人,还是在佛门外绕,是在外门修习六度万行,还进不了佛教的内门中修行。所以断我见是这么重要,而且是往上更进一步修学解脱道及佛菩提道的根本,那么我见是指哪些内容?学佛人有必要来确实的了解。四禅八定是共于三乘行者与外道的世间证境,令佛法的修行者可以了知三界法的内容。解脱道修证者,可以藉此修断三界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然后当众生正在为佛教做事时,我们不可置身事外,要与众生共行,这就是同事。所做的事情都是利益众生的行为,并且又与众生共同为佛教的永续流传而做事,对众生有利叫作利行。利行等事都不是为了利益自己,而是利益现在的佛教,也利益未来世所有的佛门学人;但是做这些事情不必单独自己来做,可以与众生共事一起来做,所以利行之事也可以同事。以这四种方法来摄受众生就是四摄法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那么来看看今日的中国佛教,我们常常看到许多的怪象,比方说曾经在媒体上非常有名的一则新闻:湖南某女士为了自己要出家,不理会老父、老母以及未成年儿子的哀求,还有自己未完成的责任,坚持要到佛寺里出家,把存款全部交给寺里,为寺里的建设工作日中一食,每天劳动十多个小时,最后弄到身体损坏,后来勉强让家里带回去;但是回家后,上对父母、下对孩子都是表现出不屑一顾。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能多活几年』我有被医生的这句话打动,末学这辈子这几年现在才接触到真正的了义的佛法,以前都是接触到那种寺庙很大也很华丽,但是一点也没有真正佛法的表相佛教。所以能活几年,也许自己能多几年对佛法上尽一点微薄的护持力量。问了几个师友们的意见,我就决定要做这手术了。法国人做事很龟毛的,什么事情都很仔细,跑了很多不下30多次医院,原本医生告诉我一月开刀,结果延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相较于那些不懂因果,不信因果的可怜人,他们遇到这种子媳不肖的境遇,往往只会怨天尤人,抱怨子媳不肖,而不懂得因在自己,从自己的心性上来扭转自己的境遇,如此抱怨不迭而延宕了自己忏悔的时机,只会延续自己所应受的苦果了!为什么忏悔能够转易恶的业力的扩大呢?这就要认识佛教的忏悔之法,忏就是发露,承认自己身口意业的罪过而不覆藏,发起内心的惭愧、悔悟之心;悔就是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我们先看一个经典的佛教故事。有一次,佛陀在憍萨罗国的首都舍卫城游化,住在城南郊外的祇树给孤独园。那时,舍卫城里有一位婆罗门居士,他所钟爱的独子死了,使他深受打击,因而丢下工作,茶不思饭不想,常常到他儿子的坟前思念悲泣,几乎就要崩溃了。这天,这位婆罗门居士漫无目标地走着,正好来到祇树给孤独园,就进去拜见佛陀。佛陀见他精神萎靡,魂不守舍的样子,便问他原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从很多佛教经典中我们可以看到,佛陀有许多地方教诫们要孝养父母。像《增壹阿含经》卷十一有一段这样子记载:【世尊告诸比丘:教二人作善,不可得报恩。云何为二?所谓父、母也。若复,比丘!有人以父着左肩上,以母着右肩上,至千万岁,衣被、饭食、床蓐卧具、病瘦医药;即于肩上放于屎溺,犹不能得报恩。比丘当知:父母恩重,抱之、育之,随时将护,不失时节,得见日月。以此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我们举这个例子,其实就是要引导大家,来思考看看:要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就表示要放下!我们现在从佛教里面关于人生实相之一的--苦的实相,来跟大家说明什么是不可改变的事情。我们说一般在佛教里面,跟大家在介绍苦的时候,其中一个最为大家耳熟能详的,就是所谓的八苦,也就是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还有一个五阴炽盛苦。生老病死不用多解释了。爱别离之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它从一开始的第一因就说明了,它完全没有办法违逆,它跟佛教所说的一切平等是大相违背的,这样的违背就是代表说:高下是立判!学佛是要让众生能够普济,能够普度一切的众生,不论他现在在哪一个恶道里面,不论他在哪一个善道里面,都能够究竟地利益。所以说即使你说,自己的修行能够多好,可以到天人,然后可以过著永久快乐,在那个梦幻世界里面安住,这样还是无法的。没有世间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下焉者即是藏传假佛教的密宗,以男女双身交合时,专心领受淫乐的一念不生境界,观察乐触不是物质而说为证悟空性,观察领受乐触时的觉知心不是物质而说为证悟空性,随同宗喀巴认定这时的觉知心与乐触都是俱生而有的,不是生起五阴以后才出生的,所以认定乐空双运中的知觉性与乐触都是不生不灭的,因此而提出『乐空不二、轮涅不二』的说法,这就是佛所说第一种外道『以欲界为正转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二第59集佛应该如何教养小孩呢》张正圜老师 (原标题:佛教中如何教养小孩)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再看看李女士的痴情,讲一句比较不重听的话,这样的深情虽然动人,但却是无济於事的,其实我们的眷属,因为这一世跟我们有缘所以成为眷属,可是因为第八意识无始以来每每被被第七意识拖去轮回,因此我们的眷属其实是无量无边的,不是只限在这一世的,因为隔阴之迷的关系,每一世全新的意识都贪求这一世的自己是真正的自己,以为这一世的眷属是自己的眷属,然而事实上,实相并非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