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藉由佛教开启众生智慧与指引人生方向的工作,不仅让自己敬仰不已,也恍然明白这不是自己一直想要从事的工作型态—启发别人智慧、指引人生方向、当别人的心灵捕手吗?我内心很惊讶与惊喜,真的让我找到了吗?理性的声音告诉我,还是过些日子谨慎观察与了解后再说吧!在踏上亲证生命实相、找到自己真如心的修行道路上,一开始并不是那么顺利的。常常因工作忙碌与责任心不够 三摩地

2018-07-22

什么样的人是跟佛教有缘的人呢?当我们有一天,对于生命的意义、为何要出生、活着是为了什么、以及人死后会发生什么事等等的问题产生了疑虑,想要了解这一些迷团的时候,就表示我们跟佛教有缘了。一般人,通常是要等待,一直到进入老年时,因为感觉到自己将要不久于人世,对于死后感到恐惧;因为要寻找一个庇护,好获得永久的安乐,因此才会有想要学佛的念头兴起,想要借着宗教 三摩地

2018-07-22

可是,我们在上一集里面有特别特别提醒大家,现在在这里仍然要再次的提醒大家,也就是说,观众朋友们不要因为随缘里面有一个缘字,有一个缘字,甚至是说随顺因缘有因缘这两个字,就一看到因缘这两个字,就把它归类成佛教。因为我们上次给大家举例了,在老庄之学里面少欲知足、道法自然这些事情,本来就是老庄思想的核心;而少欲知足、道法自然这两个大的项目,如果你把它这个义 三摩地

2018-07-22

原始佛教的四阿含诸经中,也处处说「我」。这样的「我」或说之为涅槃之本际、诸法之实际、如、识缘名色之识、或说为爱阿赖耶、乐阿赖耶、欣阿赖耶、喜阿赖耶,或说为有分识,乃至四阿含中也直接说之为我。每一个法都是可知可证的,只要跟着佛所说的法来修行,就一样能知能证佛所说的法。再来说明「无我」,也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外道所误解的「无我」--外道或佛门中的断见论 三摩地

2018-07-22

这一切任何人都不能强加给你,都在自作自受!是谁在受?是因为有了这个“我”!因为无明,我们对于自我的错误认知,佛教称之为”身见”,”我见”,无始以来像绳索一样把我们牢牢捆绑不得自在,这个“我”通过眼、耳、鼻、舌、身、意生存于世,色、受、想、行、识构成我们的五蕴色身;自从我们一生下来直到长大成人,所做一切都围绕这个&l 三摩地

2018-07-22

另外,常怀惭愧----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但善恶标准何在?又如何分辨是非善恶呢?大致来说,社会的规范、国家的律法已为善恶提供了准则,不触犯法律,至少使人在某方面是正确的;佛教也有戒律(守五戒、声闻戒、行十善业,菩萨戒更是着重于心戒),更进一步可对善恶之价值有更深认识。大凡一个行为,若是对自己和他人产生好的影响,并确保未来是善的结果, 三摩地

2018-07-22

菩萨道的过程中,需要很多善友帮助我们发现自己的过失,因为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身口意行!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菩萨不应该犯五戒十善,不应该犯菩萨戒,乃至小小的行为但可能会危害的事情,也不应该犯!但我们在行菩萨道的过程中,有可能习惯不敢得罪别人,或者别人也不敢得罪我们,因此我们犯了一些小过失或大过失,有时候别人也不敢跟我们讲,因为怕得罪 三摩地

2018-07-22

然后他们会转过来,转过什么样的念头会来找你呢?就是他们对于生死有一些疑惑,或是当他们的家人生病、得重病的时候,他们感到彷徨就会问你:那佛教有什么样的方式,可以改变一些事情呢?或是可以帮助我?那你就可以将佛教的一些东西这样来说出来。所以应当先跟众生结缘,透过你的结缘方式,大家就会从你的威德----这些不经意的表露,就可以改变他们一些根深柢固的想法;不然大 三摩地

2018-07-22

这种想要保持觉知心的想法即是无明妄想,这种妄想就是邪见,所以说有邪见的密教不是佛教。无明就是众生不能了知三界有情所最宝爱的自我,乃是十八界等法假合而有,无有一法是实有而不可灭的。有人以为一念不生而离五尘了了分明的觉知心为常不坏的我,有的人以为打坐入无想定中就是常住不坏的我;想保持六入知觉性,就不能断我见、我执,就会继续入胎受生流转生死,这就是无明。 三摩地

2018-07-22

卸除这样的迷失的时候(朝山的准备做好),接下来,你就可以开始上山了,也就是进到佛门,来修习真正的佛教的义理。第一个要修习的佛教的义理,当然就是如何去解脱于你所放不下的烦恼。学解脱道的方式很多,但是有两大的核心,第一个就是要如何去观行五蕴空?我们说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空这个里面作最简单的解释,就是没有你所以为、你所执著的性质存在。所以五蕴空的观行,就 三摩地

2018-07-22

而这个外六入、内六入的真实道理,其实佛陀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说得很明白了,也是佛教中已经实证解脱的圣者所共同了知的;所以《金刚经》中的偈语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又如佛陀在《大方广佛华严经》中,有更详细的开示说:佛说诸法无生无灭,亦无三世,何以故?如自心现五尘境界,本无有故;有无诸法本不生故,如兔 三摩地

2018-07-22

很多佛教的论坛上也更多呈现这样的局面,俨然成为一个个学术的团体,而不是修行的团体,其中是各种知见名相的纷争或者各种大师的推崇介绍,而少有关于个人自我的存在,抑或是因为论坛这样的载体不适合个人内在的表述与沟通吧。佛法本即是修行,而谈到修行就一定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我在哪里,我目前是谁?另一方就是我要到哪里去,我要成为谁?而修行的过程就是从我目前所在 三摩地

2018-07-22

如来性是丈夫法一般认为佛教中轻视女性的论点,常引小乘经的“五障思想”,也就是说女性是”五漏之身”。什么是五障?五漏呢?就是女人一不能成梵王,二不能成帝释,三不能成魔王,四不能成转轮圣王,五不能成佛道。为什么?因为:一、梵王是净行,而女人多染。二、帝释是少欲,而女人多欲。三、魔王是坚强,而女人懦弱。四、轮王是大仁,而女人善妒。五、佛 三摩地

2018-07-22

要思惟这个题目之前,我们应当先了解,佛教这个词是因为传法者是佛,所以才会有佛教。可是到了末后世以后,修学者又因为各自的偏好或是观点,因而分宗立派。但是其实分宗立派对真正的佛法来讲,是不适合的;因为对于菩萨而言,应当是要依照佛的施设,依六度万行乃至是十度万行,全面地来修证佛法或者是说修学佛法。再加上说,毕竟各个宗派它主要的法义其实都只是佛法中的一部分 三摩地

2018-07-22

现在全球佛教不都是这样吗?从北传佛法到南传佛法,从东半球到西半球,五大洲都一样,那是因为他们受戒时不是正受佛戒,因为传戒者本身并没有戒体。别看许多红祖衣披着,高高在座传起戒法来,你怎么晓得他没有毁破重戒呢?特别是修了双身法以后还在传声闻比丘戒呢!那你去受他的戒,你有得到戒体吗?没有啊!因为他自己的戒体都失去了,哪有能力传你的戒呢?所以那种受戒只是在 三摩地

2018-07-22

这一切任何人都不能强加给你,都在自作自受!是谁在受?是因为有了这个我!因为无明,我们对于自我的错误认知,佛教称之为身见,我见,无始以来像绳索一样把我们牢牢不得自在,这个我通过眼、耳、鼻、舌、身、意生存于世,色、受、想、行、识构成我们的五蕴色身;自从我们一生下来直到长大,所做一切都围绕这个我,我饿了,我渴了,我的家,我的老师,我的工作,我的朋友,我的梦想 三摩地

2018-07-22

再来说第六个欲界中的我见,(藏传佛教)双身法中无上瑜伽的乐空双运。在双身合修当中,享受淫乐的当下,观察觉知心跟淫乐的心都是空性,误认为觉知心跟淫乐,这样的两个法是可以常存不灭的,说这样的境界叫作乐空双运;把觉知心当成是常住不灭的心,把受阴所谓的淫乐,当成常住不灭的心,这样子也是落入五阴中,落入我见当中。简单的说完六种欲界中的身见,接下来我们来看色界 三摩地

2018-07-22

尊者阿难即受佛教,取衣令着。】在这篇里面说,这个婆罗门尼,因为她的六个孩子相继死亡,因为她思念孩子的关系,所以就发疯狂了,然后裸形到处游走,走到佛陀说法的地方。然后里面说这个婆罗门尼,她遥见世尊之后即得本心。我们从这里就可以看到,在《阿含经》里面,所说的本心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说,如果这个尊贵的族姓子,他是个尊贵的种姓,他想要出家来修学佛法,他 三摩地

2018-07-22

那如果说这个不用特别去寻找,这自自然然的状态就是,那也是无知外道,自然外道,无事息心的外道,不必用功的外道,不知接下来还要做什么的外道,所以这种外道,将想法放在自然,任运自然,这当下就是,当下即是,不必特别生起什么求圣求贤的念头,每天如是好好生活,这样不去执着一切诸法,而能够随缘过此生,遇到有缘份的人,就跟他说这番道理,以为这样就是了达佛意了,对一 三摩地

2018-07-22

一、佛教的起源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对中国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厚的影响,成为富有鲜明特色的重要宗教。无论从历史、文化,还是民情风俗的角度而言,我们都应对佛教知识有正确和基本的了解。在世界各国和各地区,存在着大大小小的宗教派别有成千上万种,但是,公认的世界宗教只有三种,即佛教、教和伊斯兰教。在这三大世界宗教中, 三摩地

2018-07-22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