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华严所示既以如来藏之因地果地具足宣说,兼摄三乘解脱果,显示藏识法界之无尽缘起,及诸菩萨五十二位之历阶修证,宣示果地究竟成佛之佛菩提果圆满功德,三身应化,四土圆成,则是佛教中一切宗派行者所当知解及修证者。应将华严宗旨,悬示于一切宗派内,令诸行者了知佛果内涵及修证次第,可除狂密狂禅及误会般若之弊;华严宗旨摄尽一切宗派之教法,具足显示成佛之道,岂可自外于 | admin 2018-07-22 |
![]() |
不知道各位菩萨注意了吗?有一个“尤善老庄”,那是因为慧远法师那个时期,是佛教初传入中国的时期,那我们在前面呢,已经跟大家有讲过,初传的时候,很多的人其实都是先以老庄来解读佛经,所以也很难可避免的就是,当时的佛教法师也通常是精善老庄的人物。那么《高僧传》也提到,大家对于法师少年时候所展露出来的这个智慧,很多人都是非常的叹服。后来因为慧远法师 | admin 2018-07-22 |
![]() |
当时战祸频仍,所以许多的出家的僧众都四处逃难去了,所以在各地的寺庙里面,有非常非常多空的留下来空的寺院,并且有许多的佛教典籍都散落在这些寺院里面。吉藏法师当时就跟他的同学们一起前往各地的寺院,去收集散落在各寺院的文书写本等等;据说他所收集到的这些佚散的这些文书写本,堆起来可以满三个大房间。他不仅是收集而已,收集回来之后,他并且勤奋的整理、研读,也因 | admin 2018-07-22 |
![]() |
那这种但破他宗、不立自宗的这个现象,也在近代的近年的西藏藏传的佛教里面,有所谓的应成派中观,也是同样的只破他人、不立自宗。当你问他说“你这个宗主要的意旨是什么”的时候,他都会跟你回避,跟你说:“我们这一宗是秉持真正佛教的义理,是不立任何的宗旨的。”这个思想的来源,其实就是根源于三论宗的无得的思想。并且吉藏法师在执持了无得的思想之 | admin 2018-07-22 |
![]() |
我们将以被尊称为“万世译经师”的鸠摩罗什菩萨(公元344年~413年)为代表,串联前后的史实,藉以说明此段“正法东移”的殊胜法缘:莫非是诸佛菩萨悲愍此间众生,冥冥之中自有安排,而使珍贵的世尊正法至今得以持续存在地球上!从历史文献上的记载可知:佛法在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传入汉地,约七十年后,佛教“僧伽”才入汉地传法。而汉 | admin 2018-07-22 |
![]() |
略举一二如左:印顺法师误会三论宗般若空性义为一切法空,认同智光论师以后已经偏差之后期空宗论典﹙主要为应成派中观见﹚,更抱怨玄奘三藏法师不予翻译:「后期佛教的空宗论典,是我们所欠缺的,但不是没有翻译的机会,这不得不要怪玄奘师资了!」﹙《华雨集--四》之《法海探珍》八七页﹚又云:「后起的空宗,是藏文佛学的骄傲!不但论典多,派别多,且受了时代的影响,所以还 | admin 2018-07-22 |
![]() |
密宗其实是印度最晚期的佛教,它最主要是以这个“眞言”立宗,就是咒语,持咒语来立宗的,所以叫作密宗;另外一个名字叫作真言宗,真言就是咒语的意思。这个最早可以推估到西元大概是四世纪的时候,出现了专说咒法的《孔雀明王经》。这个《明王经》主张口念咒语,内心统一,并且在严格庄饰的土坛里面去供养诸尊,然后并且按照一定的仪轨去修法,号称如此就可以产生不 | admin 2018-07-22 |
![]() |
又譬如九地菩萨有三种的意生身,这个三种的意生身,一样的,如果没有证到九地的话,同样也不能够了解这三种的意生身是如何发起的;同理,八地菩萨的两种的意生身,乃至于说三地菩萨的意生身,这个部分只要没有证到那个境界,怎么说都很难以说明白,所以这个就是我们在佛教里面正法里面的所谓的身密。那法密指的又是什么事情呢?在佛教正法里面的法密,指的是二乘菩提,指的是通 | admin 2018-07-22 |
![]() |
所以,判教是理解这个人对于佛教教义了解多少的一个重要的基础。那我们就接下来来看智顗的判教。智顗的判教可以用简单的四个字来形容,就是“五时八教”。首先我们来看看智顗的“五时判教”。就智顗法师的看法来说,他认为,第一时叫作“华严时”。也就是佛在菩提树下证成佛果,自在菩提树下证成佛果之后,中间经过了二十一日所宣讲的内容,这部 | admin 2018-07-22 |
![]() |
各位菩萨听到这样的说法的时候,应该会觉得似曾相识,因为在近代的藏传佛教里面也常常在说:只要按照密教的道理去修行,有些是说按照那样修行七日便能成佛;有些说到一生就能够顿超十地而成佛。那这些都是他的思想的缘起处,可以说都跟我们讲智顗大师的这个圆教的思想,多少有一些的关联。底下我们就来看看藏、通、别、圆。我们说过藏、通、别、圆这四个字,其实不是智顗大师所 | admin 2018-07-22 |
![]() |
草木在佛教的认知里面,本来就是无情。我们整个佛教的修行,其实都是环绕在有情上面去修行的;所以当他说出草木亦有佛性这句话的时候,就会有误导众生的过失。最后,我们还是必须要强调的就是,智顗大师所提出来的止观禅定的事修,止观禅定的修习方式,对于我们在修习禅定有直接的助益,对于三地菩萨要修习增上心学也是一样有所助益;甚至我们说,把止观的这个道理,把它应用在 | admin 2018-07-22 |
![]() |
故天台宗不应立宗,应隶属一切佛教道场教门之内;并修正其五时判教之三与四时,令诸学人知其义理。此谓般若教法乃是别教法门,方等唯识经典亦是别教法门,而总相、别相、种智,有异有同,有浅深广狭之异,不可颠倒也。是故天台不应立宗,应回归唯一佛乘之全面修证。平实导师<宗通与说通>(原标题:天台宗在佛法中之定位) | admin 2018-07-22 |
![]() |
可见那个时候,的的确确在中土初传佛教的时候,律典是还没有盛行起来的。至于律宗的其他的部分,我们就留待下一次的讲次再说。(原标题:律宗(一)) | admin 2018-07-22 |
![]() |
当时的这个状况是说,当时一般人在看佛教律典的时候,或多或少都会发现,佛教的五戒似乎跟儒家所讲的五常有某种类似的关系;并且佛教里面讲的十善业,用十善业来遏止十恶业,这个也是对社会的教化有绝佳的作用。所以当时的人往往会把这个佛教戒律,把它跟国家的教化连结在一起。所以在当时的时代,一些着名的佛教传律的法师,往往也就是国家任命的僧官,用这个佛教的戒律来治理 | admin 2018-07-22 |
![]() |
戒律是一切佛教大小道场皆应奉行者,无有不持净戒而证解脱果与佛菩提者。若人毁犯净戒,尚不能保住来世人身,何况能证解脱果及佛菩提果?如《菩萨璎珞本业经》中,世尊曾告诫:菩萨十重戒应当严持不犯,尽未来际,永不弃舍;若不持此无尽戒,不得成佛。复云:若犯十重戒者,所修三贤十地果证,来世皆失,亦失于戒体。亦如《大般涅盘经》卷七,佛云:「有犯四波罗夷乃至微细突吉 | admin 2018-07-22 |
![]() |
因为这个论《俱舍论》本身,实际上是有关于经量部,部派佛教里面经量部跟说一切有部的中间的论辩所造;那这个中间呢,其实包含了论辩当时的情境,我们不是当机,所以我们有时候很难了解当时论辩的全貌;并且在论辩的过程中,各个论师说的也未必是符于真正的解脱道的道理。所以我们要跟大家讲说,真正要寻求要修习解脱道的话,实在应该回归佛所说的四阿含作为依据;用四阿含里面 | admin 2018-07-22 |
![]() |
生活中经常发生此类因果不虚的事,但人们往往都把它忽略了,甚至把它当作佛教神话。实际上,佛法不但是真实而且是能够验证的,无论今世感受快乐、痛苦,还是前生后世的种种遭遇,都是以往业力在幂幂中支配。没有因果观念的人,根本想不到这一点。这正是当代人愚昧可怕之处。许多人都不相信前生后世,自诩为只信科学,实则不但与真实擦肩而过,而且也背离科学只承认事实这一根本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在佛教里面所讲的劫,有时候指的是灾厄或者是说灾难,有时候指的是时间。那在这里所说的在劫难逃的劫,指的是灾厄,对于时间的部分我们后面再来谈。首先,我们先来探讨在劫难逃。从字面上来看,什么叫作在劫难逃?就是说,一个人对于即将发生的灾厄他没有办法逃离,或者说一个人无法免除他所面临的灾厄,那这样的一个状态我们就说在劫难逃。譬如说,某一个人他明明不是要搭这一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有些人就认为,两千五百多年前的佛教——那个时候释迦牟尼佛创建的佛教,那是一个古老的宗教,这古老的宗教一定没有现代的科学知识。所以就会产生一个疑惑:现在的科学所说的,与佛法所谈论的实相有符合吗?恐怕是不符合才对吧!事实上不然,因为佛法所说的是永恒不变的实相,既然祂是永恒不变的实相,所以永恒不变的实相祂是没有古今的时间差别的。也就是,这种实相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是佛教的根本理论,有人据此指责佛教是唯心主义,这里先辨析作为哲学两大阵营——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偏颇之处,再来区别三界唯心与唯心主义之不同。哲学有一个基本的问题,就是物质与意识(精神)谁是第一性的问题,也就是先有物质还是先有意识(精神)的问题,并据此划分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唯物论主张先有物质后有意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论 | 三摩地 2018-07-22 |